|
|
|
四 禅 的 境 界
" O2 l6 K7 k6 B" r p. a0 U% x) d( G6 S6 M: K @
参禅的过程好像读书一样,由小学进中学,进大学,进研究所,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参禅这个法门,亦复如是,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四禅的境界。简略述之如下: ! |0 a/ g9 }% G) Z5 K
# N( L: { L$ P" N
初禅名为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的关系,得到另外一种快乐。此非凡夫所得的快乐,而是在自性功夫里边。到初禅定中,呼吸停止;外边呼吸停止,内边呼吸活动起来,好像冬眠一样的道理,不再赘言。这时,心清如水,明如镜,照了自性的本体,而知道自己在打坐。
: E5 F$ A: Q, S! h; C3 G2 i6 @& g0 i" W* V+ j1 o
二禅名为定生喜乐地。在定中出生一种无比的快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到这种快乐,不知道饥饿,所以可以多日不食不饮,没有关系,但是不可执着。如一执着,前功尽弃,即入魔境,吾人不可不谨慎。二禅的境界,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 ]$ Z# h0 v$ s# }) w& t% w: ]! C/ s2 j! s. W2 H& H5 H
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二禅之欢喜,得到妙不可言的快乐,觉得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快乐。三禅的境界,在定中呼吸脉搏停止,意念也停止。这时候,不念善、不念恶,不念是、不念非,也就是一念不生,但不要认为了不起。这仅是一个过程而已,离生死还有十万八千里。
9 Y( p; I. l" L/ C5 G' v! D0 C, E6 U% G8 n
四禅名为舍念清净地。在此境界连快乐的念也没有了,已把它舍弃,而到达清净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是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地步。到了四禅,乃是参禅功夫所必经之路,没有什么不得了,不要误认是证果。如果这样想,就和无闻比丘犯同样的错误,而堕地狱。
' D3 y3 }, e3 m' l7 ?1 i f3 @9 ?' {
四禅的境界还是凡夫的地位,如果精进向前,证到五不还天的境界,才是证得圣人的地位。但此位尚未了生死,非得超出三界,才能了生脱死。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 I; s1 N5 d5 }2 P" R
4 V# m( C4 a K9 A6 K+ R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没有妄想,也没有执着。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盘,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 B d4 C' A6 |
& {' q# ?! [6 L( P. K- P太虚合一豁然贯通" z. `3 n3 C2 Z/ v8 I+ d( D
9 a9 I, r) Q |$ O/ P
在禅堂里用功修行,修到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天地人都没有了,东西南北也忘了。这时候,一念不生,就全体现;全体大用,你都会得到。整天打妄想的话,功夫就不会相应,所以要用功到一念不生,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行、住、坐、卧都不知道,这时候,所谓「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这时的你,就和太虚合而为一,能和太虚合而为一,才能豁然贯通,忽然明白过来,这就是顿悟的境界。 1 n& g) v8 \7 `5 T2 ^& X7 R1 B
3 P; `8 L W8 e$ d
顿悟是平时用功,用到相应才能豁然开悟;如果平时不用功,就不会有顿悟。好像小孩子出生之后,天天被熏习,到时候就会说话,他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好比开了悟。到时候就会走路,当他迈第一步的时候,也好像开了悟。他怎样迈第一步呢?因为天天看大人走路,在这种环境熏习之下,自然而然地会走路。我们用功也是这样,今天用功,明天用功,用来用去,功夫相应了,一念不生,没有妄想,就会开悟。 % c) L' E% i" \' }0 O
2 W3 M$ q) a# ^# I, @1 `
这种开悟,或者是今生天天用功修行,时时用功修行,等到功夫成熟时,便开悟了,这是今生用功开悟。这时,有人说,「我看见一个人,他根本没有用功修行,可是他到禅堂不久就开悟了。这是什么道理?」这种情形是特殊的。今生他虽然没有用功修行,可是他在前生是用功修行;不但修行,而且还是时时刻刻在修行,不过,只差一点点没有开悟,等到今生他遇到这种境界就开悟了。
/ {9 R& r3 h P& M2 X& N! k y& F
顿悟虽然是即刻开悟,但仍须靠前生所栽培的善根。好像种田一样,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获。如果在春天不下种子,到秋天怎能收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修道人也是这样,无论开悟或没有开悟,都应该勇猛精进,努力向前,希望在最后一秒钟得到收获,认识本来面目。
2 {( _2 q: K: G6 S3 Z! S0 E' K0 i3 h3 p7 W) h
坐禅不要求神通4 O0 E2 A" R; J" \+ t
: d$ b9 \, Y5 Y, D 坐禅不要求神通,或求什么效果。首先要把身体收拾干净,没有一切疾病。这样,则任何邪气都不能侵入你的范围。你若能常有一股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就自然而然能生正知正见,而所行所作,皆不会不合理,这就是坐禅的好处。
# X* b1 N2 e. u3 G: C
" f ]/ t7 h4 i6 n: E# |' {7 i 你的心境,能时刻波浪不起,无烦无恼,无是无非,无人无我,在这儿这样的用功,这即为坐禅之效果。至于参禅的功效,你自己可以去体验。你可以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我是否还像坐禅之前那么馋嘴?是否还是像以往那样爱慕虚荣?有没有把不正当的习气毛病改了?若遇到不合理、不如意的事情,是不是还是生出烦恼?」假若答案是「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坐禅就没有什么进步。假若你能把以前的习气毛病减轻了,在修行功夫上便有点好消息。 ! {6 c+ O" G9 Q7 g# f
8 {, }# `/ U0 o6 h( u/ ?
你可以自我检讨﹕
$ M4 L3 B) k( ~" j2 f* o, w# W J! ?( v# x5 z3 d* i
(一﹚拿吃东西来说吧!假如你能够将好的、不好的食物,一样吃下去,馋食鬼就会被你撵跑了。 9 y6 N( k+ I e% W {4 E6 ~$ r
' J/ `* z k2 W' e" _+ r(二﹚做事﹕是否凡是对我有利益的事情,我就去做,对我没有利益的事情我就不去做呢?我是否很懒惰、苟且偷安呢?若是这样,你的禅定功夫没有进步。若能改之,凡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关注为众人服务,对自己小范围的事,却不甚去注意。你若能如此,则可以把懒鬼撵跑。
* d' r w) H% p
3 E3 y8 L7 i/ q* W# r: @& d, ?9 J) I. x2 w(三﹚假若你能一天比一天精神,不是昏昏欲睡,这样你就能把睡鬼撵跑了。
) {7 d7 ?5 J( \0 C* Z# E5 p' u% E2 E8 e8 ]8 |
你能把馋鬼、懒鬼、睡鬼都撵跑了,这便是坐禅的初步功夫。这么一来,你的精神、气质必定与从前大有不同,大变活人,所谓「同一间庙,但不同一个神」。也可以说「同一间庙,但不同一个鬼」;从前是鬼王,现在是菩萨。或者你从前心肠很毒辣,但现在你发菩萨心肠。 9 c! ]- \; N0 r7 n4 g
" M7 q/ f L6 s* d% t
魔力令你生退心
6 L4 Q' |- Z$ R1 ?: P- ^0 |& a' U/ }2 |* @8 F7 \
各位要知道!修道不是容易的事,你想修道,就会有魔来。这种魔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有的是病魔,有的是烦恼魔,有的是天魔,有的是人魔,有的是鬼魔,有的是妖魔。魔是从你不认识的地方来的,令你道心不坚固,令你修行不进步,他们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威胁你,令你生退转心,令你无定力而退失道心。 1 _4 G& @. }3 t v7 a% d
& U8 C* W) U) k) q* s- L" n境界是假是真1 l+ P7 z' F, n
% r+ [9 x9 d+ |' V" Z$ a
坐禅到了相当程度时,就有魔来考验你的道力如何,或者化现为美貌的男女来引诱你。你不动心便过关,如果动心就堕落,这是紧要的关头,切记切记!「一失足成千古恨!」境界来考验我们修道人,我们也要考验境界是假是真。用什么方法呢?这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一念不生地念。是假的境界,便会慢慢消失了;是真的境界,越念便越清楚。坐禅人不明白这个方法,有许多人走火入魔,丧失道业;又有许多人认为自己入了魔,而放弃开悟的机会。 , `% e# Q) T" Y0 Q/ y
$ m2 N' m4 o" G* B# Y* D' M2 U. t
修道就有魔
8 k2 ?9 z' J1 M4 R* [/ [. K# g
3 v' E3 k. ~/ g; n0 q) F 在我年轻的时候,听人说「修道就有魔。」我不相信,还骄慢地说,「什么魔我都不怕,妖魔鬼怪我都不生恐惧心!」自己以为没有什么关系,哪知道没有多久魔果然来了。什么魔呢?病魔。这场大病害得我七、八天人事不省,什么也不知道。当时自己知道功夫不够,所以经不起考验;妖魔鬼怪、天魔外道我都不怕,就怕病魔,还是降伏不了,还是忍受不了。所以修道人,不能说自满的话,说自己什么都不怕。如果你自满,麻烦就来了。
$ x8 {5 Q- P" p9 E% c0 f" W) ]1 s) a) J" f
那么修道人要怎样呢?要用战战兢兢的心情来修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刻刻要谨慎,要注意,提高警觉,这样才可以修道。一言以蔽之,「少说话,多打坐。」这是修道的基本大法。 ) y( l! \6 K. x, N6 `: a
7 }: Z' |- C) ~, s" i
见事省事出世间* W! t% X: X' x" X1 I! Y, ^
0 n8 y, Y$ \0 o2 W) `4 @
修道人的道业有所成就,是谁帮助的呢?就是魔来帮助的。好像一把利刀,是在石头上磨利的;修道人开了智慧光,也就是魔来帮助你开的。这个魔,应该把他当做护法看,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
0 [% ?2 W6 ^: e2 n+ }5 s" X# E9 y2 d% P. ^
有定力不怕魔
/ d% D& ^, e& P' N/ Y X' |; B1 p, Z* H' i3 O, ^- ?2 E
你若能觉悟,对境能明白,这就是超出世界;你若不能觉悟,遇着事就迷了,就会堕入地狱。所以修道人不怕有魔,只怕没有定力。魔是来帮助你,考验你,来看你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定力?你要是有功夫、有定力,无论什么样的魔,也不能动摇你。 5 g8 b# C8 [ L
# S2 ]- c% G8 D( i1 c3 m; h: p不紧不慢才成功7 R4 ~6 y: [- H2 K
0 e# `: W. p& D5 o' |
坐禅用功不可太猛,也不可不猛;太猛就是太过,不猛就是不及。修道是修中道,也不太过,也不不及,所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天天这样用功,时时这样用功,也不紧,也不慢,久而久之,功夫就相应。相应之后,就得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得到之后,不可太欢喜;没有得到,也不可太悲哀。如果太欢喜,欢喜魔就来扰乱你的定力,令你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笑的不自然。问你笑什么?不知道。不知道而笑,就是发狂,这是狂魔入体。如果忧愁过度,悲哀魔则来扰乱你的定力,令你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哭得不正常。问你哭什么?便说,「众生太苦啦!太可怜啦!我想度众生。」你自己度不了自己,怎样度众生?这就是悲哀魔入体的现象。 4 Y5 c" o: q8 A
6 O. R1 E; L- s9 d" _ _" i9 Q不要被音声所转! N+ N" D. z: c1 p7 j: {
3 D+ S" t- x$ ~6 P$ B4 y 我们坐禅时不要被音声所转,不要随色相而转。有人修行很久,有境界了,但执着境界,这是错误。应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闻不见,才叫不被境界所转。
2 R6 o3 P- \- d: Y$ t8 H. Y% k9 w( }: o2 @; a/ a8 @4 o: a
不要有憎爱的心
- f* L* M6 h; Y2 ?
% V4 D: ?9 N5 y5 ~ 一切法皆是佛法,哪有可以欢喜的?哪有不可以欢喜的?参禅要在这个地方用功。不要有憎爱的心,要用平常心去用功。好像一池春水没有波浪,混杂的东西自然下沉于底,水就清净。参禅亦复如是;没有妄想,法身现出。这几句法很重要,希望大家按照这个道理去行,很快便会开智慧。所谓「说的是法,行的是道。」知法不去行道,那是无有是处。 : y9 B9 @4 z8 _! n- [. r* k
6 [9 v* x8 f+ ] Q& G6 p& t- z, a
任何境界如如不动9 o4 ]2 [$ S) A6 g. v
) Z6 F: y, z5 D, [6 b/ a
坐禅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境界,可以现出来。现出这个境界,无论是善的境界,是不善的境界,都不要太注意它。你太注意,就被这个境界转;你不注意它,就转这个境界。坐禅的人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犹如虚空那么大;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比一粒微尘还小;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身,根本就没有了,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身上很冷的,冻得忍不住;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这个身体热得也受不了;有的时候又觉得有一种境界,觉得自己这个身体比金刚更硬更坚固;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这个身体软如棉花,好像棉花这样软;有的时候,全身有一种动力,好像电推动机器一样;有的时候又觉得大放光明﹕总而言之这个境界是无穷无尽的,不过也不要着到这个境界上。
( ?! g9 J7 b6 {5 J" B! Z# C+ _1 `* e# T8 A$ N
你要着到这境界上就会走火入魔;你不着这个境界上它就没有事。在《楞严经》上说,任何境界你要是不作善的解释,像没有事情似的,那没有关系;你要是认为自己这个不得了了,有一个什么好的境界,这就会着魔的。你遇到一切境界,保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定力,就能转这个境界,而不为这个境界所转。
( _# v4 ^5 K, W4 k; n3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