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6 14: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
14、观与照是同是别?* Y" i' \* H' @! H! E' e% [ W
; o, M# I9 j! b- J* M N8 \/ B: t$ c
- E; z n# z: r7 f3 m4 v3 ^5 P 我讲过“般若正观”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现在要问大家,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二者依你们的看法究竟有没有差别?
) [' ^/ H/ K8 E' {3 Z/ f% b+ z- B$ e$ ~) C! G; J' o
3 x$ Q9 u4 G( b2 B$ C
(陈同学答:没有差别。)2 \+ o" w4 c4 F9 Y; Q/ B9 k
; l+ E ?# j% u5 }& w! a D, C% G( Z# W
(蒋同学答:观指主体,照指客观。也就是说,在做功夫时,自己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心不要给它抓走,须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话,我们心中的偏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便会在自我里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障碍自己。)
. C) `# p' s) K9 t) C9 X& b% V# W! n3 I4 E( W
/ @; f# l* Z) c7 Y
(法师答:照可以说偏向于止和静方面,为根本慧,观则是一种抉择,属分别慧。二者是一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0 ^" r. J, I' x- |
, a: I* y+ ` A$ F7 f0 [/ b
! k" J2 R7 ` H, \/ N. n
(林同学答:我对刚才三种说法不完全同意。观可能还只是在自性本体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后,已经能够洞见自性本体了。)8 n6 [0 A& c5 F0 D7 A3 N. s r* ?9 w
) E9 L( w4 C ~) D
+ r: W* Q- t" d( j, S (学僧答:我认为观比较属于意识妄想这方面,照则是属于智慧的抉择。)1 O9 w4 m; x! F, _& D' O q
: X0 u; X+ ~% o% S4 W [
2 m. }; O( C2 N, L% N- r8 W7 O (周同学答:观是般若的本体,照就是本体起用的境界。), y# v( R1 H: s& y
% o% q0 A8 @; I% y+ a/ e$ {9 N' E, t3 b5 Q9 H/ ]
好,你们都讲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统统吃鸭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学都还在谈理阶段,光说不练,如何把这法门切实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题。
6 y2 ~+ Z! b; a& i: W# k; T0 N
' ~ E" {" c/ o' f7 \/ H
9 y; j) q2 R, g% a: ]% _* c+ \ 你们看,佛法由世尊,传到弟子迦叶、阿难,目键连等人手里,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讲法。等于孔子的学说到了子夏、子游、子张、子贡一代,理念的表达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样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颇,并不圆满。你们刚才所讲,彼此体会不同,大致还算不错,但是都没有正中问题的核心。
5 G/ I: V: X* S7 P5 t% J+ G2 |& u$ y
9 n; C: G- U, N1 @4 E* J8 X+ {
现在我把心经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门,顺便融合一点教理的分析,试着贡献大家,认识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禅宗、心宗、达摩宗的眉目。其实,你们许多人尚未对这个法门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实,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门,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学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功夫。: C7 S- N1 A. r. L3 b
" g: i* ?6 y$ o" ]+ `2 G
5 N0 J: R! U# j! M' l/ ~3 G
15、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圆融
; v8 Y! L* ^$ Y# g% K Z2 K h" B7 [ \, a
" v x( }) Y6 b. i: g
所以你看华严经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无碍法界,根本没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们日常行住坐卧.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学上和科学上的道理。但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自自然然晓得上厕所、穿衣服、吃饭、事事无碍,样样平常,根本不管那个理不理。因此,理的极致就是事,理事双亡,能所不立,才得证成佛。
# S( o- [5 }$ `. g# K% O1 T& L( I( Y$ q' w2 u8 | j( u6 t4 e
* s7 p$ t2 e9 N# ~3 r( k- l6 \ 告诉你们,这样便是参禅啊!今天一问大家,依然没得办法。以前都讲过的,现在仍茫然不知重点所在,这很严重,很糟糕。. `; A, Z+ E" o& N, h# T$ R
( Z3 ^+ R) ~8 T8 Y+ ]( b6 E1 j! c1 t7 h- n/ ?7 a* m
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观的修持路线,不只为了自己将来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帮助他人。有同学在此地学了一小段时间,还没学成便离开。到了外面,念佛的团体请他去说法,推也推不掉,这才晓得还须更上一层楼,每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把修学日记寄给我看,每天做些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清楚。过不了多久又跑回来,想继续好好学。
7 v& G) g+ w l% J: g: T: T9 e- c6 F& B$ G5 @
5 l7 k6 c4 @' m" B4 e2 X% C
到处需要人啊!以后你们都要轮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话,这里也别再混下去了。这里并非养老院、托儿所,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
1 S& V% D1 \3 R, H C0 R, `+ B- e8 x. n5 f9 B/ K6 M
4 Y8 r2 k8 ~; p" j- d
要你们去弘法,究竟到那里去呢?这就要看你们如何去开创了。样样都要靠老师,不行的!难道死了以后,还要老师给你定个棺材;然后:“老师,你帮我装进棺材。”在棺材里还要说:“老师请你把我的头摆正一点。”这样行吗?!所以这一回寒假禅修,要求比以往严格,不是闹着玩的。希望大家善自护念,各有心得。
' j$ s% i% [! s: F6 N, o5 L7 m4 T5 R8 e' C, G. Z9 D
. e; D) F& ~4 I* f9 @7 c7 Q" ]- S
如何观?如何照?前面已说明过。现在再问一个问题,观与照应属于何种般若?(有同学迟疑地试答:“是不是实相般若?”)错了。你们这样回答等于在猜题,心存侥幸,要不得。依禅宗而言:“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虑一番后才晓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俩。+ C% V8 h% i3 t9 J
/ S3 h8 V$ Z/ W" \4 n
* [: H) G8 \3 z t2 G4 O16、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 N' y! F# X0 Z3 g n5 n! ]" f2 `; X5 ^' J' A8 z9 b1 t
$ p5 e N, `; k* ]% f! z. ]) I2 J 般若的内义包括下面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沤和般若),眷属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们修证的三个次第——“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
( T) ^4 P. W3 N' Y2 u: ]9 t4 n
2 Y( c& B" ]# G3 c* p; f \
0 b, C9 h6 i2 G+ O" l2 m! R! j, N ——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藉着烛光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伺的境界。最后,瞎猫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彻天彻地,便到了照见五蕴皆空,无所障碍。
. u$ C1 S) o9 q/ b
+ c2 W- l& F7 S4 x5 @
4 A7 f( L9 K) ^# L 凡夫学佛,不管是学密宗或者显教,一开始都是有寻有伺。观想一下观不起来,即使观起来又跑掉了,自己很惭愧,又忏悔,又难过。然后再观想寻回来,这样七腾八折,后来勉强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刚刚以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寻寻伺伺,最后终于到达了无寻无伺地,不思善,不思恶,便相当不错了。
* y" Q- `. q+ {; J% j( f+ q
, e! P5 ~9 `9 o Q; J" E. X0 |0 F1 ]1 V* I9 S( P
心中随时起观,念头何处来?何处去?等到功夫较为纯熟,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一段空灵,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对不对?这又沦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着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沟啊?!嘿!你就忘了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来,中间的念头当下即空,你看住它执着一个空干嘛?这是不用智慧去参!因为那个空也是你心意识所造,当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办呢?看与不看之间如何取舍?" w& {/ ]8 r* F4 p a
$ i% L8 {# ~' t" A4 B. r4 L, v0 m3 s. C. r. V8 g* K% g N h
我如此一讲你们便傻了,稍稍深入一点,我就晓得你们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脱处还有什么观心不观心的。解脱便解脱,毫不拖泥带水。但是刚开始时,一切都要从般若观心来。心经告诉我们: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 u7 s5 S' a, S+ H1 _$ b# M' U$ v* L, F
3 X% A8 B6 R, F2 G) s3 y* Z
17、境风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 [7 `. W0 h+ }9 H; W" {7 Y% [
8 E: L% w1 t2 ]3 t5 W7 p2 f" a1 F
& t/ Q" X6 ?6 K' J: _. X [/ E! N9 K 纯正的般若观心法门,观自我心意识的生生灭灭,本无所谓在何处起观的问题,婆婆妈妈,多此一举。心并不在内外中间。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观法,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头部,引起高血压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轻轻在心头作观的方便;又怕你们不懂心头部分,特别说明在心窝子这里,两个乳头中间,肋骨衔接凹下之处。就在这里自然起观。
1 \, r4 g6 @, U* |7 c' E `# S- L0 q; a/ m/ {
7 R& u. H ^% }9 H0 z 你看我多么有耐心。常常你们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我都一字一字静静的洗耳恭听;每个礼拜那些糊里糊涂,莫名其妙的日记,我都坐着几个小时,规规矩矩、一句一句仔细看完。这就是忍辱波罗密,其实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
( R0 _: C \6 H: U4 d0 W
0 y0 i# y9 ~! p0 o7 C' g8 V9 k$ w' C: B S4 ^
观与照有层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怎样修行呢?行住坐卧,起心动念,随时在观照中。若说观照到得心应手,那么你那个能观照的是什么东西?观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个人业力不同而现出各种境界。有人到时就看到圆光,有什么事问他,只要在圆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执着便上了邪路,错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并不一定是这一生的事。那么这是不是妄念?——是妄念,是六尘缘影,甚之,是第八阿赖耶种子识的变现影像。
# E6 T! S9 k7 L. h& w; G5 K3 L$ |
. F m5 R7 |+ N* R+ p" W! `
. r' }0 d+ }8 j, ]1 d+ L% J 所以要观这个念,这个念不动,你怎么看见?!念不动,怎么会起境界?!头动,气也动,气不动,境界还出不来呢,对不对?!一切境界皆是念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感觉也好,思想也好,气脉也好,都是相。你把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会出差错。大家要观照清楚,陇侗不得,然后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动一动,连个鬼影部没有,还有什么境界不境界。这是个法门喔,密宗有一个大手印法门,大力吐一个“呸”字,顿除一切妄想杂念,使心境立刻变得海阔天空。
( I% V; |8 U7 R" ~7 ~
& H7 y% i# o+ {9 Y7 H% }6 K( J- G; J% w
当年我的老师袁先生,告诉我他以前参禅、参话头的经验:一心一意,昼夜不懈,参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汉大丈夫,死了就死了,决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来叠棉被,把被子这么一抖,又是一个太阳出来;再抖两下,一个一个太阳,接二连三滚出来。嘿!他说原来什么学剑仙、学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这样。去他的!你来骗我干什么!被子也不叠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么“境风吹识浪”,绝不被境界所转。
A+ d8 f6 c6 T/ J. S! u0 [! L- s# i2 M1 Z
, Y" s5 P( i8 J Q [6 o# k! x8 l" V 然而到达“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没有?——不究竟。况且你们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只好慢慢观,随时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念朝暮课诵楞严咒的偈子,有“将此身心奉尘利,是则名为报佛恩”两句话,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见五蕴皆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