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心经禅解──智慧度苦厄4 D( P/ m0 w) K8 k* y& u) a
9 N( |) n# C7 w! E* p
& Y6 i1 H' @/ v) O& } 〈智慧度苦厄〉
! C: r+ d% O& Q7 a. J; f/ y$ e- z8 |, v, _8 q2 G* P) d7 A) 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9 M# u! D3 [7 ?+ c3 d+ S. u6 G8 `6 j3 j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
7 y" {5 M; X4 f) o) [# z, x$ S9 r) @5 ^
5 q9 _/ o* T" n& l; ?) n: D 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9 [( _& ?% D3 ^0 j
0 I! n4 C* k! G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 l G' J+ e, d& ?/ z9 }$ R8 |) h, w# ]3 F4 ]: @6 d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 P: p$ q8 I" s% |# m, _- {- z/ u# d# E+ l: ] Q2 U: v4 B
观自在菩萨
2 M8 B9 e$ |8 T0 M1 I+ m1 M
: s1 i1 A" C; L& P. Q- |$ i 菩萨 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E1 F3 u0 X2 o0 [1 n9 ]
% Q2 b/ j3 D, O5 W1 j' P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作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著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j' i9 n+ f' G( a1 O
" K; K# y! A2 ]4 j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炼,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H' t4 `% ?- \
; s5 c, j0 P9 Z! t5 {6 ]# \* n3 x! H& _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 G, G, V" m6 ~6 \" U6 v% R
(一)已造的恶业赶快断,: C6 K: o8 j6 j
(二)未造的恶业永不造,
4 D) u9 C v B- [& q (三)未生的善业赶快生,
9 @+ `& I9 J6 E, G1 ^: [- E# Z7 `' r/ x (四)已生的善业要增长。
& x* K0 T/ r+ I* H6 D& l7 I% n. y- ]5 S& ~( C3 h S
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4 N& J( g: H/ ^4 T& u+ }
4 C! S& o( |) V# N3 M, U 自在
/ h$ O& {" \- v2 S: r! t/ u, d) K+ L( o8 u
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 Q0 g. T- j6 a. a* k: D5 [
6 e+ c* D! S" E& I' |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 Q/ I4 T9 y7 t2 z! Z* O$ r: }2 @: J# p' f5 \. M9 A( s" O1 Q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1 ^* ?' T# B8 [! x4 k
8 U0 B" ]2 Z+ R" R' a6 d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俐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