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更开明,中国同性爱组织与活动场所逐步从地下走向地面,为同性爱者提供发声平台。1 Y- `( W' p4 m9 E: `" t' E' J
0 I9 h" E. a& j3 {* t
几乎每周都到夜店狂欢的23岁大学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旁的著名同志夜店,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北京同志好去处。他说,自己从不愁没地方去,因为中国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两个大型同志娱乐场所,而我们当晚所处夜店,据说就因客似云来,在去年扩建,添加一层楼。. B) D+ Y1 M E7 T
除了娱乐场所,专为同性爱者服务的公民组织和中心在中国也越来越多,而且当很多亚洲国家的机构仍以“粉红”“恋爱的自由”等词汇暗示机构的功能时,中国组织选择坦然地标榜身份。* \. w8 r s) E+ @( T! ]* z8 O
北京同志中心执行主任魏建刚(35岁)说,中心主办大型活动时从不避讳在宣传中提同性爱。偶尔虽有警察“上门了解”,他认为那不是针对同性爱,“只是担心活动形式会激发不和谐的声音”。 % I& S. Z+ [7 }5 Y6 K . E T7 u8 ]* T. P, y! p; L. b5 a 位于北京闹市的老唱片咖啡屋同样选择不掩饰——咖啡屋大门的招牌显眼地抹上同性爱标志性的六色彩虹。/ ~( B3 {% C* X" g/ y; a5 M5 N+ J
: B. ]8 C- e9 e) K8 u0 V9 T8 ]8 `* Y
老板Samon(41岁)和相伴14年的张先生(50岁,翻译员)去年开设这家咖啡屋。他们都因同志身份而在职场上受挫,并认为人们是不了解同性爱才心存排斥。他们希望咖啡屋能扮演两个群体间的桥梁,目前每周在咖啡屋举办的同性爱课题讲座,就开放给公众参加。7 R9 y9 i$ S4 h' B3 |$ a b. y
& k4 ^8 w9 w* i( b) g" s 同性爱活动场所让同性爱群体有机会自在地发表看法,展示真实的自己,但魏建刚认为,中国同性爱者仍属“隐形群体”,每次活动结束后踏出那扇门,多数同性爱者瞬间就又掩饰起自己。 ' | C6 f8 O$ m- |6 M-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