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看了《非诚勿扰》。是一个不错的爱情故事。我觉得唯一的败笔是主人公的“发明”——那是一个抖机灵的东西,几乎是诈骗,如果这是主人公安身立命之道,他这个人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虽然正直的人和不正直的人的爱情可以同样是美的,但是爱情的美酒难免有点变味。
/ B2 U8 `! I/ E% m) T, g9 \; |2 x1 \ 一个小小的问题是影片中同性爱者的呈现。有同性爱者看了很不舒服,给我打电话,认为他的形象太娘娘腔了。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应当这样来看: : ~) o" b+ ~) i8 @
. h4 r( `+ @9 u/ P+ a9 |) K& f 首先,在受众如此众多的一部公开发行的中国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同性爱者,而且异性恋主人公对他的反应还算正常、自然,应当说是一个突破。 $ N. h5 ?, e7 o& y
" S7 a3 D, m( }, U$ q+ V
其次,影片中呈现的同性爱形象是异性恋者心目中对同性爱的刻板印象,与同性爱群体中各不相同的人及其形象相距甚远。实际上,娘娘腔的男同性爱者只是同性爱中的一种,还有非常阳刚的一种,有的甚至非常粗犷,比如《断背山》里面的同性爱形象,《蓝宇》、《东宫.西宫》中胡军、刘烨塑造的同性爱形象。
" a7 U# V- M7 ]0 E) `3 N& J p4 N9 l3 Y1 `
第三,期望同性爱题材的影片可以公开放映,这样,就可以改变公众对同性爱的刻板印象。换言之,应当有同性爱者做主角而不只是做配角的影片同公众见面。这样的影片在世界上不少,在中国也有了几部,比如崔子恩的电影,但是公众看不到。
( F" n1 x; S* g' |4 r* _% H0 @- j; @( {( E. {6 l
最后,期望有一般题材而不是同性爱题材而同性爱是其中英雄人物的影片出现。这个想法来自一位好莱坞的同性爱导演。有一次,他听说我搞同性爱研究,跑来聊天,他说,他觉得再往前走一步,需要的不是同性爱题材的电影,而是在一部普通的类型片电影(战争片、警探片、科幻片等等)中,主角恰恰是一位同性爱者。
/ S/ T+ ?' R2 {5 M6 \& X+ M7 m/ k$ t( l
如果说这是同性爱电影形象的四个阶段——(1)刻板印象配角(2)正常形象配角(3)同性爱题材电影主角(4)一般题材电影主角——的话,那《非诚勿扰》的同性爱形象显然只能算初级阶段同性爱形象的呈现。我们已经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家可以期望中国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