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373|回复: 1

养生的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2 1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是一部理论性极强,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的医学巨著。纵观全篇,真正涉及到内服的治疗方剂则数之寥寥,可是在针砭外治方面,预防养生方面却占有很大的篇章,尤其是提出的清积、和中、养元等三个原则更是精辟绝论。   8 S5 o* ~8 t& }# v% a# u
2 h) \" a$ V( ~1 `
  首先讲“清积”。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如果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如果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如果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如果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些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 w  w4 W0 v7 v+ k) T1 |
7 g; O2 H; m5 ^  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2 V  g3 i+ I4 y# w  v) D2 s

8 ]9 ]  ?. E% @' Z  Q  其次讲“和中”。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人体内,会不同程度地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那必先开门驱贼一样,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上面看,调理脾胃、和其中外的养生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H( ?8 A2 E) y) _) I2 F

' U- A1 H) o# T- d+ C- \  第三就是“养元”。元气是人们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体精、气、神统摄的总汇。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这样描述说:“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他还说:“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皆赖此也。”这就是说,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虽然它是视之不见,求之不得,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寿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还把元气与生命的关系比喻为薪柴与火的关系:“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即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暂,取决于薪质的坚脆是一个原理。
6 t' k6 P7 {5 G3 D- i$ }( @8 T' d+ B# a, R
  谈到养,很多人就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养和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不尽然。《内经·五常政大论》里明确讲道:“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养是有前提的,必须先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这是关键。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营养通过脏腑是会相互转化的,也会相互补充的。我们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为积极的功能,把那些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物质,通过调整,使阴阳得以平衡,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这样“调”字当头,养也就在其中了。通过调养,使人体呈现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 . j# k  j2 w  G, \8 ~' k

) D; ~& ?8 \1 [+ M& Y7 g& {  中医学强调的以气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这么五个方面的内容:
+ a% N; c& Z0 S. k7 }* X
4 u  N; u; u6 l( x$ R. ~9 F  一是培养元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9 [+ Z. `7 ]  o# _% M* R( `" M3 B
: d+ g! A) Z6 H. o: w; k
  二是安静通气: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 L3 q6 ^/ b  f" O7 B5 j

- W; p8 ^+ i9 P& R( z  三是心平气和: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 Y. w3 D" ?+ A% v- `: P# g- e
: Q! G' H5 A" m
  四是宽胃养气: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 _% M# J" }% _8 H! }

; _! F: q% {% A$ ?' ~$ J  五是长啸舒气: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4 B7 R, W- |! o
8 q5 x! a, W3 E. Z. o+ l$ Y  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9 d! B: @9 C* L. p
# d! n* z1 }$ B0 U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然而,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 ], }5 |/ G8 r3 S( R& X& W
( g; c: W. D6 }- U/ G3 n. P$ _0 \/ f  1、情志伤肝。
, [4 O/ f' k4 b& d6 U! g9 n" I2 @7 c; D6 I5 m1 v7 G. M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1 e8 _% K7 R* x( H

7 e1 S  Q8 m" i# |  2、情志伤心。 / }0 c  }( `+ K! p$ k- ]. F. w0 j
0 U" B+ B; u4 Y" b) w) \5 Q; `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不过,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 s% c- {2 b. _5 W3 X( g3 S

2 ]& a2 X7 q" b2 t  3、情志伤脾胃。 $ t3 D1 I& q0 b. n  r8 f% x5 d
1 p. f  K8 @0 E: K
  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3 q5 T- }+ @! ]! f: U" ^7 q+ H9 {9 I) a( A; {5 X3 A& P2 N0 u
  4、情志伤肺。 # _" o) [" L: \) b5 a3 n9 \

  k- V  f( K  m. w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 C8 c6 {( q( F6 Q- K# Q5 a& {3 U2 F9 j3 u
  5、情志伤肾。 ) `, W1 y" S! @+ S1 l; i

5 J) {: K1 U' U9 w2 l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等不良症状,甚至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 r$ N- b- B: C& x- \; g/ @! L
- J1 o6 }; x9 h: A3 |6 y- v! ?
  总之,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免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表于 2010-2-23 11: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都屏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18 10:17 , Processed in 0.06956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