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4: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2.阿伦森效应 9 _& S1 [* X) N1 V: |9 u5 q
2 `! Y" u- }, ^6 f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3 f- B5 r" W( X6 @% W2 Q( w
# _% x$ V. u/ U: j+ }, O) ~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1 L7 V7 D) T. `& B ( w. i5 E3 J2 x0 N* n, Z6 y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 t1 B5 K; F8 N9 @$ @! U
8 R, \/ J# U! w+ ]5 | L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0 @! o) {6 ^3 e! l; ]
# N4 X8 \+ T9 W7 o+ @& S* ~% ?4 n 【实例】 1 A8 d7 z5 w( n5 t8 P0 b# `4 V) P
: }$ q7 v- s; D0 ~) l8 L 1、有效利用
% q6 p! Z, V0 c# g% f : ^, [1 ?5 W' q+ O$ N1 T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 Y; y4 I; H2 R9 H h& z& p3 V2 M
5 [8 V, u! O, z" }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8 G G# h0 |3 `! W2 v
! Z, P, ~3 m6 t 2、反例
2 y- [9 O9 r0 p% t / @- Q" L+ s3 h5 _+ m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 G# u1 Z, B& r8 N, k% e7 x
! Z- K' b c- t1 s! a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