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 _+ a9 u6 i" ?4 P. g* ] 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痛苦和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又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亡,可又不得不死亡。
7 A* X+ z. F- @: S; k: ? 即便外在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我们的内心还有烦恼,一样会活得无聊,活得痛苦。 2 V9 i& [) U& R' Q
/ n/ V W7 N# m9 j, L2 N: y& X3 Z7 Y6 ^( `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三界如火宅,只要在三界轮转,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 F, ]* D. x: o# _ 所以,我们既要利用人生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又不能过分地贪著和留恋人世。贪著和留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执著于人间,那一切的变化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a) ^: W$ Q- q9 I3 n: a
% o7 j: g5 D: ], s& @0 K9 D% H
认识到人生是苦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出离心,认识到这世界是不可靠的,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可靠的。 " h$ J. r: [9 d5 z
净土法门教我们发愿:一是要愿离娑婆,一是要愿生极乐。如果说我既喜欢极乐世界,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那能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说:“不行呵,我舍不得离开,我过几天再来,我再享受一阵子再来。”结果,对人世的贪著就会障碍你往生。
6 _# R) a* o; n, ~* T- Y4 Q4 G: U# s( x" l, _ H) i. Q
4 k$ v6 n1 d$ f+ T( N 所以,出离心是解脱的基础。而现在大部分学佛的人,都缺乏出离心。修行要从出世到入世,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没有资格谈入世。如果我们没有出世的超然,一旦入世,往往会迷失方向。 ) I/ a- q I9 g7 O9 c
0 Q0 d7 t) i/ J9 M4 |: O5 l3 | 在修学佛法中,次第非常重要。要从人天乘、到声闻乘,再到菩萨乘,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个阶段的基础打扎实。同样,由下士道、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下士道是我们凡夫;中士道是解脱的圣人;上士道是圆满的圣人。而最圆满的圣人就是佛,如果说佛也是人,那和我们凡人有什么区别呢? 8 G: W. F6 |; m# A- s
' k# G+ W0 G2 D
佛是人格、智慧都完全圆满的人。凡夫在认识上有很多困惑和障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不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佛陀具有清净无碍的智慧,他在认识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凡夫有种种的烦恼,有贪心、嫉妒心、我慢心,而佛陀彻底断除了一切无明和烦恼,了无挂碍。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彻底地去除掉。 " n) ^, t! B2 h0 B4 i
% b$ v6 @- }& \9 d
3 Z/ K: R3 D( K+ x 太虚大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关于成佛与做人的关系:
7 c8 e' r7 l( `! D) {% J' r& t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 `. Z4 y i* n5 \" [ 佛陀代表着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佛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太虚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成佛并没有离开做人,人格彻底完善之后,修行也就成就了。
- }+ ~5 Z* t; V8 Z y8 C
2 m% l+ N3 j' j 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为了做人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树立不同人生时期的目标。我们的目标越高,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将来的成就也就越高,这是非常关键的。
; s7 U9 N0 ?4 n* }- b0 @
6 }1 g: d; r: W! R" n7 R; `! }% ]/ |% d1 Q9 P9 @
如果我们学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两个水果,就开始和菩萨谈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学。如果你是带着凡夫心态来学佛,那你的行为还是充满了贪心,那你永远都只可能是可怜的众生。
0 e8 L+ i2 d" w p. H" a; e7 t0 \( m W/ z: }* H! c
% k4 z# z9 D) e& p i( E9 O
有了出离心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菩提心。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用佛菩萨的德行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们立志要高,志当存高远,但落实到具体修行处,还要从最基础的做人开始,为我们学佛打下坚实的基础。
1 Q( x8 `+ Z# O8 N4 N2 O1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