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般若心经的历史与由来
0 \7 r) F" H2 r! H% _' C) D' g
) H& j6 F- V- o, A/ y
1 _$ e; Z/ H$ \& P1 t在佛教三千二百部经典中,以这部「般若心经」最为有名。
/ I7 D: p. s% C+ Y 「般若心经」之原本,乃是以古印度语(梵语)写成,唐三藏法师玄奘之译本完成大约在公元六四九年左右,有趣的是当时梵文之「般若心经」,如今在尼泊尔及印度已失传,却保存在日本的法隆寺。$ V0 t$ ]8 e% L
: `/ B% @, m0 f, S6 M/ Y# H
摩诃般若婆罗蜜多心经, |& D; o3 u/ ^2 Q, y. U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心经
+ w# d4 c: r: w! B; c( o5 @/ ]5 [- |, k( b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何以般若心经是当今的宝典】
. W5 j1 }7 f, A: k 「般若心经」乃佛教圣典深受中国、日本佛教徒所喜爱,此经并不长、总共二六二字,和基教圣经及可兰经比起来,乃是非常短的一部经,但是此经却将宇宙的真理,人生哲学都浓缩在其中,对厌弃长篇大论的人而言,「般若心经」可说正中其怀。
8 X% l) W7 d* d 那么何以「般若心经」是当今宝典呢?当我们到海外旅行乐趣时,我们都将行程排得紧凑,拚命地采购各地土产,不知人生过程中心灵之旅的自在,才是最重要,想穿华丽的也穿了,想吃的美食也吃过了,正如衣食足而知礼仪,此时此刻应该让我们的心田更加丰颐,意气更加高昂才对呢!
; {" X# z! g5 M4 N0 b4 V 要让我们的心田丰颐就必须接受磨炼,此「般若心经」就是告诉我们心能生万法的宝典。
; l. t7 m; H+ a6 T1 u: W
* L! Y+ `* }% q5 r) K& x* C$ p观自在菩萨 【解救世间苦恼众生的观世音菩萨】7 O; N0 U8 X3 K0 [2 B
你可曾放下白天繁忙的公务与琐碎的家事,让自己偷得半日闲和志趣相投之友人一起参访名山古剎、礼拜古佛,这些都是令人快乐且能洗涤尘劳俗心的好事。
" [; A( g, b' I; h% v: v 歌人在法隆寺为 百济观音歌咏赞诵: 容颜慈禅,心怀悲悯
1 Q6 w: j" {8 {9 R慈爱永远 众生成佛方满愿
; g" S& I+ z* j0 l& T又诗: 观音千手为谁应 加备众生不辞劳
% S0 A/ X& O, J/ ?" B8 O& ^2 }龙天同歌齐赞叹 护持观音驾慈航- H/ s( I8 j9 c; N! u
观音菩萨,乃是发愿救众生苦恼罪业之大悲心菩萨,由于化千处祈求千处现,时时观照芸芸众生,能解救众生脱离苦海,故有自由自在之意思。" |' r5 N( ?6 b. i$ I. U
一般在中国、韩国、日本所流传的是「观世音」或「观音」,所以观音菩萨即成为人们心目中较能激发慈悲心的清流。
; N* {/ Z. B/ F c4 B# i4 `6 a( ~' U8 K% S# W8 |0 u" c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具足一切透视之智慧】
, ~# N9 N/ W" P/ n) Y「般若」乃印度古梵语之音译(巴利文之音更接近)意思是智慧。
0 |$ m/ X2 C9 ?8 {「波罗蜜多」也是古梵语音译,意指「到彼岸」。1 O$ T7 ^5 g, E* h/ }
「智慧的完成」但是此处所指的智慧应非小智慧、小聪明,而是更正确的识别能力或是指透视一切因绿关系而产生相对之智慧。' P4 O3 \) z/ K' S; R$ ^
身为人之父母,对于教养子女必然需要有透视教育结果的见识。
5 }, E) R/ @- d& B1 n f% @+ M6 B7 Y, {7 L9 r/ J
照见五薀皆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V# v! u- q2 D0 V. a1 y3 E8 W- O$ o「五蕴」与「空」在般若心经中有非常重要的含意,请勿掉以轻心。首先谈「五蕴」是指「五种集合因素」也是指这世间所有一切事物。
# e7 l2 _, Y' d) g& L那五薀呢:一.构成我们身体的要素是物质的「色」
$ a2 S+ x+ u/ _, ? 二.我们的感受作用即「受」
n7 E. ?6 {: ?- M4 P) G8 ` 三.我们心中念头想处的表相作用即「想」: d. O e$ @8 ^3 A
四.我们的意志作用,由内心而发的力量即「行」) W! O ^( E' a7 u; M- ^* Y' ]
五.对各种物的识别作用即「识」
8 d% A9 D X1 k- q' o- _所谓「空」乃是指一切事物皆无固定实体,它们是随着因缘生灭的也可以说是不断在变化、流动的,即使我们都不希望自已的土地、财产有所损失、希望爱人的心永远不变、希望永远留住青春,但是任君怎么希望,无常来时,一样也带不走。因此,一切世间事物都不断的在转变中,在现实的流转中,我们应努力于不因外境的好坏而心生忧喜此即五薀皆空的意境「照见」乃是洞彻悉见的意思。# U9 | Z0 A, t+ W; T1 Y7 r" M
度一切苦厄 【生即是苦】9 o* H( { Z, u. P9 i0 {3 U0 K2 w
即救度一切苦恼与灾厄,谁能救度一切苦厄呢?6 N. N6 {1 O% f4 C( s: p9 s7 u
当然是观世音菩萨亦即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那柔和的笑容与清凉的甘露,能化解我们的痛苦、烦恼及一切灾厄,在此让我们来学一学什么是苦想必大家常听到四苦、八苦,首先就生存的四种苦,
% t S+ p( [7 K. q1. 生苦:婴儿在母亲腹中必须接受胎岳之苦。% o- u. i; B, H
2. 老苦:光阴似飞矢,毫不留情的飞逝、青春无法永驻我们的身体发肤,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地老去了。* @0 |+ d3 x. M3 O1 E: a1 D
3. 病苦:生病是谁都不愿受的罪。
6 ?8 n9 T+ w3 E- ^8 l# e4. 死苦:只要有生必有死谁都无法避免。
" i: j, h- ~- `% g5. 爱别离苦,无论是亲子、兄弟、爱人、亲友等死别是多么地惨酷啊!
* G% H! L8 c% |3 j: r6. 怨憎会苦,相反地,我自己所讨厌的人或憎恶的人碰面也会令人不税,但无奈却也必须碰面,不是很苦吗?& I" H% e) k+ t2 e$ Q9 @+ ]
7. 求不得苦,这世间不如意事常居八、九心所想之事未能达成,也是痛苦。: J% [( }% |( x; T
8. 五蕴盛苦,生存本身就是苦的本体这是我们必须有的认识。
3 V( u4 v' \! Z3 _' j) U' f) _: L. b9 s
舍利子 【佛陀十大弟子最优秀者】. m( o+ H5 G7 ~) @
舍利子被尊称佛陀十大弟子中最优秀,让我们来谈他名字的由来。( c/ r$ H3 y: t4 Z7 `- P8 L
舍利子是诞生在玄奘大师曾留学的「那难陀大学」附近的一个村落,他生出于婆罗门族,乃八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曾学习婆罗门教圣典中的传统学艺,后因看到佛陀弟子庄严自在的法相而追随佛陀出家。: h$ X$ j- `7 D' U7 a# ~( z
他出家后佛陀的儿子罗侯罗的教育阶由化指导。
- m2 a' v$ e( Q. v" j5 T& U) h& ~' q9 s4 V& C& P8 U
色不异空 【世间一切色相,皆是生灭变异,流转不息的。】3 _$ N, S) @* K! z
「色不异空」乃是色与空相同之意,之后文内尚有「色即是空」虽念成「色」但并非指颜色的色,而是指一切色尘界之事物。
( v, x. `+ m7 H2 d0 K3 x' I 所有的事物在历经一、二百年后,即使乃旧存在,也终将会消失,可见世间一切事物皆由因缘生,因缘灭,总之从世间种种现象,我们多少都能理解,何谓「色不异空」吧! x5 y5 ^' a# d; ~) k
: C. }% I0 X# y
空不异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 m$ R2 T8 ~3 f& f5 k7 {% `7 E 本句乃将色不异空的「色」与「空」的位置颠倒过来,事实上「空即是色」。% H4 ?$ k8 M* |( h$ l- l K
在此我们来想一想「空」是什么?如果您当他是天空的空,而将之与太空、空气联想在一起,当然很容易理解,不过空中容易,百云密集,仍旧无法了达究竟,仔细推敲,「般若心经」之空原意,乃空无一物,付之阙如即「零」的意思。
( i% Z+ O3 x" @$ h3 e 一切世间法,就好像气球一样,说破就破,无常什么时候来,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空不异色」。2 ^8 L3 s: y, T* t$ e
( u8 |8 V G, m- q& n% B7 O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8 p- M- H" H1 { 「般若心经」中的这句「色即是空」语意较为明显,是佛教用语中较易懂的一句话。
1 z" d1 m& D9 \% B 可是若我们深究其中的真正意境时,却有很难清楚回答或许有人会回答「色尘界一切事物皆空」是没错 ,然而假如以此为借口,而去做一切违乎常伦的事,当事者在放纵自己的私欲时,彷佛觉得很快乐,但事后醒悟时,已经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当然违反常伦的事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最后终归于「空性」但是罪性本空,果报仍在万不能自做聪明,误用色即空的道理。
6 q: G, u/ W0 W; q( T, i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藉时间与空间来比喻空性的道理,然而佛教的真意,并不是将所有的事物都用一个空字来解释,基本要旨仍在于让我们藉由认识空性,而了然大悟这世间一切无一样是我所有,正如所谓「何必再执着,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 W$ Q6 X0 k0 a; J, A1 D" U" B$ u6 d" w$ q8 b0 T
空即是色 【站在空的见地上,人生将是一大改观】
# Q/ G1 R# b* V6 I: [3 h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肉体生存在现实世界里,此身体如离开现象界,我们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的过程中变异,总有一天要死亡消灭,这世间一切都不时的在转变,所以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谛观,不为所动,乃是最重要。) T: k* H$ ?3 c$ G
如是我们能站在空的见地上,则虽同样的在过人生,那感受就不一样,这也是「空即是色」的风光。* O# ?. x1 L; S! }) }
当春天来时遍地胜开着花温暖了我们的心,但是,冬天一到风吹、雨淋,美丽的花瓣洒落满地,花落水流,美景突然萧条满地的落叶为行人铺路,看在眼里,谁不心疼?7 i1 o$ e% M* N' G) t- f5 ~) w- u8 r
但是,冬去春来,一切又复苏了,枯木逢春犹再发,美丽的花朵再度展现在您眼前,禅宗有句话叫:「枯木开花」我想它较贴近「空即是色」
8 j! W; I4 |4 C! e9 T
0 v. H+ x7 V* i2 s; v9 K. F3 K% D" i6 z9 S0 K
* t) M: X1 S B3 T0 X
受想行识 【人心的四种功能】
9 r( V: A6 M3 n1 T1 e, @4 \ 「受」是指感受作用,指的是一般的感受,如苦、乐、痛、痒、等当肉体上有快乐或不快乐的感觉时精神上也会有感觉,苦、乐之感情,但是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程度上的差别,大致上可以说是主观的情景。7 g; Z# C5 O. N* U6 t, b9 Y7 M
「想」乃心的表象作用,在概念或表象产生作用时,因所产生的作用,相续而产生其它的概念及表象作用。. q! l* `$ K: T/ ^" C+ Z, `6 g) _
「行」就字义上有许多意思,此处指的是意志或意志的形成力,亦即产生精神作用,应使其依一定方向而产生功效。
; c5 N: g( ]! y6 ^% _5 W 「识」所谓识即是认识作用,虽然一般而言,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认识作用,总称为对所有对象认识的作用,不过在此以认识的角度来看也未尝不可。1 a* `5 Z5 L* ]5 l
「受想行识」总之是我们精神作用,也就是心的四种功用,而以语言文字来分别形容解释。4 Q% ]5 I1 g' {: b$ c8 c% ~/ c! Z/ k
4 E+ j0 Z: _. Z" v8 H3 c亦复如是 【心无实体】& \+ D1 P9 k2 V' d( q% M
在佛教中有「散乱心」一语,如果自已的心都如此,要想掌握他人的心那就更难了,一般男子都认为女人的心就像秋天的天空、晴时多云偶阵雨,其实希望掌握心仪女性的心的男子换成女性亦然。# a/ U% I9 {+ k2 ^2 k6 e7 M
「金刚经」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4 Z* n" I$ C: V. v4 Y9 x. Y4 f
但是法句经中却说:
: p2 A# i$ L6 e' F( h: ~+ l4 X 「心能生万法,一切唯心造,假如以一颗邪秽的心,谈论或从事一切事烦恼,痛苦也将随之而至,正如「金刚经」所主张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是不应有所罣碍,与执着「受想行识」也应当如此。% X1 t5 f9 b2 h. F8 e: I( g
" c: X. x: z5 Y$ X
舍利子 【被称为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者】
7 k9 a" s2 T9 g: ^ 舍刊子在入信佛陀的教团时,亦怂恿其亲友目莲及其师珊珈野的二百五十名弟子皈依佛陀,于是舍利子与目莲为佛教草创期人物而营运的事,则由佛陀为中心指挥。
1 H2 G7 [2 m6 g/ f' m 佛袉一向对舍利子非常信任,并考虑舍利子为其后续人选,只可惜他体弱多病,较佛陀早离人间,是属于思索型的人可说是一位天才,别具优秀的智慧,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美称。, [( W4 N8 t- z7 t6 s, m
$ H, h& f5 O& G8 I j6 N- m. i是诸法空相 【在此世间没有存在的实体】 {) S) H3 r0 i; V
在这世间之万物,其特性并没有实体,只是在生灭变异中流转其意境同于前面所说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及「色即是空」「诸法空相」等说到空没有实体,不得否认,他具有否定的虚无的意义。
. n. |, R5 x2 v" W6 s3 Q0 { 人只要到了五十、六十之后视力、体力衰退了,许多朋友过了七十之后,不断传来讣闻,不久色身入灭,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也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化,人生就是如此多变化性流动性的。# c$ x1 e3 R, ^% s2 f' i3 f! d
「诸法空相」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真理。
' p# x1 d, J! r0 ^7 Z; z* K& G, s) w: J$ y1 t: Y4 P
不生不灭 【没有离生即灭,离灭即生的一切】8 E7 C+ t1 k% N* h
「不生不灭」这四个字可以说是「般若心经」的真髓或则可说是掌握佛教教义或其它事物非常重要的四个字。
" K$ ^; J8 d/ l4 U! a 研究「空的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说是龙树菩萨,他在印度颇负盛名,也是活跃在纪元一五○年二五○年间的佛教学者。
: Z V$ A; H. h6 ^' M 他曾有著名「中论」其中对「不生不灭」的解释颇详尽,首先介绍「中论」的开头「不生不灭」的缘起,做为理解这四个字的开始,认为空(没有实体)的事物与缘起相关「生与灭」也是一样人生下来后,逐渐长大,之后必定迎接死亡,反之有死必定有生,生与死之间息息相关,因此「离生即无灭,离灭即无生」的解释即成立了此即是般若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
2 a6 `8 w! J) a& r( k( m: B6 u) c: R, c# ^( E P3 K( A
不垢不净 【舍除一分垢净之执着】' E8 q; \0 e7 p+ {8 [- l& Q$ m
「不垢不净」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
" A% Z0 B* T1 @0 a: [: {) n8 [以下介绍一位高僧大德说的案例,姑且将写取名为杯子的例子吧!在此有一个价格不低的进口玻璃杯,我们将它拿到洗手间,装过您的尿水后,再将它洗净消毒然后再拿出来用,将饮料倒入杯中,这杯饮料请问您喝不喝,如果一位毫不知情的人想必他会安心的喝下它吧,而杯子本身为并不脏,它如一般干净的杯一样,不应该说杯子已经超越了干净与污秽,这就是「空」的本质,不垢不净,而执着垢与净的是我们的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存有「净」与「不净」的观念,所以请您舍弃「净、秽」的执着,而常保「不垢不净」的心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