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140|回复: 0

香港:“不否认”同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14: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不否认”同志  + }, l1 g# V' i* n! {4 Y' i! w
[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016    文章录入:admin ]
' v, N3 H' D$ a9 v: q- S      香港明星有一个倾向:打算承认自己性倾向的,早早就承认了,如关锦鹏早在1996年就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而其他不想承认的,看来也是不会承认的了。这或许是香港人一贯的“宁被人知,莫被人见”的性格使然,或许是为事业着想。尤其是当“同志”在香港传媒中多被描写成负面事件的时候,公不公开,更要三思为妥了。
  W0 X* ?# @) T" U% O% z  ]2 e9 h. i" L. W
4 _* F& F" \/ k- @
- i7 a3 a8 d# I1 k& D, a( G0 I! N
  文/Epimetheus: o. u: \' L, @! ?
# o% V' S% i7 d. `$ ^

8 B7 K2 k5 k* ]6 M. }
( b/ `% L$ W, x# l/ R- B1 n  为同志发声
6 z# \% ?! a  G* C6 X) @( i
. R' s2 \# g, A# T7 G7 _' Y4 p) @$ D8 r# D1 v

$ c) Z: k, Z1 L! e$ |  因为李安的 《断背山》 ,同志议题再次活跃起来,传媒几乎每天均有相关报道,“断背”二字也俨然成为同性爱的另一代名词—论流行与普及程度,相信只有知识分子才会明白的 “断袖”、“分桃”、“龙阳”等字眼,绝对比不上这个新兴的词语,可谓“断背一出,谁与争锋”。
3 S# Y2 H; @" j/ \7 h4 ]9 V1 M2 m . r$ h  B2 K+ T6 T3 B
  对于八卦刊物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八卦机会,于是,它们再次列举了有“断背”嫌疑的明星艺人,把老掉牙的名单一一数遍,可是数来数去,要承认的在N年前已经承认了,不承认的,任你再上十部 《断背山》 ,也还是不承认。于是关锦鹏、林奕华等,还有已去世的张国荣,能够坦然表白性倾向,也就显得分外难得。
0 S! ~7 G# D) Z& l
4 O# ?7 w8 E6 J4 g2 ^; Y2 F% `( z+ u$ p

& [. m& h: D9 x# Z  虽然香港号称“自由开放”,同志议题却引来不少争端,同性爱者在生活中也常常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平等对待。但对于明星们来说,公布其同性爱身份并不一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最佳例子莫过于“哥哥”张国荣。1997年,张国荣在演唱会上公开了自己的同志身份,又凭歌寄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不过,“哥哥”的受欢迎程度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红。2000年,张国荣还免费为同志组织智行基金会主办的“第一届同志议题报道奖”担任评审,并在得奖的十篇文章上附加评语,以便同志组织结集出书。0 M2 K0 u. Y: p6 {; T( u* v/ n
9 Q  L! h1 g$ v) Z4 r; I! `
. q6 s4 u9 u* F8 e

6 |. H4 c6 n! P& _2 e- e  另一位曾站出来为同志发声的,是向来“不否认”是同志的林一峰。近两年,香港的同志议题纷纷扰扰,教会与同志组织之间的纷争一直没有停息,尤其是有关男性肛交案的官司更受大众瞩目。2005年5月14日的“国际反恐同日香港区游行”中,林一峰便应香港同志组织之邀,呼吁身边的朋友参加。虽然当日他因工作在身而不能出席,但他表示如果再有机会,定会参与其中。: L5 m# l# q5 ]- A, n/ ]8 |% j

7 R0 X+ J0 {2 L. _6 e! J2 C/ I5 Z
# p/ t  t( T2 T0 W! _8 b# g7 b' y  d9 i7 [1 ]  _. A2 x
  其实,早在成名之前,林一峰就曾参与了老友洪荣杰执导、描述同性爱少年Ricky“出柜”经过的独立制作影片 《天使》 ,在片中饰演Ricky一角。据说故事原型是导演的亲身经历,然而不少认识林一峰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性倾向,只是并未公开承认罢了,遇上有关的八卦新闻,记者也往往以“不否认是同志”来描述林一峰的性倾向。
0 Q) F3 ~! S2 q2 u# Q) ]4 O6 |3 x( S' m  [
- s  I' k3 w8 K  t6 F/ ~
' n" [. j' E  P9 ^- D
  一早便已公开其同志身份的林奕华,自1989年开始主办第一届香港同志影展,其剧团“非常林奕华”在创团之初曾多次上演与同志有关的剧目,如 《教我如何爱四个不爱我的男人》 、 《男更衣室的四种风景》 、 《男装帝女花》 等,是城中著名的同性爱剧团。虽然剧团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同志剧团”的形象,然而仍极受注意。
$ i; ^& D8 a" K: W" z+ c" U* V/ c/ Y- Q6 Y

, q$ w& f: {3 G! K+ [' J* }9 [  [' V% H
  据说,林奕华当年的出柜,是拖着男友的手出现在父母面前。如今的他,虽然并未参与太多的同志运动,然而他对同志议题的关注及讨论,却是不容忽视的。如主办同志影展,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巧妙地把“同志”与本地非异性恋的概念结合了起来。其实林奕华最初的“同志”,包含的是同性爱、双性恋等非异性恋,但后来此词成为同性爱的代名词,却是始料不及的。虽然他不是最早用“同志”来代表同性爱的人(最早用“同志”一词来表示同性爱者的文章,应是香港著名文化人迈克在1984年替 《电影双周刊》 撰写的影评),但他却为这个词语的风行出了一大把力。! i. M0 H$ f" ~" d
$ C4 w" U, j6 T( @8 o  M
9 T7 {) K' L& x9 K& b# U3 w# w% X
% C3 M. }/ ]9 x& W3 U
  从来不掩饰自己性倾向的林奕华,最叫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数星期前他在大学讲课时的一个经历,有同学表示因 《断背山》 是同志片,所以绝不会入场观看,林奕华当时便正色向对方表示:“请小心你的言辞,因为我也是同志。”(大意如此)还有当年 《春光乍泄》 参选台湾金马奖时,身为评审之一的林奕华坚持不赞成把最佳男主角颁给梁朝伟,他的论据是:若所有异性恋者演同志角色便要获得肯定,那么同志在银幕上演异性恋者,是否也要更加肯定?
* U5 u: \; _% Q8 M/ K1 i" I1 e( S1 j8 u. z

+ T6 G4 r! l: C3 A; b! z0 l: [( w( e9 u8 s1 u* ]
  包容并不等于接纳
' N& h  r+ l4 U2 }# ^
: M6 _2 `, h8 G* Z4 _! i; d+ O! {8 O, \6 r: F+ x
9 H9 K1 [- g% `
  近年来娱乐圈新晋的男明星,不论是歌手或是电视台小生,只要稍具姿色的,都一定曾在报章上谈过自己未出道前受到同志“非礼”的经过,然后再谈些什么“每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身边有不少同志朋友”、“为人都很不错”之类,而这些话的结尾总是说他们并不会歧视同志,但重要的是同志们不要来“搞”他们。对于这些报道,说的是哪个明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口中说包容,不会歧视,但实质上却是“同志勿近”。8 q5 l- @6 a1 E# y5 {

, Q# D- ?. P: x/ @1 ?6 _! c& c: {/ H9 X8 X2 r2 E  ]. D9 C4 }2 @# M0 d0 |

, a3 y( X% x2 b; i0 ?# Z  有人说“包容并不等于接纳”,这句话道出了香港同志的生活状态。虽然社会开放,人们对不同的事物越来越包容,但这种包容只在于一些与己无关的事。有朋友告诉笔者,别人的家人可以接纳张国荣是同志,但自己家人就不可以。当大众细数哪个哪个明星是同志的时候,大众乐得表示自己的包容性,因为这些明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然而当“同志”成为一个切身的问题时,昔日包容的态度便会荡然无存。. R( n7 N! O5 d' _& g- d
4 w& i# O! b) k1 m

) S! e. Q( D" |7 Z" X
. {% E7 d* v8 y1 O  《断背山》 在香港热映,的确增加了大众对同志议题的关心。“香港十分一会”副会长曹文杰告诉笔者,影片为大众填充了一个对同志印象的空白,很多师奶在看完电影后抹着眼泪,大叹“同志之间原来也有真正的爱情”。* x" q, p9 F3 @$ j) @+ r7 k# V
! n2 R2 U: q; Q
+ \0 i" D2 t, I1 B) u
0 S% G( A0 T* {' T. F9 V+ p+ x; V
  “同志”给人的感觉是“性动物”,仿佛除了性的发泄之外,便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同志间的感情,也是来得快去得快。此外,香港同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还有“鱼塘”文化(同志聚集、寻找性伴侣的地方通常是公厕。来“鱼塘”找性伴侣的,则称为“钓鱼”),如过气男星容锦昌,便曾多次被指在公厕“钓鱼”。
, d" `' p/ `% t3 J5 s) ~$ n" f3 F5 B# B/ T; _
" g# X% c2 y! a" u3 _
8 u) T) m- C6 D: L" n% Y
  同志派对也是一些明星喜欢出现的地方,如节目主持人李浩林就曾出席新加坡的同志派对而登上报纸头条。前草蜢成员蔡一杰,则常被人看到在中环的一些同志酒吧出现。出现在这些地方并不见得就是寻求性的发泄,然而在香港传媒的报道中,这些行为却往往被渲染为以“钓仔”为目的。
! [' @( z+ K4 u1 w
# `9 u% k( b5 L  f- y
% E8 z8 f1 Y" w
7 ^! H3 R) {+ i& F) {' X  “不否认”一族6 a, o- c. P3 p4 h; e
. i' a7 V7 v9 g8 y# j; t

0 g! r9 ^$ r$ f) M9 @' r. w% b7 s3 \+ ]
  能够坦然承认自己同志身份的香港名人并不多,更多的是“不否认”一族。刚刚完成和香港管弦乐团合作演唱会的黄耀明,众所周知有一个多年的外籍同性密友,但他从未亲口承认;传言暗恋黄耀明多年的林夕,甚至曾经藉歌词《暗涌》 表心意,也没有透露自己的性倾向;还有曾多次出入同志场所的节目主持人李浩林。
9 i- V9 e2 p' r, T) i" z
. O. l2 x. M* |
% c5 I9 x$ y3 e0 K
( K! ]5 C( h: [; V% |/ t  然而这些明星却是香港同志的一个“Gay Icon”,黄耀明,还有何韵诗,都是深受同志爱戴的歌星,他们的性倾向不但出现在传闻中,在其作品中也泄露无—不但可反映出男女之情,还有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 i$ ^+ \2 V- N  [1 d$ H3 l& h- v1 p9 x( g

, X' D/ f! f/ Z7 G( W8 T1 N# J" \5 h7 ^/ n# o6 i
  香港明星有一个倾向:打算承认自己性倾向的,早早就承认了,如关锦鹏早在1996年就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而其他不想承认的,看来也是不会承认的了。这或许是香港人一贯的“宁被人知,莫被人见”的性格使然,或许是为事业着想。尤其是当“同志”在香港传媒中多被描写成负面事件的时候,公不公开,更要三思为妥了。
4 J7 k. J% T3 L5 |
8 ~; J. i% X/ ?  a0 {- k5 j3 ^" _3 X, @- x: h  v% Z
7 j& ~- i3 U; L" f  z3 V. N# H2 T
  但不论有没有公开自己的性倾向,这些明星都不会为了社会的认可而主动去做些什么,也不会去从事什么同志运动,他们更多的是我行我素,大众能接受便接受,如果实在不能接受,也就罢了。1 u" k% i) G: U! a% P2 z; v

' `/ c0 n% l% G6 d7 Q$ q. t& d1 a. _

: h. U% N6 S) o& J' F! j  《断背山》 公映后,不少传闻中的同志明星都成为被追访的对象,传媒企图通过他们对影片中牛仔感情的理解,去寻找这些明星性倾向的蛛丝马迹,但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你我都已背熟的:爱没有性别之分。既然爱没有性别之分,那明星们公不公开性倾向,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少明星都愿意让身边的朋友知道自己同志身份,但性倾向本是私人事,与大众何干?为什么要公开承认? (作者系香港资深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11-2 06:29 , Processed in 0.0545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