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488|回复: 4

《楞伽阿跋多罗经》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4 14: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
+ k5 P4 J8 r" E: [$ G$ V! Z' S
8 g4 a0 e$ R: \% S3 R7 B" A: f
4 y0 [6 o. @! R" ]
7 |- ^* w8 m& d7 y

! \' i: S# o. U. r5 q$ b( W' F5 _* s前言(代序)
: y  x' C" L5 ~
: v" i8 l- `( h! z) \6 U, H. b
. s+ g, A( `: P: D- n  o+ X$ i- L( X6 U! B8 ]4 i: r

9 u2 `# I& G/ s6 D8 e8 _- U- Y
- v: Y/ g5 r$ I+ a' R释广禅大法师译( f, Z6 ?# s4 t8 E
4 h( Y$ `) P8 k( O! k* w
$ G! S5 y  g  p( M, W7 @; s/ Y2 L

$ C+ w7 f6 m$ s8 R% f
3 [4 d9 f. `! {$ O% @4 B% `: x8 G. F! b# Z7 Q
. @% M, k" R  K.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仍吾师福建福州市怡山西禅寺释广禅大法师,历经
4 v1 d' j$ S, ~
6 M. n# T( ?- ^. M& A
4 _; i' |% c! W8 G% v2 {二十七年心血著就而成。现已被有缘人而得之。法师曾说过:“《楞伽经》乃我佛的秘密之藏,是一切如来修成佛的最高修行法。”
7 c/ @: r* K% B达摩祖师以《楞伽经》传法,曾说过:“我观汉地,唯有楞伽,仁者自持,自度传世。”不但自己要成佛,须传法于世。可惜以后许多修行人只想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理解修道之人的真正含意。歪曲佛理,佛性与法性。这些无顾念众生,极为自私自利的弟子,如果佛陀在世的话,我想会被后来的这些弟子气得不涅槃也要涅槃了。还有的甚至放弃亿万家产岀家求道,令人无不敬仰,倘若不知以《楞伽经》为主导,唯恐其人仍是潇洒走一回啊!) k1 e4 Z" N+ m8 Z& G$ B. Y- D+ h1 @8 K
广禅法师于丁亥年二月六日圆寂。亨年八十八。法身茶毗(火化)时现岀种种瑞相,于空中、树上现岀许多七彩莲花,头部现岀佛像螺髻,脸部一片洁白,还显岀白衣大士、弥勒佛尊像。种种瑞相显现长达一个多小时。众同道无不惊奇、称赞。 3 ^3 h9 g7 ?/ X( `1 I( Q
法师生前以多部大乘经典为主导,如《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及《禅宗十三经》等为主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出版时,因种种原因,众多谬误未曾勘正,弟子禅勤继承恩师遗愿,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重新修订。供诸同道参考。5 u6 G+ ^5 `/ Z  ^
% _; X& \: b7 ]2 L1 n( r0 M( [
( Y/ |  E* W- d9 e

3 B2 J+ V* {1 ^: E! b
5 E+ A' _7 w( w: D  v
4 i! {9 v! ~7 @3 o  @3 e' x% Q' c( h+ h+ n
自  序                   
# z. V+ v5 f  H2 Q3 A+ R
2 i" L: K. U8 `- a6 T. W" Y, g- r3 {, }
* ?" |9 T( x- s1 F
无智(法师兼称)今日已解三经。《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并说了一典,佛法典故。自认为已把修心与行善的道理摊开来供人参考。并觉得这仅仅是大海一小舟,聊表寸心而已。又好像无意中的偶合,三经各有所长,须连在一起就完满无缺了。比如说开悟,《楞伽经》中没有讲开悟,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才能看懂其经。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看懂许多隐覆之说。《金刚经》虽说有四句偈,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不可以意想,不看虚妄相,不落于非法、非非法。但没有说到悟前戒,却说了慧眼、法眼、佛眼。开悟后所得是天眼,开觉后所得是法眼,修入如来地者是佛眼。这三次都需要心身转变,才得生理转变。第一级,眼功能转变。闭上眼睛在有余涅槃阶段,所见的皆是虚妄相。在无余涅槃阶段,所见的就是真境实相了。第二级,心身转变。所得是七地神通八地法,入九地是用第二级神通。生理表现是不老无病。第三级,舍一切法入如来地,修如来禅,修金刚三昧禅。心理转变是不闻不问,无虑无察,得三种乐住而自娱自乐。第一乐住,就是得第三级最高神通。如来终日住于三昧,不思惟,不造作,一切种类境界都现眼前。如视阿摩勒果如来对人事悉知悉见,所以能不闻不问,无虑无察。第二乐住,是没有西风与东风的矛盾。思想平静了,法也没有高下,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就是乐住平等,也就是正等。第三乐住,是如来悉离一切过,随世间流而性常。正心常住,是乐住于正觉。
. f& I9 v( ]( A1 j3 s " ?+ w/ y! Z7 A: {  U. h/ F9 D
究竟开悟、开觉、成佛三级。怎样心身转变呢?《金刚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修心行善之前,必先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呢?《维摩诘》说:“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种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不净)得明慧、乐发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这是悟前的戒。而不以色见佛,不以音声求佛,不以意念想佛,是《金刚经》的悟中戒。寂灭是菩提,灭诸虚妄相故(离内境界);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离外境界);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这是已得开悟的初学者,须灭相、离缘、无念、舍诸见、离妄想、障自已贪心的愿望。这是《维摩诘经》说的,从心身转变到悟后戒。
" D; ^$ L5 P7 X4 t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与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知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阴入不会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惯故。这是入觉的菩萨应无贪、顺于如、住于法性、至于实际行善之法中。应离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法等于虚空。不见境界的生、住、灭、断了众生语言举动思想。一切阴界诸入无会合处,离了烦恼习惯。这是第二级入开觉菩萨的心身转变。
# E( ?2 M" U( a8 r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平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这是缘入如来地修如来禅的菩萨。修入如来者、见不到形、也没有色,提不岀名字。所见境界无可取之物,自己心中、无可舍之想。常自静处,性清净了、离了攀缘禅。诸法等无异,这样无可伦比的微妙菩提法。一般菩萨难知。只有如来知之。这是第三级如来心身转变。
/ H' N0 t' R- `0 ^/ X6 |  若知这样修行法,正心行善,有何难处。但世间人,贪欲心盛,明知有深的经,而缺乏深入苦研的智慧,而走马看花,或没有看过这些经,只跟着别人走,所以《楞伽经》开头只对声闻、缘觉外道说。就是不让人们落入声闻、缘觉外道。中间却为正修的修行人说了如何修神通与法入开觉。最后,不让依佛经修行人修入外道。以正偏知正觉的说法提醒人们。但人们贪、嗔、痴、心难改,特别是嗔圭心、固执的心。认为小小的贪欲喜爱有何不可?却不知钩锁就是这样形成的。究竟是谁为你缚了,又是谁为你解开?是佛吗?只求佛为你解脱吗?你这个人委托于佛,为你带业往生。真正修行人,是你缚了自己,也是自己解脱的。
  [0 o* p+ T4 a) W6 D8 }# U9 U佛说了许多深的经,也说了更多的浅的经,都是隐覆之说,是要修行人,必须深入再深入,所以佛说:非文字语言,依智不依识、如佛法僧三宝,就是佛的法,必须以僧的法与佛的法,连成一起,成佛法僧三宝,若僧没有法,就会说那是土塑木雕纸帖的。谁能见到佛?我做了许多坏事,那有佛来责罚?却不知自己目前处境只有苦报,赏不到福报。正的修行人只有福报,经常得有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非金钱可得的。所以正的修行人只有向上精进,决不后退。
- `6 Y- _. v' l  a4 B佛的经就是筏,可把众生度登到彼岸。佛的经就是法,能使人得自觉圣智,取得神通,取得法。用什么证明你已取得法?修行人的法、能为人治疑难的病,以及在远处也能为病人治病,因为修行人治病是闭目在禅定上,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就是治极远病人也好像在咫尺。为什么修行人的法要为人治病?因为以法治病,能治医生治不好的病,又能以治病衡量此时修行人心净心不净。能治好则心净,治不好则不净,当所得法,越提高则心越净,就越正。就这样正心行善、不求钱财、不厌疲苦,为人办一切事也如是。为人除魔驱邪也如是,但还不是主要目的。
5 {) l: C5 V* f( I) B+ c修行人修得常乐我净,随时皆净,就应保持常乐我净,知一切法,为人说一切法,就是背得起法,也舍得下法,使后继有人,佛种不断,这才是修行最后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者识生灭、二者藏识境界、三者无妄计、四顿渐净流、五常不思议、六建立诽谤、七空无生性、八如来藏识、九四大修行、十诸法因缘、十一言说分别、十二远离四句、十三大般涅槃、十四分别缘起、十五常声依幻、十六四果差别、十七聖智一乘、十八意成身相、十九五无间业、二十诸佛体性、二十一四等密意、二十二依二密法、二十三法离有无、二十四宗趣言说、二十五虚妄分别、二十六善于语议、二十七迷执解脱、二十八智不得境、二十九勿习世论、三十涅槃差别、三十一如来觉性、三十二不生不灭、三十三揀别无常、三十四入灭现蹬、三十五常无常议、三十六蕴处生灭、三十七四法差别、三十八佛如恒沙、三十九诸法刹那、四十如来变化、四十一遮断食肉葱。    
" {# `8 ^3 L$ ?* ~( k- b; ]
6 S5 E, L4 b' E7 A- B  R+ s% b第二章 大乘修心与戒的认识
8 T8 l6 {" f! N1 c. B2 S# p4 G【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山顶。种种宝花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以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议。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G9 V! \( K; t8 l
 如是我闻这一句是佛所说经的首晿之言,有个时期,佛在南海之滨楞伽山顶。《华严论》说:“楞伽城在南海滨,摩罗耶山顶,山高五百由旬,孤峻四绝,俯瞰大海,无路可上。城乃天宝所成,光映日月,为夜叉王所居。无门可入,唯得有神通者、可蹬此山,可入此城。”佛以种种宝花装钸环境以示庄严。与大比丘僧以及大菩萨一起。这些都是从各各不同的寺庙来的。都具有甚深三昧、得自在力,能以神通游戏。就是说;《楞伽经》文字像摩罗那耶山高峻高直,四面绝壁,无路可上。楞伽城四面无门,无人能入。只有开悟后修后神通与佛法者方可进入。才能理解其经文隐覆之说。为什么?佛在后面曾说云何凡愚不善我隐覆之说。又说:我不如是隐覆说如来攀缘事智慧不得。可见《楞伽经》所有智慧都在隐覆处。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威力,从座而起,偏袒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f# J# [) S$ Y6 ]6 K
第一节  经首四偈  佛说法于楞伽山顶# e6 t' }" ?2 U. R$ ?/ [" Q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0 B9 X& t9 Z- ?% p+ S0 E% G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这是六地修行法)- x7 j; t- E1 f% |, r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这是七地修行法)/ `6 A; N: ]" D7 Z5 U  u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于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这是八地修行法)! r, Z- A8 O. x/ F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这是九地修行法)
, s4 V; l# o! I4 b# b  H3 f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这是十地修行法)
# t* x; K  }* b从以上看,是修六、七、八、九、十、共五地。为什么只说经首四偈?这经四偈是来自苏东坡序、说张公安道,到一僧舍,偶见此经,如获旧物,开巻未终,夙障冰解开悟了。尝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6 i5 Y% C' O/ }  S- U, ]) h
  这五个偈的第一偈;第一句;“世间离生灭”,是说像佛一样世间人,也要离生老病死的苦,要得不生不灭之法。虽说还须离财色名食睡。和改脾气、除嗜好、灭贪心、戒妄想。这是六地修行法。开悟之后,只要依经受持,以目观鼻,不看虚妄相,修禅那寂灭观,就可以远离内境界。
- W, p; r0 J; c/ Y  K第二句;“犹如虚空华,”这是对外境界的远离。所谓的远离就是站远些。离开些。心中有戒,就会控制意识、不让色声香味触交入业识。其余如七自性,七境界认识了就行。这是正的修行法,智的法。
4 J4 ]* O+ X& _9 t第三句;“智不得有无,”智的修行法,就是不看和远离其有和其无境界,与正的法无干。/ p- ]) {6 {! c6 K$ p  x$ S
佛经所说种种,错综复杂,都是为声闻缘觉与外道说的法。为什么?《楞伽经》说正偏知正觉,是正偏都说,是不让外道们走入邪道。所以第三句;“智不得有无,”即不为有无境界而恐慌。第四句;“而兴大悲心,”就是要以大悲心,为一知半解者说,也为邪知恶见者说,狐疑不信者说,正知正见者更须说。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说正偏知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个偈的第二偈,第一句;“一切法如幻,”是说这时的修行人,是处在初入七地,修无念正受三昧法。就是对一切相,允许其看,不允许其想。所谓法,虽说是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许看不许想的修行人,那有何法?若生有法者,必心有生,有生就有想,有想就有法,有法就有相,许看不许想,真的没有想吗?修行人,偶见殊相,必起好奇心,虽控制不许想,心早已生,生己即灭,故说如幻。修行人处在许看不许想,难免有心生,只有控制不想,才能改变观法,用止观或寂灭观,法就不生。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呢?所以第二句偈第二句;“远离于心识,”只要心识灭,法就不生。第七地;长期处在无念正受中。开头困难些,以后就习惯了。因为这三昧法九地不用,十地需要三昧法来满足。修八地时还是修无念正受。可见六七八地正法修时,非常轻松修下去。不像外道走投无路。第二偈的     ! u3 W# m' H- |
第三句第四句;“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也像第一偈一样的,外道于有无二见不知所措,正者则以之兴大悲心。
+ Z+ _8 X/ R* a" R" C- O# N五个偈的第三偈;第一句,远离于断常,是修行人已离七地入八地,还是修无念正受三昧法,已修得境界无所见。无所见;就像断见一般,空无所有。初入八地、初见空无所有的修行人,难免有所怀疑断见了。如是心情变了样,烦恼来了。每次坐禅都希望有所见。过了一段时间,有所见了,天天有所见,到修行正常时以,又是无见。这是断常二见,正的修行法就要远离断常,好像梦一样,梦的常、梦的断,于人毫无相干。故第二句说是“世间恒于梦。”要知道这时修行人是不看虚妄相,不生过去、未来、现在心、修入心净佛土净,得八地不动地,入佛子地。但这第八地有两种:一是入阿罗汉、修最静最静是小乘。不能入最上乘。一是须得神通与法,入大乘,能入最上乘。第三偈的第三偈第四句“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就是上道还只在这有无二见上,兴风作浪,正者以正法教诸众生,以上六、七、八地都以无念正受方法,离有无二见。九地一个地,初;取一切法。中;用一切法。后;传一切法。九地一个地却起三个作用。按理六七八地只说一地,九地一地,应说三地,但佛经没有这样说。
* f) v5 [7 ^6 M# x, d4 `0 }. \' c  五个偈的第四偈,第一句;“知人法无我。”第二句;“烦恼及尔焰。”初入九地的修行人,离八地的无所有见,取神通与法入九地。知人与法必须无我。如果脾气未改,嗜好未除,要取一切法,要用尔焰与悟力,像东风压倒西风一样,压倒妄念与烦恼。当妄念与烦恼压倒后,修行人乐了,不觉得忘了戒,如果妄念烦恼迅速恢复,像东风压倒西风一样,照样压倒尔焰与悟力,如果要消除烦恼,正确用法,就要改脾气、除嗜好、灭贪心、戒妄想。佛经就是这样,能把人修得心正、最正、最正。& A- r0 S; N+ F1 r2 e. J* T
九地从取一切法,得人的三解脱,得法的三解脱。能为人办一切不可思议事,治一切难治之症。得人无我,法无我,既不用尔焰,也没有烦恼。达到烦恼与尔焰平等。但《楞伽经》还说:“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为什么?因为还需要取得常、乐、我、净。《大涅槃经》说:“若我是佛、常是法身,乐是涅槃,净者是法,苦者一切外道。”这样才能以常净的佛法为人办事,治一切病,这时修行人的心以很正了。这时修行人取得佛种不断,后继有人。在佛经的理论,配合自己行善的实践,取得宗通,为人说通。还能舍一切法,把佛的秘密之藏流传于后人。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要修心行善。修心就是要修心正,行善就是后继有人,佛种不断。
0 F9 {5 S1 p) i2 m# O3 T/ t0 W第五个偈;“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没有涅槃的佛,没有佛的涅槃,就远离佛的觉所觉,所觉之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两者都离了,才算干净。牟尼寂静观,就是离生老病死苦。不取生灭得今世后世净,《金刚经》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 S! {, G$ V7 s' u+ p
第二节        流注的隐覆之说
9 Z3 t" }+ X: n" P/ I【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9 E" N) i4 ~" ^, E( x9 q
大慧菩萨大菩萨是以流注的隐覆之说,请问佛的。
' e* N& O9 g" s7 S) A4 Q' l$ H如《金刚经》;如理实现分第五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佛教徒儿参禅入定,从心身转变,得天眼开悟。开头所见都是虚妄相,随后正心行善,知所见的相皆是非相,即见到如来。见到如来吗?《维摩诘经》说:“汝欲见如来。以何等见如来,如观心所见真境实相,就是见如来。”所谓诸识,眼见色的识,色的生住灭、就是不断演变。明了知是虚妄相,愚者却认为如来相现。所以色的生,就是相现。如见山水街巷,又见骑马乘车许多人,随心想而变,若心不想,相就固定了,甚至消灭了。定与境界演变都是住,街巷人等不见就是灭。境界随心变,但非所想。欲想真境现,就要神通与法,那不但现实相,还会为人办一切事和治病呢。故如实现,须离虚妄相,得心清净。5 s/ _- p; F# y! C, [6 A, j. N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2 P0 {2 Q9 G' D  n3 |- g' |# l
  佛告大慧:“慧眼所见的一切诸识,不是人们思量想像所能理解的。以上说了生住灭与相,现在说什么是流注。在大乘与最上乘修行上修心更为重要。流注生,然后才有相生。任何修行人开悟后只见相,不见流注。为什么这么说?流注生及相生。若读过四书的人,或还记得;“性犹水也。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什么叫做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脾气。任何脾气,都受处境形势支配,人是渐老,水是下流,所谓形势;就是法律与道德,及生活需要。修行人就是依经典而修。至于“注”字,古书常说注水于瓶,明显是说,外来趣事所引诱的嗜好,注入内心形成习惯。我第一次注解,就以脾气嗜好注解流与注。其古书所说,不足为凭,究竟流与注怎么注解?原来本经已有说明处,若粗心大意者,还是找不到。
/ \3 }+ Q4 ^0 n3 T& L【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9 j* N) o: R8 t0 W/ B% h
以上所说,闭眼所见有几种生的诸识,现在所说开眼所见有三种诸识;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所得的诸识,所现的转相。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能自行转入。必经第六意识,分别所见所闻所嗅等转第七识业识,使八识现前这是外八识。所现者包括善业和恶业,也包括一切的虚妄相。若能控制第六识意识,不对前五识起分别想,即许看不许想,则业识无从采集,则藏识也无所现了。只有真相不灭,真相就是内八识(神通识)。3 f! r7 ^8 c+ v7 O. ~$ l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比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L! w) d% w7 y1 I2 U! {   以上所说三种相是外境界,开着眼所见的相,现在说三种却是内境界。闭着眼所见的识,相是境之所现,识是眼所见,现在只暂时说三识,其时也像外境界有八识。所说三识;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好像镜子,能照一切色像,是名现识。修行人见现境界,不知是虚妄相,竟以为是实相,分别是禍是福,是名分别事识。这二种识都是坏识。不互相自坏,而互相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4 T  ^% P5 l/ M
这句是说要想相续灭者,必须所从和所缘灭,才得相续灭。这样已经明显否认流注不是相续?而是所因。所从、所缘、再往下看,便有其所以然,经说:“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无始妄想,就是有生以来便有的妄想,这妄想应改作脾气,生来便有的。初生儿,就有脾气,不至妄想,稍长才有妄想(这是隐覆之说)。至熏字,是坏思想意识熏上头脑。产生妄想,如水溢岀,若以千字的“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来解释,若性静情逸时,是风平浪静。心动神疲,即惊涛骇浪,如万马奔腾。这样就大漏特漏。为什么不用漏?而用流?不用因而用依?(又是隐覆之说)。这说明流字,是内在因的漏、是脾气的欲望。至于缘者,自心见等识境和妄想。即自己现在心,有所妄想。有妄想就有缘入,见到一切境界。得其所喜爱的认识,现于境界,复生起妄想。这是外来缘,注于内心,就是嗜好所喜欢,染污了内心,生起不良的举动,这说明注字,是外来缘的染,嗜好的胡作非为。
0 A0 ^0 s, a& {5 T   【馀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议。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性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所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8 q* m  D2 q( Q$ q+ @. F1 U1 R! K   如是其余微细诸地之相,须得智慧者巧施方便,以分别之。才能决断其隐覆的章句,成为佛理。自己得最胜无边无际智,说通他人,使其善根成熟,使其离自心所现的妄想虚伪。于是教人宴坐山林寂静处,不同差别下中上修,都能见其心当时所产生的新妄想,和代表其流注的相现。随其精进的程度,得无量刹土中,一切诸佛手灌其顶,使众生得有佛的神力。得神通的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成为善知识,甚至成为佛子,及亲近佛子的眷属。对外境界的心、意、意识、知所远离。内境界自心所现,虚妄之想,是生死之苦海。业及爱的无知,等等因缘,都已超度净尽,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8 M# }" A8 P8 @& R
以上就是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道理的证明。但为什么修行人都只见相,不见流注。经却说,能见流注?不说见相。而说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灭及相灭。这是隐覆之说,把不能见的流注,以相来代替,好像《金刚经》的贪、嗔、痴、爱。也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代替。故流与注是本。贪、嗔、痴、爱之未,都是修心的对象。
/ a. L0 d0 h' u+ s  d3 {7 a  【大慧。比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也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 i, y# X  ^  F! R8 M9 P( L   对于泥团的成块,微尘的粉末,看来是有异,大小不同。若把干泥团柠为汾末,再把粉末和水,捏成泥团,烘干后、有异吗?若把泥团烧制成盘碗杯瓶,能说不异吗?金庄严具,也是这样,金矿土、炼成金、制成金庄严具,能说不异吗?修行人就是这样,本来都是人,却因持戒,修心行善,从经上得有神通与法,能为人办一切事,治一切难治之病,能说不异吗?比如现识、分别事识、流和与注、都有其内在因和外来缘,都是修心对象。佛把他合起来,改名现流是有异吗?再说虚妄相,来自妄念烦恼。妄念烦恼来自脾气嗜好,脾气嗜好与虚妄相,谁轻谁重?谁主谁次?流注与相、谁主谁次?修行人只见相,不见流注,佛为什么说能见自心妄与流注,而不说相?佛为什么把现识、分别事识、流和与注合为现流?而不与相合名现相?因为修行是修心,从始至终是改脾气、除嗜好。灭贪心、戒妄想。所以说流注生,及相生。是流注以相为代表,又是隐覆之说,才这样写,不然可直接说改脾气,除嗜好,岂不更好。9 }4 F: v" v1 s+ `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 Z4 u3 y! H! b* }# i! i& c缘于外来的人事物而转入,能现诸相的转相,能现善业恶业的藏识。非外境界见的,如神通与法所见的真相。三者若异者,藏识不是其因,但修行人的开悟所见,就是藏识现。故藏识是因,则三者不异。若三者不异,转相不转外事,不缘入事物,转相灭了,则藏识无所现,没有了善业和恶业藏识也灭。而自心所作,神通与法所现,是真境实相永不灭。是故大慧,不是自心所作真相识灭,而是意识不分别,业识灭了、藏识则灭。这样对于修行人只是暂时境界无所见,意识只能少分别,藏识实不灭。外道则因害怕走火入魔,不敢见境界,断见了,境界也灭了。
# j$ ^, W1 S0 u2 V' C- P, r【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攝受境界灭,识流注也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2 i! r$ Z. M/ _, V+ t' b1 o   “大慧,外道总喜欢作这样理解,当看不到境界上产生的虚妄相时,便认为断见,识的流注也灭了。则无始泊流注(即生而有之的流注,应当断灭了),即未生时已有,人的本体,作为识的动态,如相续等的错误。大慧,外道说是流注生因,不是眼对色的识,色现境界的妙明生因。更有其他原因的。就是否认见虚妄相,并纳受因无始以来的妄想与颠倒习气而产生的虚妄相。若要断除这虚妄相,须改脾气和远离不实的妄想。大慧,外道者认为,境界并非只有闭眼才能看得到,有时睁眼也能看得见(肉眼见是邪眼)。大慧,外道也认为已宗通,且在不实的虚妄相上计较禍福,说因缘和合睁眼也能见到种种庄严相现,如众生、自在相、无时无刻都能见到虚空或世界。他们认为产生任何境界都是有原因的。”
4 x# g4 m3 q: w0 J. ?第三节        初学至成佛的七级自性境界
: t3 C* A1 M) s5 Z$ A' p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议。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增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m. ?% a: d0 q. [5 a
    什么是性自性相?比如较有成就的修行人,他闭上眼,就可以见到宽广的园圈。假使眼前是壁、就可以见到。闭眼以前,所见壁的形状,与闭眼后大同小异,只模糊许多。一般的修行人,光圈较小,也有更小的。光圈的颜色,有白、有黄、有浅蓝等等。最外的白光圈就叫性,或自性。光圈里知其名的物,以及山水街房,就叫相。也称性自性相,或自性境界相。若有成就的修行人,只见自性不见相、要在为人办事、为人治病时、才有事相和病状岀现,是名性自性相,自性境界,或清净境界。可以性自性与境界是分不开的。所以,七自性与七境界是有意隐覆之说,不能单独注解。是指路明灯,要我等逐级前进,到成佛为止。
8 x* _% O9 _* N   以上两篇都是七种自性境界,一般说要分开注解,却不知这也是隐覆之说。所谓性自性,本来就是自性自性,省了一个自字,这自性自性的注解、就是自性境界,与七境界合起来作如下解。, l) ]8 w- m. z! h. r5 D& @
第一;相集性自性与心境界:集性自性?是未开悟者,内在因的流,和外来缘的注,所形成妄念与烦恼。由欲望贪求滿足的妄念,因被打击而嗔恨的煩恼。这样就心存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思想境界。参禅入定,虽也持了戒,不是持悟前的戒,还是初学者坐起禅来心未放下,由于俗事烦恼,致此想未完,彼想又起,片刻不能停止,这样思想境界,凡是初坐禅的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很难平静、故难开悟。这就是流注的集性自性与心境界。即思想境界,是未开悟者。3 b# X- Y+ s" c) v# T2 v- n1 x/ ]
第二;性自性与慧境界:什么是性自性?就是修行人坐禅得开悟,见到的自性如来。但修行人怎样才能得到开悟呢?佛说:“心身转变,我说是涅槃。”修入涅槃有三次转变,开悟、开觉、成佛。就是有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再入大涅槃(成佛的涅槃)。每次涅槃,都是心理转得生理转变的。心就是思想,修行人的思想要怎样才算转变呢?且说人,甚至畜牲,都对淫欲和食欲感兴趣,在家和岀家也是一样的,所以佛要我等离财色名食睡。才能离生老病死的苦。《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不名菩萨。”反过来,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堪称名菩萨。这样的修行人才能超凡入圣,不甘堕污泥,能离世间的邪知恶趣。就是转变思想,就能取得开悟。人虽转变了思想,但开悟还要具备条件。比如神秀,发愿长坐不卧,苦尽身力,能开悟吗?《大涅槃经》说:“定多慧少,不离无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见。”初学坐禅无慧只有定。长坐不卧,却是定得太多太多,怎能自发开悟呢?我常教人每天坐禅只须坐半小时,其余时间多看些经书,则坐长些时间,以定慧等持为准。又比如《金刚经》的四句偈若以色见佛,以声音求佛,有见有求有想,是动非定,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若身口意不净,就永远不能得开悟。但丘摩罗什不揭开隐覆之说,特意六次隐覆说四句偈胜于一切。或惜人们不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6 2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真的难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30 10:59 , Processed in 0.06242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