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修行的基础就是做人。世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教我们做人,比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循规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誉,要言行一致。和世间的德行相比,佛法中也有类似的教导,佛陀要求我们遵循的五戒十善,就是人天乘修行的标准。 , T4 `1 [# U( V3 j! ]
凡夫从学佛到成佛的次第可以分为五乘。乘的概念和楼房一样,从第一层上去,层层递增。在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一层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声闻缘觉,最后是天道和人道。 ; O) D- i$ Z- [ U% `
五乘又可分为三士道:即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上士道通过菩萨乘的修行最终成就佛果;中士道是声闻乘的解脱道;下士道是关于人天乘的内容。 作为出世间的解脱道,佛法又不完全等同于世间的道德标准。 4 ~: Y* N, }" N5 K
/ A$ H/ Z! {1 Q& f9 x* g# p
0 |4 `% Z2 L# ^9 h# l! t 世间的道德只是停留在人天乘。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仅仅修五戒十善,那不管怎么努力,还是跳不出三界,不能脱离生死,获得真正的自由。 * {. s3 U; Q' O4 z% m0 t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内最享乐的是什么地方?是天上,所以一般宗教都将天堂作为人生最好的归宿。他们认为,人间充满着缺陷和痛苦,充满着不幸和污浊,一旦升到天堂,就可以远离这种种的不如意,永远在那儿享乐。
7 B% b8 A2 w- q$ b3 o) \. D3 A; G" D/ R# r& r9 n" L) s9 U3 l7 ~5 S
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从环境的享受来说,天堂的确比人间好;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天堂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个人升到天堂后,就会沉溺在五欲的享乐中不能自拔。
8 \) b% S3 r u9 A' v9 A1 D7 {/ l 俗话说:贫穷布施难,富贵修行难。没钱的人,你让他布施很难,因为他没有条件;可有钱的人,你让放弃享受去修行也很难,因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往往会使人失去修行的动力。所以,佛教认为天堂虽然美好,但因为天人不能修行,所以并不是修行人的理想选择。
9 u& f5 W# c5 H. n6 o3 h( q/ j- k0 \( _: m- h: T4 b
5 t) m7 ^7 W+ z. N. R J
而且,一旦天上的福报享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天福享尽必然堕落。在这一点上,佛教和其它宗教也是不同的。一般宗教认为升到天堂就意味着永生,但佛教认为,天福也是有限的。 ! s+ L/ F E; x6 a- }
一般宗教都崇拜上帝或是神祗,佛教承认不承认上帝呢?佛教也承认上帝。其他宗教认为上帝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佛教中,上帝多得不得了。光是欲界天里就有六个上帝,色界天里就更多。
; r' o4 p1 K6 g$ G3 k9 u
5 f' a9 B5 v+ Z5 }3 p* {
0 j1 G1 c9 a1 Y; c% a/ V 一般宗教认为上帝永远都是上帝,而且可以主宰一切。但佛教认为,上帝在福报享尽后也会堕落,也会在六道中轮转,并不具备主宰一切的能力。
% q M g2 S* w# {, B5 x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间比天堂更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从修行的角度而言。人间有苦有乐,正因为对痛苦有切身的感受,我们才会想尽办法去摆脱痛苦,追求解脱。在摆脱痛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对宇宙人生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佛陀之所以能够成为觉悟者,能够亲证趣向解脱的真理,也正是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而来。 + A7 A9 w4 C( b" i5 C7 a
% f9 x$ E; X8 X z, P
阿含经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佛陀是以人的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的身份得道。天上的人太享乐了,他们无法体会痛苦,也就没有修行的动力。而不修行就无法开发智慧,更谈不上解脱。智慧、解脱、真理都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所在。因此,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
/ n/ I5 z# I5 r0 K4 S. g, g* J' K! D, c
+ i+ i: j8 d, j7 [5 v6 [& q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大乘佛教的立足点比较高,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当菩萨,但是修学大乘佛教的人里,真正有菩萨心肠的并不是很多。相反,大多数的人,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为了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修行,很难说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菩萨。 $ E! y! }9 n1 Q+ z% `# ~
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很多人觉得,只要学习大乘的经教就是大乘行者,而学习小乘经教就是小乘行者,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
8 w& g* ^6 i9 W7 J; D" d; Z5 s7 `% X( f/ I+ V$ h) a( z
我们判断一个修行人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关键是看发心。如果你发的是出离心,修行只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那就是小乘的自了汉。如果你发的是菩提心,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解脱,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那才称得上是修学菩萨道。 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即使我们发的是菩提心,还是要以小乘的出离心为基础;而出离心又要以增上心,以人天乘为基础。也就是说,想要学做菩萨,还是应该做好一个人。
+ o" B1 Q" g8 Z8 v* [
6 o7 w& v5 G5 S( H
6 ]% J5 [) y2 g) a7 ] 那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用人天乘的德行来衡量。很多信徒学修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求受菩萨戒,这种发心固然非常好,但必须明确,菩萨戒同样离不开人天乘的五戒十善。
, s! a. I S0 v' G6 O! T+ q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加上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及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虽然只是人天乘的标准,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3 i% O7 f: J9 L
. U7 E# l7 a, R6 X% o- t) w 可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杀生也做不到,不偷盗也做不到,就想做菩萨,又有谁会相信?菩萨能杀生吗?菩萨要慈悲一切众生;菩萨能偷盗吗?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菩萨的修行是以人天乘为基础,菩萨戒则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4 W4 z% ^& e6 }, _
# S# Y6 _' C% R% N 在我们的修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经大论虽然学了很多,大道理也似乎懂得很多,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五戒十善。我们很少以五戒十善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 `6 j) y; d+ f% n
1 u& }* r+ z9 j7 r. ]& `+ p8 M0 a+ p3 h" {! G2 |3 o4 A3 [+ v
很多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等等,对阿罗汉及声闻乘的修行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我们要知道,佛陀是为了要那些声闻弟子进一步回小向大才批判他们。事实上,那些阿罗汉的人格和德行都非常了不起,凡夫若与之相比还远远不及。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佛经里批判他们,也跟着批判他们。 ; `4 X9 L1 v6 I% G: y2 N
! d2 s$ ~" m# }7 h4 G) U5 s4 f5 b9 P% B5 |! {
但汉传佛教因为接受了这样一种大乘思想后,却严重忽略了解脱道和人天乘的修行,这可以说是汉传佛教的一大弊病。我们拼命强调入世,却往往没有具备出世的心态。而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急于入世,往往会被五欲尘劳所淹没。所以,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心态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并没有好多少,并没有高明多少。 9 m6 Z2 n8 _& R
% L- G! Y9 W0 \- v7 G- G" F8 R6 U+ ~2 W2 m
《菩提道次第论》是藏传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论典,这部论非常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过忽略修行次第的弊病。宗喀巴大师有感于此,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为基础造下此论,为我们明确了修行应当遵循的整个次第,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修行实践,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佛法修行的教学大纲。
* `6 @# X. `! [6 {% _
/ H1 Q' M8 `9 j
; A0 m8 l% ?7 Z+ U. z% b 《菩提道次第论》分广论和略论,都有汉译本,其中略论由大勇法师翻译,广论由法尊法师翻译。法尊法师曾在留学多年,精通藏语。广论翻译完成之后,太虚大师非常赞赏,认为《菩提道次第论》正可弥补当今汉传佛教存在的不足。
H( C9 Q; q* S w0 f* Q- r1 I! p( k* N+ T1 X2 J
汉传佛教不太重视解脱道和人天乘的修行,而《菩提道次第论》建构了一个从学佛到成佛的完整脉络。其中,道前基础为学佛之始要做的准备,如亲近善知识等等,然后在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下,从下士道入手修行,进而至中士道、上士道,最后是止观部分,每个过程都讲述得非常完整。 7 f. D' J, y' _2 I
/ V3 P& u6 |: n* X" z
学佛的人发心要高,但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必须从人天乘开始。或许有人会说,我不想修人天乘,我想直接做菩萨,这样可不可以呢?如果没有人天乘的基础,菩萨乘就好比是空中楼阁。所以,只有完善了人天乘的德行,才有进一步修行的可能。 ; R% v. l4 t% F" ~, x; G* f1 R. Z
0 ]' Q+ {. k, f/ k6 _. m5 V+ r
人是果报生,虽然引业使我们得生为人,但各人的满业不同,而福报不够也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或者得到了人生,但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或者虽有机会听闻佛法,可因为没有善根而不能生信;又或者,天生就是白痴,没有能力学习佛法;再或者,虽想学佛,但每天都要为生存奔波,没有时间可以修行。 ) K0 O! j$ U# y2 k
所以,学佛要有暇满的人生。我们要成办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首先必须获得具足修行机会的人生,必须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
* \* o; h& P7 f4 z) L
2 ~- Z& b4 Q5 s/ G6 a* \/ |! y, F1 |* q& v8 H
暇满人生是学佛的保障,但人天乘属于下士道,依然要在三界里轮回,而流转三界非常不保险。众生在三界沉浮漂流,像浮木漂在海洋。一重浪过来,把你高高地托到浪尖;下一重浪过来,又会将你深深地抛到谷底。我们沉溺在生死中,每一刻都在随着业风飘动,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浮出水面,完全身不由己。 ; Z7 i/ J7 w: x& w" S8 @8 S6 v
. ]1 A2 O9 M, i" a! x 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也不知道死往何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法知道自己将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一定会选择环境优越的国家,选择富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都很出色的父母。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应该不会选择贫穷落后的国家,选择既没有文化,道德水准又差的父母,使自己连基本教育都无法保障,使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艰难困苦的挣扎。但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能随着自己往昔业力的推动投生世间。 5 \( K' |. v/ {$ h8 {; r
, D: C; p3 |$ Z1 Z1 }* z 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样无法决定自己要到哪里去,来世是升到天堂?还是继续做人?或者干脆到地狱去走一趟?我们没有能力为自己立下一个遗嘱来安排这一切。
5 b t. S8 l8 F4 l+ ?8 X4 p- h. I T2 w$ V
不要说来生身不由己,多数人现在就身不由己。我们在这个世界,为了生存、事业和家庭,不愿干的工作还得去干,不愿意接触的人还得去接触,除了忍耐,没有办法可想。我们现在作不了主,未来就更作不了主。众生真的非常可怜,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7 f( b( [/ k* _
# B# `8 y! h3 A/ v5 K- Z: g5 D6 C0 w
虽然人间有苦有乐,但痛苦总是要更多一点。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对人生发出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人的一生就像清晨的露水般短暂,而曾经经历的日子,痛苦远多于欢乐。 % d0 W* P, k& T4 Y/ e' E
3 u, y1 f; G. w% X, ?
/ T l \* s& I' N6 `, O/ F 现代的人生活比较丰富,痛苦是否会因此而减少呢?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我们常常出于本能,以各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以各种娱乐来躲避痛苦。无聊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看电视,可以去跳舞,所以现代人对痛苦的感受不是很强烈。但不去正视痛苦,并不说明痛苦就不存在,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们这个有漏的世间,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我们内在的身心,都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 D: R6 N) J8 K8 \ W G/ b
' m; t& G- U, N; h- k6 _9 H- N 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又是怨憎会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