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0001 发表于 2011-5-26 16:12:27

笔墨应该为什么服务----关于学古与创新

 昨天和李拙老兄在培明兄的帖子里探讨了一些绘画理论方面的问题,因为没有事先限定的主题,所以讨论的内容也比较散乱,不系统,觉得有些应该搞清楚的东西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因此在这里另立一帖,和大家继续讨论,发表点个人看法,同时也希望各位同道积极参与,共同探讨。
  
   就昨天探讨的内容来看,在笔墨功夫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即笔墨功夫必须到家,需遵循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不过个人认为这六法是一个学习的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其间顺序有必要再次理顺下。个人觉得顺序应当是如此的,第一个阶段即传移模写。---也就是先临摹前人优秀的作品,学习前人的优点,传承流传有序的精华部分。第二个阶段即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这几项的综合。----也就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掌握用笔方法和用色技巧,解决造型和构图问题。第三个阶段即气韵生动。-----也就是解决了前两个阶段的技术类的问题后,就要着手解决作品的气韵如何生动的问题了,我们纠结就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气韵如何才能生动。
  
   所谓的气韵,指的是气质面貌,也就是一幅作品对外界表现出来的气质,如山林气,士大夫气,富贵气,市井气,江湖气等等,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用笔墨构筑出我们自己所希望的气质类型的作品并使它生动起来。
  
   说到作品气质有一种说法是和个人气质有关,我是不赞同这种说法地,我个人认为作品的气质和个人的气质关系不大,那种人品即是画品的说法我也认为是荒谬的,他只和你的审美取向以及个人性格有关,其中你的审美取向占了一大部分。
  
   所以这个审美取向也是一个分水岭,例如如果你的审美取向倾向于市井,倾向于所谓的俗气,那你的笔墨就会不知不觉的为此服务。而审美取向的形成,和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以及读书多寡等关系有关,比较错综复杂,这里就不多加探讨。因此有时候我们大家会提到一个名师的问题,说有一个好老师会少走好多弯路。这个名师的作用,其实就是一个解决你审美取向的作用。有了老师给你强制解决审美取向的问题,就不会有你自己慢慢总结时出现的偏差的问题了。
  
   话题到这里,答案呼之欲出------方向很重要!我们为之激烈争论的其实就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也即审美取向的问题。这个问题致使我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甚至南辕北辙!
  
   由方向的问题,从而可以引导出我们学古与创新的问题。既然说到学古与创新,那就要首先弄明白学古与创新的目的。所谓的学古,是学习古人的精神,学习古人的气质。往白了说就是学习古人如何用适合的笔墨程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气质的方法,而想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那就必须在精神气质方面与你所学习的古人做到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个很重要。正是因为这种气质契合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学古就出现了分化,一种浮在外,一种入在内。所以有些人看到了浮在外的那类人,难免就对学古嗤之以鼻!
  
   还说精神契合,在学古的过程中做到和古人的精神契合了,掌握了古人如何用笔墨构建自己气质的方法了,就可以创新了。对,就是创新,入古出新。当然有很多人到这个程度就出不来了,也即是所谓的结壳了。这个问题我想到金刚经上的一句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者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上面说的是学古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古所必须要达到的程度。即学古就是为了创新,但这个创新是在学古到达某种程度下才可以进行的。
  
   接下来就说下创新,我觉得说完学古,单独的创新再说就没有意思了,还如我昨天所言---不是说你画的和别人不一样就是创新。要论画的不一样,鄙人老婆从没学过画,如果画起来一天几十幅,没有重样的,家里孩子还尿床,每天印的地图也千奇百怪,煞有可观。
  
   开个玩笑![/b]作者:老欣子
 

笔墨至上----这是中国画的根本
  一切具象都是笔墨的载体!
  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墨应该为什么服务----关于学古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