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同性爱心理障碍说法不一定!所谓同性爱,即对同性产生性爱或性行为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同性爱看成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认为同性爱与道德无关。我国同性爱研究专家李银河认为,“同性爱是一种属于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人的自然和正常的性取向”,不是一种变态行为,社会应对同性爱取宽容态度。
, l& O2 ?* A4 \8 _
5 k5 u; M+ } v 1精神性同性爱,称为同性爱慕。这种同性爱只表现在个人精神上,把对同性的欲望存于心底或幻想、梦想之中。8 J2 w+ b1 a- d% _+ G3 d" o
! E: L4 h& ~& l) H- \
2真性同性爱,也称素质性同性爱。真性同性爱者的身心素质上与普通人相比有极大的不同,他们大多具有较多的异性特征。他们的性活动不仅仅是感情之间的相互吸引和依恋。而且还包括肉体上的性行为。5 m8 D! D- t" C8 w
! Z* H% Y# ]3 i! A) K, E, Y 3假性同性爱,也称为境遇性同性爱,通常指由于长期生活在与异性隔离的生活环境,如军营、海轮、监狱等地方,由于没有合适的异性伙伴,而把同性作为满足自己性欲对象的同性爱者。这类同性爱者主要是由生活情境造成的,一旦生活情境改变,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情欲对象,与异性相恋。
" u, k( T: L _) d9 G
- ^4 ?. E* b: M' l$ k% q( n 同性爱并非一定是心理障碍,同性爱发生的原因至今无肯定学说,一般认为有如下原因:
/ Y$ e6 r. [4 ~6 q. b4 m# @4 l2 V6 N9 a, K- @
①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爱者在同卵双生子中的比例远比异卵双生子多。
0 R1 o& m# V, T
0 a- u8 a* x& z+ j ②童年的特殊生活环境,使儿童发生丁角色错乱,如女孩常和男孩玩,或男孩常和女孩玩,从而产生角色认同混乱。- |8 ?: l) d- N- w
D' W6 F: u1 t0 M4 p" ~
③教育不良,家长处于某种目的严禁孩子与异性接触,抑制了异性爱的发育,会表现出同性爱的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