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8 T3 d2 B) i& e / o+ g- q5 N3 g 近年来,反映伊战和阿富汗战争的反恐题材美国电影不胜枚举,好莱坞一改早期以英雄主义战争片为主的路线,不断通过电影探寻并质疑反恐战争的意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9•11”恐怖袭击发生伊始,他们的确感到愤怒和恐惧。但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人们逐渐能冷眼看待战争,多了些控诉和悲悯之外的元素,比如《以眼杀人》中乔治•克鲁尼荒诞无稽的絮叨。此前的电影《锅盖头》也是以黑色幽默讲述了海湾战争中美军狙击手的故事,但黑色幽默在反恐题材影片中并不多见。4 p) s U% C+ l( X
( g' |! N5 _. ^
' m/ S) Q4 s. r( R( J* R 当战争已成为一个群体的命运,如泰山既倒般袭来,个体无可选择也无从躲避,他们所承受的悲欢离合远比战争本身更动人。2008年底上映的《拆弹部队》中,主人公詹姆斯在战场上冷静、勇敢,却难以适应家庭生活的平淡,妻儿都比不上战场上命悬一线的刺激感觉。导演在片中一边向伊拉克战场上的勇士们致敬,一边用詹姆斯状似疯癫的行为冷冷地告诉观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会让人上瘾,因为战争就是毒品。” - x8 I4 x* K x, r: l( I% b( R6 b% J6 ^3 j+ E
) q5 g" Q& X3 q
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的故事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蒂姆•罗宾逊主演的《好运之人》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片中3名士兵从战场回到家乡,曾经温暖的家园却已物是人非,家庭散了,女友分了,战场上的爱情成了现实中的谎言,保家卫国的英雄梦不过是个荒诞的笑话。他们唯有回归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寻找栖身之地。影片拍得温润却动人,主角们只是独自舔舐伤口,隐忍地,悲怆地,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令人动容。- d4 ~1 _" r2 e5 ?
' K+ ^4 i1 a# b* A4 a L) O; T
2007年的影片《决战以拉谷》由《撞车》导演哈吉斯执导,片中一名从伊拉克战场上回国的士兵离奇死亡。他的父亲是名越战老兵,执着地追查儿子的死因,最后得知儿子竟然是因为一次小小的争吵,被战友残忍地杀害并肢解了。片中,父亲给孩子讲了一个大卫王少时勇斗巨人的故事,孩子却反问:“为什么国王会让一个孩子去决斗?”至此观众也不由得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美国年轻人送上战场? j" b! S7 u7 y % B/ ^$ x/ L& N2 Q" [: e' c3 q) f) w% \
此外,《反恐疑云》和《狮入羊口》则是以美国本土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揭露了美军虐囚丑闻,反讽美国政客的无耻无能。这类影片却往往因为“表达的主张盖过了电影本身艺术表现的功能”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