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宫 3 }) t4 ?- G* {6 Y y* P6 ^
6 W7 s- _' \! D" R# F推荐理由: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 e) E* a' p; V* D8 r' D
$ I$ y/ S" X. N- a$ c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 q- x" t6 k. l- r
* |! U3 V% O7 m2 s-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构成。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起伏。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 B' B1 A; z3 ~# [! c N4 l
& o; X% {5 e/ t潭柘寺 4 c* ]5 P6 U! Z7 Y$ j4 H& V2 f; L
1 ~8 o7 ?8 J5 P
推荐理由: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古寺。
) X2 P6 D4 T& X- @3 P/ L) p' o* o5 Z. i) C* t$ [) H
]( c# Z. l/ \) u
潭柘寺山门
9 s: j" A" }6 L% z) t
6 A8 N p+ K+ b/ M2 ^# u3 w" O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其间,环境极为优美。 5 E8 w+ X; _8 l
$ v2 n' X, s( I, c6 }+ q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6 Z* B/ o2 @$ T9 b, m; x/ T9 T
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 * b' G; l' m% y. I9 a5 B
' F# B2 k' G9 v/ l% ?4 _
红螺寺
: D5 m, W. O' t9 G0 I
7 h% z$ U; a5 E( b$ r' X% Y( R推荐理由: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的佛教圣地。
4 t; e, J0 j" ^/ C# n" W! J2 A* K2 g
. z* Y4 @7 ]& d) k" [. P
% L0 N0 x$ T2 N$ k X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
, j! j% u# |& k' ^
$ C/ M/ J0 Q! ~+ M! p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广建寺塔。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中国人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于邺宫寺。据《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即其中之一。
7 U. @1 l. z* l9 y# i- B, `
0 m- L) M8 {! n2 }9 Q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住持多由皇家指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