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自我判断性取向的程度? 
) M* A! X/ q6 ?( |( W/ G0 F& M5 B( x 
0 g% A. J; H; k, @( g) J+ g6 a9 y转自:马晓年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axiaonian 
9 k3 n; J2 E. v1 _+ Q/ c% c+ e+ n( c' g 
: l$ R% Q& O. }! q, n2 w" N- N, u* |) o* {8 B 
 “我今年25岁,令我感到苦恼的是我对于同性和异性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大学期间的室友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校内出众的女性,我知道这是一种生物本能,但我似乎天生就缺少这样的本能。我始终如同一个色盲分不清色彩一样,在性问题上迷迷糊糊。漂亮女性也好,英俊男性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美,我会欣赏他们,但并无非份之想,‘阴柔之美’甚至还不如‘阳刚之美’更能使我神往,但我也不像同性爱慕者那样对男性迷恋得不能自拔。我对异性大概过于麻木,我希望能像正常男性那样能对异性有爱慕之心。我的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完全正常,但性心理何以这般麻木不仁,远远不如同龄人呢?” 
- I( E2 @# A6 u# P  m$ a* }* ^. D0 h$ ~3 c- h( u/ v 
这位大学毕业生有点儿像双性恋或中性恋不偏不倚,他自己也没有找出造成此种情形的什么特别原因。但究竟是性心理发育停滞还是有双性恋倾向,恐怕还得靠时间来验证。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评定方法对自己做一个评判。8 m' X! e+ B& R  d8 ]  b1 i 
5 M. Y- e+ W. [# h, m: |' b' H& V 
一、性取向连续谱  
: G; G# `' [6 P$ n 
+ g) r. k8 {, ~6 l' W8 N6 A! x过去人们看问题总是比较绝对,比如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一个决定不是正确就是错误,性取向不是异性恋就是同性恋。其实大千世界远非如此,可以说众多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它们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连续变化的过程。比如说性欲,何谓正常,何谓不正常;身高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谁能讲明白?凡此种种,可以说在两个极端之中有一个范围更广的过渡区,而大多数人很可能处在某个过渡区中,美国的金西是一位著名的性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进行人类男女性行为调查时发现人们的性取向也像光谱一样具有连续变化,并分布在性取向连续谱的不同位置上。连续谱的一端为绝对异性恋(又称排他性异性恋),其分数级别为0;另一端是素质性或绝对同性恋(又称排他性同性恋),其分数级为6;在连续谱的正中为双性恋,其分数为3;其余1、2、4、5则分布在连续谱的其余位置上。当然,人们并不是平均分布在这条轴线(或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根据金西自己的调查,若以男子为例:把分布在绝对异性恋位置上的人数定为100%,那么在从1-6位置上的男子人数分布为37%、25%、18%、13%、10%、4%。也就是说4%的白人男性从青春期起就是完全同性恋,这些人难以得到纠正,属于终生同性恋。这一比例会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而变化,但它毕竟反映出一定的趋势。  
! y- `4 T$ k% e  O# o  e/ d+ O8 m$ u2 _$ c: ?! g8 c3 V 
  严格地说同性爱慕不是一个医学或心理学准确术语,它只是对没有任何同性性行为的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的泛称,尤其指15岁前后对异性尚存在羞涩、无兴趣的年龄阶段的表现。至于到了18~22岁左右,仍只对同性有兴趣的人应该属于同性恋范畴了。没有行为者程度较轻,有形影不离的伙伴而无性接触的程度稍重,有具体同性性行为者程度更重,无疑属同性恋。                   
) V; i2 s: P: R: }. ] 
5 Z2 c7 d, M6 r二、性取向的自我判断方法+ L8 _3 v, W+ t5 T6 ~4 |4 x 
4 T. `5 q2 [6 v  @( M' n2 c, \ 
  下面将要谈到性取向自我判断坐标方格计算法,使金西连续谱从一维变成三维,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对自己的性取向作出判断。一方面从时间发展顺序上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另一方面从具体行为方式上进行多层次分析。朋友们若认为自己存在性取向问题,试着填一下这个表,并计算出它的得分,所选数字就是金西提出的性取向的0~6级计分法的分数。这样就会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上的实际状况。 
6 s* t* g7 R# m4 c# d) U0 }% [1 e& O3 @5 W 
  在性取向自我判断表的横轴上有三个时间段:即5年前、目前及将来的目标(或理想的目标);在纵轴上有7个因素格,即性吸引力、性行为、幻想、情感偏爱、社会偏爱、生活方式和自我鉴定。 
5 r5 ?0 w" ^, `  W3 [9 [4 j0 \/ h" t3 s" t) v9 c' S! [* ~ 
                              性取向的状况和表现 
4 Q$ G2 U7 k3 J7 A! W9 b# k$ A$ F% P% z7 I7 ? 
                       5年前       目前    将来(理想) 
% g; G' c' c; g8 O: @4 S0 N8 n( M9 @& x! `4 v% N) p* f 
          性吸引力          3         3        01 h: [4 H: K" X5 X; }5 _0 k; \ 
& u$ m) E2 X/ i. E 
          性行为            4         2        06 h: d, i- v! s. T 
3 [2 P( M- Z% c" o, y7 V0 p 
          幻想              6         3        2 
' H% q* `6 P# F* }3 m( Y6 e7 W  }& d: q: h0 t3 P1 P+ _' h+ \% m 
          情感偏爱          5         2        2 
3 t' S. l5 E" c8 L  R; |" f: P( M4 M 
& Y) V* r. a% h: u+ C          社交偏爱          4         3        3 
1 j9 K) b* A- I! P. H0 t; W! u& f 
4 t2 j& f0 K0 u5 u- i/ r* ~7 \          生活方式          3         2        1 
! W' @% T( X1 ~0 H9 `. P" ?2 V* O& h 
          自我鉴定          4         3        2 
0 }- x$ d7 e% t' Y! g, r. I* ~3 e  q. c0 n( j* K/ I7 b 
  (表中的数字是作者随意填写的,主要是示范一下)6 |( L: l0 P* F7 S6 U  s1 M! `; l, I 
 
- ?$ c+ B6 T6 I) B% S5 ?  这样每个人就可以在表格中填入最接近自己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状况的数字。把选定的分数分别填入坐标图的21个格子中,然后把所填的21个分数相加并除以21,即可求出自己性取向的平均等级分。这里既包括性取向的方方面面的表现,也包括了性取向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过程,所以它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状况。如果自己在填表时对某格的内容没有把握或没有体验过时,可以不填,那么在求出总分数后不再除以21,而是除以实际填的格子数。当求出平均等级分后,再回到金西的性取向计分法的轴线上去,看看究竟处于哪一位置。相信通过这个三维的自我判断方法将能更好地帮助一个人判断和理解自己的性取向问题,更加心中有数地找出自己在性取向等级连续谱上的准确位置,从而能决定自己今后的行动或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我判断并非绝对科学,而且它也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在接受治疗后重新填表,若治疗有效,得分将降低;治疗无效,得分不变;治疗起到相反作用,得分还会增加,所以也不必为一时的得分而苦恼。 
$ u1 @( \6 u& y* q! M3 _$ S0 S( t  d8 k 
    在判断自己存在问题的程度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性取向障碍的各种成因或影响因素之后,就该决定如何解决问题了。对于素质性同性恋来讲,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可以说他们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他们有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规范的价值系统,他们往往不会求治和求助。社会对他们也只能逐渐持承认的态度,既不可能消灭他们,也不可能通过惩罚来纠正他们,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理解、尊重、指导和帮助。对于同性爱慕者来说也有个自我心理调整的过程,一方面可以积极求助,另一方面也不必自责、自卑和内疚。因为它既不是罪,也不是什么不道德或不健康,只是在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作用下性取向出现了冲突,需要控制自己的同性爱慕冲动,因此任何消极心理都是于事无补的。纠正性取向障碍与克服其它心理上的矛盾一样,毕竟是一种痛苦的经历,所谓“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嘛。总之,自身的努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关键的,正如《国际歌》所言,没有神仙和皇帝,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当然,这并不否认医生的作用和外界的帮助(除了医生之外,家长、朋友也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前提是他们已了解到你的隐私,但大多数人仍处在保密状况)。读者可就近去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咨询。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精神病院,我难道是精神病人吗?这是一种误解。精神科医生的职责包括医治各种心理障碍或其他情感障碍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与精神病人打交道。- p6 T5 A3 \5 p" H7 J$ E3 ^/ i 
6 E& X, t/ s! W7 K 
    鲁龙光教授把国内的同性恋行为分为4个类型:% p) h$ u9 I; b8 i! T! L4 _5 }+ W" a1 B. k 
 
4 z4 ?# Z  }' K    (1)意向型——相好意向是同性,但未发生过同性性关系,占他统计的1000例同性恋中占9.3%;这相当于我们上述的同性爱慕。5 ?2 F; U$ \, c 
$ W+ N& g* }7 {' a 
  (2)情感型——有稳定的专一性对象,有性接触,占40%;3 f4 c3 y( _6 j4 M3 w 
( n. o6 a8 H. E! G3 |8 r6 y: \ 
  (3)性乐型——以性乐为主,少感情色彩,性伙伴多变,占43.6%;性行为以口交为主的为42.8%,以口交加肛交的占45.4%,这些人是大城市“同性恋角”的主要参加者,也即所谓“走社会的”同性恋;2 c$ q3 n( w$ Z1 V, @, s, R- D 
" a8 x4 S' y* [+ b. S" D 
    (4)复合型——占6.3%,多伴有其他性变态行为:异装时性欲增强者占28.6%,须有自虐、他虐行为才能增强性欲者占32%,见同性体毛、乳头等能增强性欲者占31%,想象对方是公兽而极为冲动者占9%。3 o5 W/ Z2 s; }2 C- ~& h  g1 ~ 
 
0 v6 }- P! ~6 ^# Z3 ~鲁龙光教授认为:同性恋者对异性性生活是不能适应的,有些人虽然勉强结婚,也能完成极少的性活动,有的也生了孩子,但多数是想象着同性并出现性冲动后才与配偶完成象征性的性交任务的。绝对同性恋者不应该为逃避现实而结婚,这对配偶是一种伤害,所以他们应自觉抵制婚姻,避免造成对无辜者的心身伤害,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 
5 @& p& ^1 G4 F; r' _, g% i0 l1 f* V0 W3 s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同性恋是怎么回事,而且它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改变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力争让同性恋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也逐渐让社会接受、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行为和生活方式;从社会角度来讲,应为同性恋者提供合法组成家庭或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避免出现同性恋者因为无法得到固定性伴侣而不得不盲目寻求多伴侣的状况,使不同性取向的人群能友好地和睦相处;二是让同性恋者了解和掌握充分的性科学知识,注意在同性交往中保护自身的健康和利益,避免发生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在同性恋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比如,男同性恋者间经常发生肛交,而直肠黏膜是比较脆弱的,肛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损伤而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于是艾滋病很容易在他们之间传播。那么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使用较厚实的避孕套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