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浴佛赞》中有:
% d- h& ~; j" }9 N x
) Z6 ~( o) c I+ @! t- w+ n4 G, W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肋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大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5 c6 a" B# b H: \+ s
) d# |+ C0 v5 q9 b
; v9 m3 N7 @& c! F
这首赞偈中讲述摩耶夫人从右肋下分娩出释迹牟尼佛,将释迦牟尼比喻为金童。然后又称音乐奏鸣比喻为“天乐奏长空”。这几句极言释迦牟尼降生时音乐的不同凡响。接着,释迦牟尼降生之后向四方各走七步,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更为祥瑞的景象为:释迦降生之后,有九龙吐水为他沐浴,从此有了佛法在娑婆世界的传扬。# w* S* U' y0 T
8 s9 b7 C, z1 f; b( }
(文殊赞)偈语云:
1 b$ l' o8 V! A/ t* P! j8 q2 N* `. l. f% M, C7 Q
文殊大士,妙应无方,座前狮子兽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宝智透心光。
7 G" m# i' z) f4 V* j( ]/ E3 N. ~, G. z$ J( I9 @' p3 F) b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3 F' H# j/ D2 i3 V
& P4 F [6 y8 E: L4 V9 j8 v# Q0 O% q i左持利剑烦恼断,右执青莲德相彰。
- H; _6 w* G9 Z4 h p6 C, J4 J$ Y7 p# C7 H/ ^
孔雀神狮供乘驭,毒龙猛兽伏清凉。
& P2 W4 E% X2 l+ P6 Y$ A
7 W6 i5 ^" T& k童形五髻知权现,本是如来欢喜藏。
' H0 y" f. I! c4 E$ V- W9 i: ~4 C8 C; O. ?# H
这首赞偈颂扬了文殊菩萨常给众生带来如意吉祥,而且在文殊向弟子说法的时候,天降花雨,长空飘香,给众生带来无限的欢悦之乐。这种比喻降文殊菩萨带给众生的瑞相,讲说得生动形象。接着的偈语以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来说明文殊菩萨常以利剑斩断众生的烦恼,右手执持莲花更显得法相庄严。而且文殊菩萨法力广大,孔雀、神狮等动物都是它驾驭的对象,青龙猛兽等动物也被文殊菩萨所驯服。
: {8 r+ @# u) N3 G" _" l$ E1 S- l3 x# p/ Z, {
(观音赞)也是一首富丽华贵的佛教赞偈,偈云:
7 L' ]6 [( q; g$ C0 U: F
% ?8 _" ~) P& `7 i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蒙。千层浪头放神通,光降道场中;
1 n- Q1 k4 u9 r) Z! D; f2 U& B7 b! {0 j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j% U. i5 I; O& }( ^6 `5 g8 X
% j4 X/ j4 P' @$ k0 O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0 C* I9 F' w5 p
! J% e' I5 _0 d% ~. s- }+ S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 l0 ?0 G' q% B! n) M/ }' V5 @1 o0 q5 O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1 l. H3 B2 E) U2 R* D9 ^9 U" m- B! d
8 a+ z' I$ X: \& C
观音信仰在中国由来己久,观音菩萨以其“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悲智愿行成;为许多信徒供奉朝拜的主要菩萨。于是中国民间便有了“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之说。上面这首观音赞以华贵的辞藻描述了观音菩萨法相庄严,威仪整肃的形象。而且利用夸张的言辞来赞叹观音菩萨的杨枝甘露可以普滋法界,还能够在千层浪头示现神通,以慈光3 V3 m6 z0 \* o& ~
5 q* U+ H, F6 U. y4 o
照射在道场之中。在后面的谒语中,又以比喻等修辞手法赞叹观音菩萨救拔众生苦难的愿心——众生凡有苦难,观音菩萨都会像苦海中的舟船一样,承载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欢乐的彼岸。" }0 ]7 g0 l$ i$ M7 f% C& }
}. |1 i r Z) k+ B$ i/ T
《地藏赞)也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范例,赞偈云:- B/ x" l8 ~2 Y& T! ~8 O. _/ w" n
# B) s+ X! D* _' \
地藏大士,誓愿弘深,明珠照破铁围城。金锡振幽冥,花雨缤纷,大地布阳春。
" j8 z9 X; J4 ]2 C; k: n( {4 K1 y
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 z' b3 r! ?7 i$ g. z) a- g) R
0 U" Z% t; y5 Z) U* P8 o0 j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2 k% Z+ O, d; l" x5 i' S U0 U
( Z9 X5 j* H) {0 t9 v; q8 S M! j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V/ W+ W) {; H. e
! c6 g0 G( q) G- R: i; `# h
累世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2 R3 D* ^/ ~( p4 s
9 y# D6 @! f" W地藏大士历来被认为誓愿救拔众生苦难的菩萨。他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成为我们度化众生的典范。在本赞偈语中,将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威力比喻为一颗能够照破铁围城的明珠,地藏菩萨的锡杖也能够使幽冥众生猝然梦觉,离苦得乐。地藏菩萨的这种恩泽就像花雨一样使众生普得滋润。又像春天温和的阳光所普照大地一样。接着的偈语告诉我们,地藏菩萨的宏愿可以使六道众生都得到恩惠,凡是众生需要度化出离苦海,地藏菩萨都会金容示现,使苦难众生的累世亲眷都蒙受阿弥陀佛的接引。地藏菩萨就像一颗明珠一样,照亮苦海众生往生极乐国土的道路,锡杖也使地狱化为净土。 % K7 y% L* b' W
# X7 X! u; \9 Y7 t9 Z: U! S2 m
钟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法器,具有警睡眠、长智慧、消烦恼和号令大众的作用。《钟声偈》云:
" g u$ e9 q7 J/ S
% B0 p! J! _* r+ o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 g3 t6 I% ^, s! x4 |
3 F( w8 ~1 I4 m0 X功勋析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
4 O- i& V1 m' e7 w
& I) {2 ~. @& u% @这则钟声偈是佛门中诵戒和其他法会活动中经常要用到的。赞偈用夸张的手法来说明钟声可以传播得非常广远——“钟声传三千界内”,接着还以夸张的手法说明佛法可以传遍万亿国家之中。本偈语高度赞扬了钟声和佛法流传的范围之广泛和其具体的作用及功德。我们看到钟声偈语就能感受到梵钟的庄严和钟在佛教中的重大作用。
% V" X |7 _2 h& T
5 C1 j4 Z* ]6 m- g8 Y9 v) Y) r从以上所列举的几首佛教赞偈中可以看出,佛教赞偈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其显得富丽堂皇。我们在唱诵这些赞偈时,不仅能够得到佛理的启迪,而且还能从这些富丽华贵的赞偈中感受到佛教赞偈的艺术之美。 9 p. @2 p7 j9 _- J0 }# |
/ r6 f, E) ~; c" D# u
! \" Z2 Y/ K3 Q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