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687|回复: 5

《心经》再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6 14: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南怀瑾先生讲述/ e% C2 ?% U  J& e& c, [4 v

( ~$ ^; O# Z( C1 E, a/ O. t# s《心经》修证圆通法门7 e( r: y9 g9 ^( |/ S

) V7 ~) L  K. Q4 B0 W  i/ n% M8 V( |! [# B& `
, D4 ~3 s2 Z. F+ d( l
南怀瑾先生讲述% y2 \+ ]$ X- a5 O7 i5 r7 W

9 w% i) ~1 I* I- C' T1 o
# W3 r) ~* [1 |/ D
- j( Q0 ~, v& |- S4 e    西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间.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摒息诸缘,入禅堂精进用功,南师怀公亲自督导,并授“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众等如饮醍醐。诸方闻讯,咸盼共餐法味,遂辑录以公同好。(十方记辑)
" o$ ]& }& K! {' @& `$ Z7 m: E2 X; S& s# u
' l- H& ~* \# d  s% P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jpg (187.47 KB)
# X' j% b% y, N. U7 U& f7 G" y
( ^; {" @3 a! T% v* t* ?! X. U$ A% f  u
6 p8 x. g5 [) Z5 ]- z  g4 \0 X
1、从普贤行入三摩地6 m" w" t8 y8 ~# K

" [3 ^" K- i3 H" w1 p: `4 i  @) |( n( x1 ~, y" |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 [7 J( f; n9 B# f, ^5 a6 n1 u0 u) P3 q0 D
  |! G6 F7 \; T& |, X6 m6 X# p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
8 t6 S  }& U# M9 s& {
: o5 ~. U% t: j
+ Q" u6 Q( `9 L3 A& R往昔所造诸恶业,7 S6 i" ]$ _8 w/ z

% e9 H. ~' u. K- c' A5 U$ s( ]  q皆由无始贪嗔痴,
0 ?" E$ Q- O0 ]. p0 q1 \. o
' c1 P$ @4 M# W5 Q8 k7 w从身语意之所生,7 g; F! ]- f( l0 O
) ~5 A: ?. m/ F, Z' P
一切我今皆忏悔。
* r3 ^$ P8 q0 ?2 R/ U% O: W; c7 q
# V% }! n* h9 a8 X. W
8 D* u+ h* d# v    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 A5 x) H$ J% q9 g' z! k- Y6 S
9 p/ Y5 Q2 M$ b; @3 ~3 f
  B' F! d' B: w/ _5 _: O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0 e* B2 @+ A* n- g5 A8 m+ S0 ~$ l) W. ?$ H3 q  e

# T, J% f* V: q* y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 a6 Z. ]* J/ k& r% i
8 h" x; Q: L( L7 V5 F" h) d  J/ Y+ B& [3 N
未生善法当令生,( b( A8 N. t. Y% J( C* v

6 g' Y, `$ A* ?( p1 `3 f7 k, z* R未尽恶业今使尽;& J1 v7 M* M4 [; q7 E

4 E1 Z+ j& x7 Z5 x, o. t0 C. _- \十方三世佛加护,
5 X5 J4 o  L. C
1 B3 f( H: V, X  m* b  y- T迅速发起菩提心。
0 F3 m8 U- M1 j$ a- {! x9 ?# I0 C8 }! ]" l( [
& n9 i, e+ M* K* _
2、《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9 K0 D& z% Q- _! ~5 e" `6 M. A3 ^. ?" y9 o
9 z. [+ Y7 Z! W6 X  V" d
  现在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 R0 r+ Z# j# R6 `8 u8 G- ~8 Q, d0 k6 [8 N& `8 \' r7 k6 H% h0 n  ?
$ ~1 S5 t; _& d+ n3 G" y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入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 R4 c# {0 F/ A+ f- w% X; g  b1 ^$ l+ ?5 T% S

+ d+ t, s- f9 ]1 n) i  《心经》般若法门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法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法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7 [; }$ x1 K7 g4 @
5 Z! ?" _" K! W2 r3 ~$ Z
$ X  L! n( l0 s- {. X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覆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 B' |5 \2 K, }: j! F" `5 h( C" P& d6 R; I+ v

' t$ Q- |# z" c" R1 Z2 l  首先要了解原经文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拿佛学的教理来研究,佛的一切说法,有两条路线,其一始终以小乘四谛法“苦集灭道”为基础,世间一切皆苦。烦恼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无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脱?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灭了所有妄想烦恼,灭了所有业力作用,方能解脱一切苦,离苦得乐。但是。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积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如何了苦?
. [, Q. b) M* T+ A7 @+ u/ d% n- u
: H. q; E: ?( m0 Z2 d
3、首重观想
0 M- I/ c" W; l/ f3 w, q7 v5 R+ @  M! y8 _' J* b0 [5 K6 I5 R

$ u2 d6 Z6 D2 p( a$ Y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9 B4 C3 c& j$ L4 W0 d* {

6 y" ?1 f  U, r) I7 C6 B6 U7 A- @  L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沈,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 I8 T3 j; h& A! E
: Y1 |8 t0 B2 H, H, o5 j: P6 d1 H1 t& J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活,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 D/ w$ Y; \# V. V" }  W( e4 m8 H: B. U+ |6 h
* x, T; j5 V& _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8 j! l2 @3 S' `. j: j; ~
, B& `  @( s! A" C) ?. H
4 [3 W3 l4 ^& C  i9 {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5 x, l( D6 H0 N# Z1 X
9 f' k: L: ]+ \2 I! Z/ [
! }8 K' g! H  a
4、照见五蕴皆空0 g" i% q/ t  O( d% v3 ]
# }3 N9 b5 ~1 G/ a+ S( ^7 Z8 l
1 A- t  Q. }$ `0 M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 E$ P1 d" T0 }& _0 i/ i( \8 G4 J
+ Z3 Z3 e/ X& ^+ Q: |- v' T5 m
0 J. I$ R% d# [. c) C  b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X$ |% R. P. G+ q" o1 N2 x
: p3 M9 v) M- N1 r+ r( s9 o' _

, W$ P3 R' a1 f+ q, t0 f0 \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4 T9 c: f( L+ p4 z, l1 j4 V0 Q# u( I3 e8 o) E. y) {, l

0 X* ]0 f3 H1 t: }5 o: r' G5、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6 S9 n+ f3 w7 m
  ]. i% G* e( }, L  }
' |& v) h; B8 c9 L% i1 \/ G5 p' t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V7 o8 y& R9 A3 w

* p6 t. e1 b" j" w9 j4 H' ?! Q! p  K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式,玄装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众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M  J# Y% ^" ^& a- f
3 D3 r0 v1 ~, N# @7 O: I0 P- `
; x; c. b3 j2 g9 X! n$ r
6、般若就是无上咒
8 A4 g4 {7 q! Y0 g! S6 b& i  C  P/ a  v
+ E( D8 H4 \  r. k* m  w0 L5 F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就是般若修法,难道另外别有个法吗?!假使真有一个咒语,要念咒子才对,你图的是什么?心经末后不就有个咒吗?“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说:你们不要乱念咒子啦,般若就是无上咒,没有其他咒语超过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这个咒子,使人能解决一切问题,“真实不虚”,不是盖的。“即说咒曰”,我现在说给你们听,“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便是大咒。因此关键不是咒不咒的问题,你以为念个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门正是最好的咒,“观”自在就是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 [* F0 \8 I2 B5 z
0 U+ h$ l" A0 t
/ k- ^* `2 i/ n4 J8 x
  开始一切都在观境中修——观与舍,这么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我常比方,观,这一法门,好像打一盏灯笼,或拿支手电筒找东西,光有限度有范围,找,找,慢慢找;照则不是,整个大电厂开了,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为的观想,毕竟有限,非普遍。等观到纯熟,一转彻底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什么?身体的感觉没有了,无感觉,全盘空掉,那时全不考虑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没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觉性,如有所悟,“五蕴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简单,可是做到了吗?做不到。你们要是这样修起来多好,非成就不可。
( o& A/ v, f2 d- C/ b; Y8 V
5 q4 K& k! ?) z3 t/ }5 V/ R7 m' q. h% S5 j) H( y
8 O" q; x3 ~- \
/ ]. O7 ~3 i8 L  O& l

. o* J% W) E; A
8 d. _! f& v: n
) t) u5 W. P. O: e8 M6 \
8 f1 A, K  Y3 {  A( Y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4: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7、色与空的问题6 `5 T. o5 c0 u* d$ N
, B; Q+ ^9 z( y8 o

: W$ t5 |# Z5 V5 x- f  因为有人做不到,所以观自在菩萨又为舍利弗说明色与空的道理。佛在楞严经所教的修法是渐次空五蕴。第一色阴,(地水火风)这个身体如何空掉?你们打坐尽管坐在这里,很舒服,还是有身体感觉,色阴空不了;为什么?因为有地水火风缘聚的关系。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势力,风则是气脉,气脉怎么会没有?身体自然有气流走动,没有气就死亡了。密宗修气脉,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将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谁在修气脉呢?这就不属于气脉问题了,气脉没修好,我们这个肉体四大业气笼罩之下,别说念头空不了,感觉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阴难除,一天到晚在这里,不是头痛,就是腿麻,饭少吃,饿了!多吃了,肚子发胀!心情不好,无不都在感觉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气;我看你不顺眼,你讨厌,完全沉醉在受阴里,妄想空不了。行阴是生命的本能活动,你更空不了,随生死流转,要病的时候,无法不病;要死的时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识都控制不了。
4 n; {$ Z( F( A$ G5 p0 T: H% ?! v# x& S9 ?. y5 k. k) X

" z7 Y1 C2 |. T2 P$ f: @# F6 n  于是佛菩萨善知识们替我们想很多的办法。从色身上了的,修气脉。从心地上了的,修止观。从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般若的差别智,都是根本般若演发出来的差别智慧与方法。在色法上,你说没有气脉的作用吗?没有肉体中各种身心变化吗?肉体明明摆在这里,怎么了?有时你自以为精通佛法,晓得自己不要生气,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气来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发不可收拾,皆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主使了你,你无法做它们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
6 G3 k' B9 H, S+ c: h, u( B9 r8 A3 e+ b! A# r3 s2 Q

" N& ?% V, o3 L3 \0 j* f) c  因此,心经第二段菩萨慈悲告诉舍利弗,也是一种感叹:“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萨先讲修法原理,五蕴里头第一重色蕴。舍利子,你当如此观,如此了,不走修气脉的路线,但可了气脉。所谓气脉肉体是业气,业气存在,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变化或生病。那么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观念,也可以,白骨观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将身体观成白骨。白骨观、不净观属有为法,因为众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观、不净观,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观你既不能观起来,不能不修啊!佛初步传法给弟子们,大多都是要人修不净观和白骨观。而根据佛经统计,佛在世时的弟子,由白骨观证果的太多太多了,这是以有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门。
& t9 }! w& z: r; S0 t
1 I, \. m! E& f
9 b1 n/ m. v7 L) p0 R( Q, \: d; _  此外还有很多别的途径,如密宗的修气脉,修明点,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团火,若成一团火,是火观成就,终究还得归空,与其他法门殊途同归。修气脉并非气脉修成便了事,虽然气脉为修道途程中的必经之路,但并非究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4: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8、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8 P' W5 l1 o# x3 H- B" f

  M: d0 X) u2 m2 a
- c7 }, b3 x. f  B6 V: n  那么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线,如何空色法?——观。内观,观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观就入,便把色法身体空了。慧力不够,修有为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等,照样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吗?你气脉化掉空了就是吗?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异色”,空了以后,空也不留,有个空的境界,清净的状态,也是色法的变相,与色法没有两样。所以第一步告诉你小乘声闻的“色不异空”,证到了空呢?空还要空掉,“空不异色”,空依然是有相清净,心意识所变现,仍是执着。
1 `3 G8 Q8 ?& y& u+ v% d7 L8 S& f) W- n6 v

* J& s9 v0 [4 ?  那么你说到了第二步“空不异色”,连空也空了,那还不是吗?还未彻底清净,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着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迁流,时时不住,本来不住,你去空掉干嘛?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于本来空,才有色,有肉体,有物质世界的起用,你别去追求另一个空,认为是道,是究竟;如果这样,还不是的,因为空仍是有。一切万有诸法,一切宇宙现象,都因空而有,无真空便无万有的缘起。譬如房间不空则不能用,因为空才有多种用途。万法从空生,从空灭,空生空灭,并非没有,它有生有灭,来去自在,生灭自由。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故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丝毫没有两样,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费心机。但又何不可造作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为大乘的成就境界。% y( `# T) B7 X+ R& F6 p
8 ]. c& i: X; d4 ?5 }" M% I

7 H: L, S$ i! [! D3 v  经文一开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经传法完毕。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说,舍利子啊!五蕴皆空,谈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够难办了;别说色法,身见能够空得了吗?我们打坐在这里,腿子到这个时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气脉不通,身见不能空的关系,若无气脉,坐一万年也没问题,大家口口声声五蕴皆空,你到了吗?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达无学之地。  b- S( z5 Q# D6 E
9 [1 @- ]% b% O4 V8 u) R  z

; S" H2 }0 x1 H$ j, \  所以说,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异空”,懂吗?懂了,嘿!不要抓住一个空,“空不异色”,空和色并无不同。那么,假如对色与空,两头都不执着,对不对呢?还不对,还没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当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举去空,不要执空,“空即是色”。( j2 T& R6 r# g; h
$ B4 t) y  y3 H- d- E- M2 F/ Z8 a
/ j/ M8 J( P) L8 y% T  ?9 U- a
9、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4 B; e5 ?. _& a9 h/ r

5 U" M% {; u8 \7 J- u6 t4 V& m/ d/ G1 A/ S$ y: t+ d# V
  如此,“受”——感觉的状况。“想”——思想。“行”——生命的动能。“识”——现识。“亦复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话一样。禅宗要人“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应从此细加体会。本经的中文翻译太高明了,不把色蕴后面四句,一句一句重复啰嗦的再译。若是用科学逻辑的方法,要将受、想、行、识和色法一样,一句一句写出来,可是本经不循此途,而以文学手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笔便交代圆满。然而不啰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门,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门,一般凡夫,怎么能懂?& ]" `% v7 L* W' s6 e

5 i* N4 `# b4 A" T8 x( b5 P5 V
2 o( ]2 j$ f8 Y6 _6 G, s  色法刚才已讲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来一谈感觉状态。舍利子啊!“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们现在自己观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来满定的,现在是定的反面,难受到不得不摇动。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烦躁不安,这是受阴在作怪。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吗?如果现在有人拿把手枪,你动一动就打死你,这一怕,就忘了这双腿,只注意到手枪,管不了身体酸痛胀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这是心的变相作用,注意力的转移,受阴变相为骇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观,观心为要。. K0 j6 r  C6 o6 Z  a" {( |

, l) p/ t8 w, H* z% h# x/ t0 T2 j- [9 U, |
  但你观心的感觉即是念头,你别以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头!人坐在那里,百千种滋味在心头翻滚,就是受阴没空,受阴不空之故。譬如坐着气脉使身体自由摇动,一摇已是动念了;因为你念头跟着身上气脉,与受阴配合。如果受阴不与之配合,便不致于随他起而动摇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说只是气脉在动在摇,自己实在没有帮忙它,也没管它,它自然在动,没办法。甚至认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不懂现识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念头的异熟等流在作怪啦!
1 y4 s, d/ M) S* o5 `2 T/ G$ N" D0 Y! R. m

' r: E2 C6 m9 K5 H- i. ]9 y10、教你一个咒子
3 ^5 d8 [2 K5 j& X7 c' \5 z  ?8 ?4 Q( l6 M6 i

8 T, w$ |" K+ I! i8 I  身体在摇,不是没有念头,所谓自己感觉没有念头,只是好像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其实摇动本身,正是大念头,须将这感受空了才对。这个不空,没有用的。听到没有?快把受阴抛得一干二净,“受即是空”。抛不开,你念这个咒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学在摇,我告诉他,教你一个咒子,一念就不摇了,“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好宝宝!不要摇呀,不要摇。”(众哈哈大笑!)什么道理?念头控制念头,有何难处,有何稀奇。摇动本身,脚痛腿麻,都是念。你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明知是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难自空,麻还是麻,痛还是痛,因此你别吹牛了,生死到来,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难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脱轮回,随生死所转。
4 @$ V) ]. I. \* g- v2 q. D, T' B! y& O7 W; t/ _. g: Q  a

0 o5 w* `& ^+ R( c4 X  那么受阴那里来的?气脉来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气脉打通。这是有为法,对的,也是一大方便。气脉真通了后,肉身不受障碍,一上座,身见自然空,然后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晓得身与心各占一半,这一半给身体牵住,给四大控制住,很难了,非得把气脉四大色阴这业气先解决不可。所以,你看心经般若修法多高明。(讲到此,现场指示一人说:这是观心,就在心头这里观,但别低头。]) h* R. I% Y( G' @* T/ u9 I' e
" R3 w# v0 q$ |# a

# [$ F6 e' q. M* O8 q11、空里谈空 都是空话
) p8 z/ e  i$ Z' Q5 q# N
% o5 ~8 i* j5 `0 \  Q6 f" U2 T" }+ s' }. P. T
  接着,观自在菩萨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难了。(问)你们听唯识课,第八阿赖耶识有没有五遍行?(答:有。)(问)五遍行里有没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厉害,然而“想不异空”,你空得了吗?观自在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你却在这里图个空的境界,对不对?(自答说:不对。)因为“空不异想”。空是你想出来的,你还得进一步同观自在菩萨一样照见“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对。想没关系,想来想去,它留不住,你现在想想看,乱七八糟,天南地北无所不想,想包子,想馒头,想点心,想过年,想回家回小庙子,担心老师骂,坐着不敢动,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渊。唉!你说这胡思乱想怎么办?嘿!你尽管想,想死了也没关系,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异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么“空不异想”,空仍是妄想所变。所以大乘菩萨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证道,大乘菩萨以般若观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阴本来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别抓住一个空,抓住一个空,“空即是想”,那么,空也就是妄想。
5 e) [0 Z8 P9 `& B" z) E, O$ n# w: Q/ j  k9 n

8 V  g. ]9 }7 h+ @& s& K  这样讲是在传法,不是在讲经哦!一点一滴自己要观透。前面所讲的,五阴去了三阴。更接下来,“舍利子啊!行不异空,空不异行。”我们身上血液回圈,生命中五阴的因缘际会,宇宙的运行,异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阴。譬如我们打坐闭眼息念,什么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为是静态,其实行阴正在转动,你不知而已。因为它是意识心不相应的行法。你打坐闭眼,刚上座不久开始清净,后来变乱了,然后又清净,无非行阴在流转,在流转的就是行阴。然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这行中,当下就是空,别再寻寻觅觅去造成一个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阴的现相了。要观好,那么你这一念的意识也如此。“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分别意识完全空,道理同上。
0 ~! e: s7 \6 e6 K! w& W
' i& t6 D( a# e; ]
; ^' z, r  R0 O) l! }12、五蕴一空 依性起修
$ L0 `( ~6 }5 {8 ?6 @1 ~* U/ g
' C  m6 c# P& i& E8 d0 w: ?% Z% L8 x3 ~; ]1 ~% }$ ]8 O, P
  经讲到这里,我们再念念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么禅宗或般若心宗,只来一照。由观至照,当下办到。心中念头一空,五蕴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话,再来修修有为法,仍有八万四千法门,可资助解脱五蕴。
  O% N) ~7 ?9 {% j! v, S# ^& P1 }9 Q. E! o9 c3 }* d4 e! G2 s5 b

6 X+ o6 v! H. F) ?0 r5 b  假使五蕴解脱之后,观自在菩萨又再告诫舍利子说,舍利子啊!“是诸法空相”。真解脱了,一切法皆空,有为法、无为法皆空,一切现象皆空,般若空性现前,无比解脱,无上解脱。现在大家打坐都不观心,一个念头都观不下去。观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头是想,“想不异空”。有位同学一天到晚研究经教,讲的吹的,好像老母猪的肚子那么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没办法。只这么一观照,不空了吗!即是诸法空相般若解脱。般若观照为的是解脱五阴烦恼,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须了解这时是照,不是观。这个空的自性,不生不灭,别怕五阴来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过不留,无住无著。所以说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过去所造的业力、染污,从来未停流,一切清净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境,就错了,这是大妄想。因为它本来不垢不净,空嘛!那里有个清净呢!?清净已经不空。你说这白颜色最干净了,其实有个颜色叫白色,不已着了色吗?空,没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类推, “不增不减”。
3 M$ \$ O$ Y- ~2 X! k6 g! C; C; K' o: G# r+ q9 Y/ w
3 Z% z# A5 d! I! F9 w/ S" Y6 }$ ?
13、无量法门誓愿学
" ]% {7 C" Z* |$ F" W+ V- V
6 b1 P& v( R( M+ }
' f/ y; L$ W1 H8 w. j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懂得诸法空相。但要观照透彻,后头还有很多东西,还有修法,你们参不透。不要以为一路到底了事。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也许明天也许周四,不一定,依你们修持状况再谈。
" |" I% E2 S$ \& a$ t; c4 |) `, i  L, M! }2 k; O8 G9 v( f

5 A7 ~4 h3 `5 g; [  刚才首先教大家怎么打坐修法,第一:上座忏悔。第二:发愿,第三:修习观心法门,依心经做般若正观。那么有人说,老师你又教白骨观,又教念佛,又教观世音菩萨法门,那么多,究竟学那一法?现在又多个般若正观,叫我们怎样修?那些都是助道品,都是加行法,到头来非得接上般若正观不可,所以“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因为“色不异空”。既然空不了,那你就修修白骨观,到达有为空的清净境界,你还没证果,就把这般若正观的法门暂时收拾起来,以后必要用到。再来念念佛,求加庇,利用念佛法门,“受即是空”,觉受的境界空不了,可用打通气脉等等的功夫方法,以便透彻自性空境。* z7 G. M  c! b: h% W& e

& ], I% m1 i6 V5 P$ F. Y/ l3 F+ w0 r/ q* ~9 I9 y5 _. v$ M
  凡此种种皆是方便,佛在维摩经说,有尽、无尽法门,菩萨必需修学;有为,无为,究竟是一条路子。“有为须极到无为”,记住,“法门无量誓愿学”。下座,休息。  _& O# |% T, E: B

( W' H1 L7 j3 o# v$ f  a  K7 i2 U
  C6 q0 q5 {3 Z7 y6 a' o- t3 {
$ U; t8 F5 a* p& e: g
8 B* Q0 D  `7 `- F4 Y/ ^8 e9 t- k5 E4 J2 Z$ q+ y; y
7 Z) |! H# R* I0 {' o) N6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4: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14、观与照是同是别?
. c! Q6 V( `+ M0 h1 B2 \6 c8 ^' A: `' [) V0 H4 A
$ h  [* Y! J, h
  我讲过“般若正观”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现在要问大家,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二者依你们的看法究竟有没有差别?3 F3 {* m+ \% ~& \$ A
) o  E% ~& `0 @5 t/ a! b. ~2 S
5 A0 v9 d- ~8 K, A; O  v3 o( f
  (陈同学答:没有差别。)
! {0 O8 q( s! ]  K4 H# l0 D5 Q  {) y/ x6 u0 _& x7 f  S1 _1 a9 M

' R+ e5 r  Z, d  K. [  (蒋同学答:观指主体,照指客观。也就是说,在做功夫时,自己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心不要给它抓走,须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话,我们心中的偏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便会在自我里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障碍自己。): r' E2 ~  g$ a5 c' p) H/ }
) T- T/ }7 a+ B8 v  g
9 ^: S1 j. W6 A; \4 \; y
  (法师答:照可以说偏向于止和静方面,为根本慧,观则是一种抉择,属分别慧。二者是一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v7 S: P, ^& w; F% [- T( y. k7 Q
# E. q6 h4 a6 X, k, ^. X% w' L/ n% g

  ?6 ]  \% h; \  (林同学答:我对刚才三种说法不完全同意。观可能还只是在自性本体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后,已经能够洞见自性本体了。)
( s$ Z8 d4 z9 z# V' Z. L' H7 g) e4 P) D% ]" n6 A
( o. v8 l7 [' J. t
  (学僧答:我认为观比较属于意识妄想这方面,照则是属于智慧的抉择。)
8 ~7 U& Y5 M1 ?( x* @- j5 f' S( C! P- |- w

$ [9 |, c; b: `& f+ H  (周同学答:观是般若的本体,照就是本体起用的境界。)
. J- f  ^" a" G# K3 O3 n* ?5 N' m4 `& a

  k$ {. F8 a! B! K5 \" I" F  好,你们都讲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统统吃鸭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学都还在谈理阶段,光说不练,如何把这法门切实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题。, z% x% z' y- Y* w" t" }
& C% e5 P8 \5 d8 A

4 d0 d6 N/ F0 U2 X# j; _  你们看,佛法由世尊,传到弟子迦叶、阿难,目键连等人手里,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讲法。等于孔子的学说到了子夏、子游、子张、子贡一代,理念的表达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样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颇,并不圆满。你们刚才所讲,彼此体会不同,大致还算不错,但是都没有正中问题的核心。
; v. v( Y- {; c  w8 ]  \( w) c+ b( A0 ]1 a$ f+ l( r7 [

" V% I8 N% M, ?( L- y& a  现在我把心经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门,顺便融合一点教理的分析,试着贡献大家,认识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禅宗、心宗、达摩宗的眉目。其实,你们许多人尚未对这个法门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实,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门,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学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功夫。+ v" p, m- |& @

$ E) o/ s$ M% V3 F! b: J. g; P' D5 K3 a* ^& C0 C' W. }
15、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圆融9 p* I- I( e4 l/ R# T" C

6 B& S9 a+ e8 d: m% Z* O+ ]& i# \1 |7 s1 Z% @& t
  所以你看华严经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无碍法界,根本没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们日常行住坐卧.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学上和科学上的道理。但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自自然然晓得上厕所、穿衣服、吃饭、事事无碍,样样平常,根本不管那个理不理。因此,理的极致就是事,理事双亡,能所不立,才得证成佛。
$ B6 O" ^" H! N% _8 M% r
) u! c* z0 W' P* E$ i
( R* V- |3 g1 j$ N  告诉你们,这样便是参禅啊!今天一问大家,依然没得办法。以前都讲过的,现在仍茫然不知重点所在,这很严重,很糟糕。9 ~) n7 r5 a& V; K! `

. ]- f- r& f1 k! G% k: L' t' h1 }! A! Y0 y! d- s
  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观的修持路线,不只为了自己将来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帮助他人。有同学在此地学了一小段时间,还没学成便离开。到了外面,念佛的团体请他去说法,推也推不掉,这才晓得还须更上一层楼,每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把修学日记寄给我看,每天做些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清楚。过不了多久又跑回来,想继续好好学。4 c0 ?7 R# d. H/ W

! i8 R3 M6 R: w* u& `/ F
( H6 V  h$ @! d+ B% E  到处需要人啊!以后你们都要轮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话,这里也别再混下去了。这里并非养老院、托儿所,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
& _5 B& p0 z$ c8 z
' y5 e1 ~& Q8 D
7 P+ s/ ^4 [4 B8 c# P  要你们去弘法,究竟到那里去呢?这就要看你们如何去开创了。样样都要靠老师,不行的!难道死了以后,还要老师给你定个棺材;然后:“老师,你帮我装进棺材。”在棺材里还要说:“老师请你把我的头摆正一点。”这样行吗?!所以这一回寒假禅修,要求比以往严格,不是闹着玩的。希望大家善自护念,各有心得。: m; \4 i; Y# ~+ S9 R
& k1 k. v* x) C5 ?' |5 u+ e% S+ Y

# m% ]+ n- i0 E  如何观?如何照?前面已说明过。现在再问一个问题,观与照应属于何种般若?(有同学迟疑地试答:“是不是实相般若?”)错了。你们这样回答等于在猜题,心存侥幸,要不得。依禅宗而言:“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虑一番后才晓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俩。
4 p" I3 }) r! d+ O* l
  z) I6 N5 y, o, r, w
. h: a2 k2 \0 l8 Y2 k; V16、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 W9 @0 U. N9 ~, k! D2 H

$ j+ X2 t; H! ^7 g, X1 {
9 i( X3 P, m7 I; b3 L  般若的内义包括下面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沤和般若),眷属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们修证的三个次第——“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 k2 W( n& Q: W1 t/ C& e0 P, Q

5 Y, i/ G0 Z+ y# ], N2 N" I2 }) h( ?9 ]0 f, W1 [: z
  ——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藉着烛光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伺的境界。最后,瞎猫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彻天彻地,便到了照见五蕴皆空,无所障碍。
3 S' L9 w# U2 ^3 a+ ]+ q1 \- `
4 [' C7 @; C4 }0 w- b* m2 X: @8 @
, ^! I" w" W* R8 n5 N2 @  凡夫学佛,不管是学密宗或者显教,一开始都是有寻有伺。观想一下观不起来,即使观起来又跑掉了,自己很惭愧,又忏悔,又难过。然后再观想寻回来,这样七腾八折,后来勉强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刚刚以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寻寻伺伺,最后终于到达了无寻无伺地,不思善,不思恶,便相当不错了。
3 |  D  l# G7 k6 T2 o, p
, a- q  l( n# @' }$ q' d% D  {1 w8 D5 M1 ]9 I
  心中随时起观,念头何处来?何处去?等到功夫较为纯熟,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一段空灵,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对不对?这又沦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着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沟啊?!嘿!你就忘了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来,中间的念头当下即空,你看住它执着一个空干嘛?这是不用智慧去参!因为那个空也是你心意识所造,当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办呢?看与不看之间如何取舍?3 R- [& t% i7 g4 J4 g

! U+ `6 h$ u& m# V9 l# J
2 M* ~& I7 V2 m2 ^, ~. p  我如此一讲你们便傻了,稍稍深入一点,我就晓得你们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脱处还有什么观心不观心的。解脱便解脱,毫不拖泥带水。但是刚开始时,一切都要从般若观心来。心经告诉我们: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 W0 M+ n3 r* D2 T) I" u$ M  G6 S2 O
$ c( H  e0 Q. y% w& X4 V
17、境风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4 y! b' J5 ?0 x9 w
& Y4 Z4 O$ i- _2 F

' ^/ W8 h2 ]8 Y0 i- v  纯正的般若观心法门,观自我心意识的生生灭灭,本无所谓在何处起观的问题,婆婆妈妈,多此一举。心并不在内外中间。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观法,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头部,引起高血压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轻轻在心头作观的方便;又怕你们不懂心头部分,特别说明在心窝子这里,两个乳头中间,肋骨衔接凹下之处。就在这里自然起观。
6 y: L  r+ l1 k: P. E( `9 W2 R! l4 e# r

7 k; |% a. @% V4 [0 Y  d  你看我多么有耐心。常常你们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我都一字一字静静的洗耳恭听;每个礼拜那些糊里糊涂,莫名其妙的日记,我都坐着几个小时,规规矩矩、一句一句仔细看完。这就是忍辱波罗密,其实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
/ S+ x! ^( C, x$ T- C7 Q2 A; L. v% s, b, x' |, U' [. y" A5 M8 N1 b
2 `: z; M* m$ {- F6 `) t
  观与照有层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怎样修行呢?行住坐卧,起心动念,随时在观照中。若说观照到得心应手,那么你那个能观照的是什么东西?观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个人业力不同而现出各种境界。有人到时就看到圆光,有什么事问他,只要在圆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执着便上了邪路,错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并不一定是这一生的事。那么这是不是妄念?——是妄念,是六尘缘影,甚之,是第八阿赖耶种子识的变现影像。" U4 {1 ]. k( x4 V" t! P' b/ q& Y$ I

  ?7 G# S+ q7 f4 F4 k& `8 |' }4 t' u6 x( V) m$ }
  所以要观这个念,这个念不动,你怎么看见?!念不动,怎么会起境界?!头动,气也动,气不动,境界还出不来呢,对不对?!一切境界皆是念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感觉也好,思想也好,气脉也好,都是相。你把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会出差错。大家要观照清楚,陇侗不得,然后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动一动,连个鬼影部没有,还有什么境界不境界。这是个法门喔,密宗有一个大手印法门,大力吐一个“呸”字,顿除一切妄想杂念,使心境立刻变得海阔天空。* C! _9 G9 P- F  y* a! Z3 C
; b  f! T/ Y) T, r& b
# b* X8 D: W. J% [3 g' o- M
  当年我的老师袁先生,告诉我他以前参禅、参话头的经验:一心一意,昼夜不懈,参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汉大丈夫,死了就死了,决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来叠棉被,把被子这么一抖,又是一个太阳出来;再抖两下,一个一个太阳,接二连三滚出来。嘿!他说原来什么学剑仙、学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这样。去他的!你来骗我干什么!被子也不叠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么“境风吹识浪”,绝不被境界所转。5 ?4 k+ ^5 i8 c4 C

$ F0 g* q4 K5 |* g9 x8 A* R2 E1 P' D4 W1 m( m7 {  G
  然而到达“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没有?——不究竟。况且你们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只好慢慢观,随时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念朝暮课诵楞严咒的偈子,有“将此身心奉尘利,是则名为报佛恩”两句话,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见五蕴皆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4: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8、轻轻从心头起观6 n5 c( U% U. X9 `

+ S6 z# x6 P/ x& y) ?6 i. @' S, _7 b3 r( {6 b1 C; F: y: l
  你们现在坐在那里,五蕴都不空的。有时气脉动,气脉是什么?都是四大色法变的。气是风大,脉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综和,是由神经初步发起的作用。气脉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实相般若无法现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起修,等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谛中便没有苦谛,灭了苦谛即道谛,而五蕴就是集谛,一个般若观心法门便把“苦集灭道”贯彻尽了。要离一切苦,先灭一切集,如何灭一切集,得了道才灭一切集。这不只是讲道理,都是修法哦!
2 z- `" [) R; }2 \# @) @
" J* g. Y) w! B  Q, Q. m, E
3 N; p$ v5 q! w; f4 R3 h+ u  大家好好奉行观自在菩萨的教法,观照这个色身色法同性空的关系。不然闭起眼睛打坐,里头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怜,多悲哀!你们现在如此观心,不要向顶上观,不要在脑子里观。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轻轻从心头起观即可。千万不要硬抓住肉体,把肉体看得那么严重。若是作白骨观,白骨那个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头这一部分。听懂了没有?要把每一句话听进去,不要表面专注,其实昏昏沉沈,莫名奇妙,白白浪费时间。话记不住,就是落在无记中。若能每句话明明白白记住,心中却无妄念杂想,这才是定的忆念之力。
& b9 x; b7 G/ O  ~. v) p& l$ {2 `2 ?* ?- I7 E

5 S" h, k: S/ c( J  好,现在告诉你们,刚才你们几个人的回答,还算有点影子。观与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层次之别。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无碍法界,但尚未达到理事无碍法界;或者勉强说到了理事无碍法界,不过还没完全,差不多是介于理无碍与理事无碍法界之间。" }* y0 e3 c* q1 I9 b7 o. c
, w/ F! C! b0 \! C7 O$ A1 U- g

/ R2 ?: o* p3 s# @" {  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边讲道理的,不论是观是照,都是理法界边事。还有人问,无寻无伺的境界跟无记如何分别?无记就是无记,无寻无伺就是无寻无伺,就这么简单!般若波罗密多的功行深时,自己自能分别,没有修,空谈妙理干嘛?(此时有同学问:观是修道位,照是见道位,对不对?师答:就功夫而言,勉强可以这么说,但还不真是。)
5 U3 j6 _7 T3 ]# d1 D: E* V6 n9 [0 ]5 A" E! U9 ?' ]

& I  `( k- y6 |; }9 n) \, h# T* ^19、为大家讲个禅故事
* u, f& C* Z# y! e5 R6 r* y. A& w' S8 v1 J/ L7 B6 T# y
5 i8 q" L  A9 e- r6 A
  现在为大家讲个禅宗故事,看看有没有人能够领会。事情发生在唐末五代,现今湖北武汉三镇地带,有名的黄鹤楼就在这里,风景很美,唐代名诗人崔颢有诗为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时有个掸师,自己认为已经大彻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经到了家的大居士那里去化缘,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大居士接待这位禅师,知道他来化缘,就说:“好啊,大和尚,我问你,答得出来一切供养,答不出来,免谈。”和尚说好,你问吧。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一个古老的铜镜,脏兮兮的,生满铜锈,没有擦干净前怎样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过油漆一样,黑乌乌的一片。居士又问:“古镜既磨后如何?”假使好好靡擦干净了后怎样?和尚答:“照天照地。”这下可好,大居士说:“不行,对不起,请出去,不供养你。”没有错啊!依教理讲,那禅师这样回答,一点都没有错,古镜未磨,此心还没得定发慧,没悟以前,黑如漆,那里有错?古镜既磨后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识所讲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吗?但是宗门祖师禅与如来禅不同。你们如果去化缘,遇到同样的情况,给人扫地出门,你服不服气啊?不服气。这和尚当然不服气,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潜修,三年以后,再回来化缘。大居士看到他又来了,好啊,请坐,我问你,还是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答:“此去汉阳不远。”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嘿!请接受供养。
- S/ j# U2 y2 s+ ?% ^( s2 T: h/ U: j, D
/ ~, }' J! m& F
  这是什么道理?三年的历练毕竟没有白费。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辈玩口头禅的阶段,真也到了相当程度,也有相当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见五蕴皆空,便算了道吗?不对的,我们这位大维摩居士说不对就不对,你有什么办法。8 T9 {; E) E3 q2 O2 w
: Q: X3 i+ _/ O

% Q" b' v  ]" t5 i$ P  |0 |7 }  这次寒假共修,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心,不做观明点,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点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观想佛菩萨亦是同样这颗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诸般造作的,非境。所观所照的是心念的变相,是境界般若;能观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实相般若。修行人必须找到能观能照的那个,才算开始发现自己本来的面目。" Q! d1 n7 L3 P
& D9 H( ?& q) q: ^: _+ h: T- u
3 l, X9 I. Z( D/ L. e  k
20、苦由我来 有我就有苦1 O" \1 k& f8 ]. z7 g. R1 u; X# X

! B! ?" n1 ^# J. z* @+ Z2 e& }4 I$ r2 T  X  g. k  _
  我为了怕你们听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将心经般若观法,从头至尾,从尾至头,反反覆覆,不厌其烦地加以说明,希望大家好好体会,好好在八识田中记牢。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9 D8 Q/ B8 r0 h0 j0 y! K: d" p& W" l+ q, c- H8 _) C

0 W, l7 n1 w: I2 T) z% i+ G  你们当中已有少数人有一点入门的样子了.但大部分还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有些更妄作聪明,自以为是,在那里理上推理,头上安头,越来越离谱,要不得。在座之中,每人至少已有七天的禅修经验,放下一切法,放下一切心。现在好好求忏悔,每一上座,不要忘记先前所讲,先诚敬地忏悔,然后真心地发愿。再来,依心经观心,如此修去。
( `6 D7 N% P" b" O& K# ^. O0 O, R) v
5 W* n0 E" f4 {9 a$ _
  观自在菩萨开始从四谛法“苦集灭道”的苦谛开示我们,痛下一锥。苦海茫茫,一切众生有求皆苦。不但世间法求不得苦,求出世间法而不能相应更苦。想学佛,想出家,想成道,多苦啊!世出世间,一切皆苦。如何了脱这苦呢?苦由那里来呢?——由“我”来。有我就有苦。我从那里来?由身由心.由念头思想和四大和合而来,是名“色受想行识”五蕴。先要了此五蕴,才能跳出苦海。跳出苦海即是“度一切昔厄”。如同乘船由此岸到彼岸,需要借助工具。般若观行,正是最好最妙的工具。依之起修,自性自了,自性自度,还怕跳不出痛苦深渊,照见五蕴皆空吗?
/ E9 P; u6 ~4 r* E. o( ?
$ \; L0 U7 U+ h* A' X0 Y8 Y" J$ W' T- J
  我们如果做白骨观,身上肌肉、气脉、神经、细胞等等都化掉了,还有什么气脉不气脉的,不就好了吗?有气脉就是还有肉体,肉体是受阴。受蕴那里来?从色蕴的四大来。四大空不了,其余受想行识四蕴更免谈了。因此无法度一切苦厄,长日都在苦中。所以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从观心去了世间诸苦。) _. I1 `1 `' G( ]; x

  D3 i0 p: g" [* ~" I* _
0 v( i' T6 S0 \- V' X1 l3 M- V  观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观。实际上,你一观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已经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寻,未来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当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净自在。有杂念妄想来,——舍,布施掉,即传统禅宗讲“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世间念头,佛法念头,一切皆是虚妄。譬如圆觉经所讲,“知幻即离”。知道这念头是虚假幻化的,它来了,不必费力赶它,轻轻一观,本来空嘛!“不假方便”。用不着求佛菩萨帮忙。“离幻即觉”。离开了妄想,不就清清静静,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没有程式,“亦无渐次”,当下现前,这不是很好吗?可是有些人也许错解了圆觉经,以为觉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纵使如此,还是初觉始觉,不是本觉。2 G( M6 V  o0 T5 P& r# P$ Y
6 S4 ]5 h+ h. J

* z3 N2 z$ @, w; C$ O, B21、四大并没有障碍你6 e2 r3 Y4 L( p0 a( v
0 z6 \5 c1 i. K
2 f' F0 }  g) r% h$ \
  般若观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间,顿悟,照见五蕴皆空。身心内外统统空,见自性真空。若是还有气脉,还有感觉,还有痛苦,坐着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阴、想阴里头,还谈个什么其他的呢?纵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脉还不止,依旧没能脱离行阴。即使脉也停了,你暖、寿、识仍在,依旧无法超出识阴的控制。6 l. u* m; d  x6 o3 }# w; d( x

5 s. |  u- r0 b! y7 }2 \
3 D& S  s( W0 ~; p  那么,藉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观到照。等到照的时候,那便一点也不吃力,也用不着修,但又不离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无著力之处,好像无修无证,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 x# G, _7 I, v. [9 ]
8 {. }2 Y& ]* y4 h3 y) H; C; o
$ H, Y5 O5 G* a. j; _
  如果这种观心法门,一时功夫不能得力,我们还可利用接下来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方便观慧,与之配合而修。有大智慧的人,一听“色即是空”,两腿盘着也好,不盘着也好,一念顿住,把色身一抛,就丢掉了。凡夫怎样都丢不开,无始以来就舍不得这个集根本业气于一身的肉体,禅宗称之为色谷子,一投胎钻到这里面去,以后便爬不出来。好像那个蜡丸一样,药一装入蜡丸之中,一封,困住了,打不开。你看,这色谷子有多麻烦,多厉害。
6 |" e+ U+ X* F4 L; D: w& C( w
# M3 G# d- a( ~  G
1 Z- v6 d( H; a  D$ ?& a: g; A  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却也不要就此执着一个空,只知性空,不晓得缘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见取见”上,还不算数,这时更要回心向大,转成菩萨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的诸种宇宙现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缘起所有世间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的是”缘起性空”;下面两句话马上一转,直入大乘菩萨道“性空缘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s1 n& i# I* q6 k( G  |

& H5 r7 O+ {+ ]! q1 I0 H6 }
+ o; T: f- a0 N) M  这四大丢不丢开都一样,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觉得你被四大障碍住,其实是你自己的念头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并没有障碍你,你和念头一样,本空。你若参透了这个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有了四大才能创造诸般事业,成就种种度生功行,多么棒!( u/ J$ W1 G: m- q# U* K

( o6 j! R# z0 K0 W5 M: V& l
) N. A7 ^) J. E$ G  如此,“受”的情况也是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们坐在这里,就算感受空掉了,也不必一直贪着这个空境。换句话说,陷在受阴境中受苦也不错嘛!双腿一盘,坐久了,哎呀我的妈!人生能有此番经验,岂不有趣?!(一笑)
8 S6 P* L6 O& s- M' t
" z6 N/ R5 O/ s4 @' B! F# Z
: g1 ~; t; Y0 i  O& N9 L$ Q: n, ~4 F22、多受一分罪 多消一分业
  ^" G) D8 ~6 f, [7 h1 k; t3 ?. K- C: H, o+ X9 i

% p/ e( s+ h) _6 \5 W! J% ?  我昨天告诉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无始以来,我们破坏人家的好事,伤害其他众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这类勾当我们做得多了,现在自己也尝尝看,消受消受,何必这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扭扭捏捏,多没出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难过,那么就自己回转来往内观照一下,正在那个酸痛胀麻的时候,自己仔细看看,满好玩的。我们还可跟它讲话,格老子,你痛个什么鬼?乖一点好不好?!嘿,这不痛得痛快吗!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个并不痛,对不对?懂不懂?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入门了。(一笑)
+ c5 ]/ N2 {1 A7 R/ v7 e6 Z6 ^. l  t, \4 H+ b  x
0 U. @, A/ L6 D3 c2 q- i5 S3 G
  再接下来轮到“想”。“想不异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假的、认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为什么还要那么死心眼,上当受骗呢!想,你尽量想,给你想个够,想累了,看你还想不想?一个念头过来,它在你那里留都不留,一刹那便溜走了。来无影,去无踪,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根本就是它来空你,难道你还真有本事空它吗?: S7 g& u( E2 S& F' J- q
" w% r: K. @# R& U0 B
7 h8 i3 j3 [& e' |, R( S
  可是,当你感受进入清净的状态时,也别猛抓住清净,执着空,自以为高明。“空不异想”,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双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边,生生世世不离六道轮回;而小乘声闻缘觉落在空边,不能起诸妙用,普济群生,尚未究竟。“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与空不二,根本没有什么想不想,空不空的问题。你死守一个空,自以为是,其实正是个要不得的大妄想,该打香板!2 P' m+ T# [7 L( n! q
, ^! m' W* p8 F

9 ]  N$ n5 v( \% y' X0 n; F  受阴想阴解决了以后,紧接着行阴和识阴的问题。“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行和识一般人无法认得,很难懂。你们有人自以为懂心经,随随便便,信口开河,不要谤法造孽呀!你色阴受阴了了,想阴也了了,慢慢才体会到没有妄想,虽然好像没有妄想,可是有个东西。是什么,讲也讲不出来,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却有一个什么似的在那里,这就是行阴。无明缘行,正是这一念无明在作怪,而你却以为是清净;以为是道,活见你的大头鬼。# Q1 c3 W3 J- ~0 I% G

) \  W6 x- ~" [/ Z$ Q  `3 X& x) X) h1 C8 A* V7 B. x9 ]8 O
  再说,受想行识的“想”和“识”,彼此有别。想只能说是识阴所起的表层作用。唯识的“识”很深奥,很不简单。你们听“成唯识论”的课听不懂,应该的,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如果能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便能一路下去,了解并解脱后面紧跟着的几个阴境——受、想、行、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4: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23、善念恶念都不沾
2 K3 g) H6 W6 ?6 S  X( H! K5 o/ S1 X- H4 H$ D7 g6 ^, o

  l  G; Z# Z% P  观自在菩萨在谈完了五蕴的真相之后,继续更进一步给舍利弗做结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连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为也好,无为也好,无一不是幻化假名。“法不异空,空不异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什么法都丢,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显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统统没有,但不贪恋一个空,那样子就对了。
+ U$ n% G8 c$ y! v1 ~8 `$ q" E: ?

  e" X/ }( D7 P# F  e( ]( O  然后,在这诸法空相当中,你正好修持。这个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相般若,自性真空。于此境界,自自然然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此即行深。然而什么是不生?——无生法忍。一天到晚,尽管吃饭、穿衣;尽管开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乐样样都来,却是动而不动,生而不生。每个念头用过了,当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当然不灭,不生不灭,圆满无碍。并且,在这诸法空相当中,还有什么脏不脏、净不净的,“不垢不净”。善念恶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虚空,香的、臭的,好的、坏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来面目。在这诸法空相当中,你修它也多不起来,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点儿,空就是空,无所谓大小多寡,增加减少,你们大家功夫不到,没有悟道,空不了五蕴,难道这样便少了道吗?——没有少啦!“不增不减”。) d% k- @  y5 y

9 O7 V6 A4 e  {) n& l
( g' `0 Q( F0 b) C- @  观自在菩萨得寸进尺,一步一步再开导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你如此身心空灵去修,什么障碍都没有。你说你腿痛,那么且看看那个腿痛的念头痛不痛?别看腿。知道痛的那个,其实不痛,根本没有怎样嘛!“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睛,你们打坐还有个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等等这些名堂呢?“无色声香味触法”,既无六根,何来六尘?六根六尘空得一干二净,彻底没有。有也无妨,因为“诸法空相”,有也空啊!我们出家学佛,天天念经,到底念什么经?!打起坐来,不是眼睛,便是耳朵,时时抓得牢牢的;哎呀,我的眼睛不舒服啊,耳朵难过啊。去你的!怎么不好好了解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下就都空掉了,毫不拖泥带水。什么白骨、明点、气脉这些热热闹闹的玩意儿,理都不理,直截了当便空了六根六尘。
4 r: |7 ]/ H$ a+ C3 @
. j0 z6 e& i" G, y
- ], I- [  H5 `7 @  O1 j9 N24、生死本空 有何可怕7 ?" |. k+ J* I) ~8 I& S
9 {+ ~8 C/ d( {0 ~, h* Q6 v6 ^
: {( D# g& H* ^+ r# d5 v
  六根六尘空了还不算数。经文又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眼界,无耳界,一界一界算到无意识界,这十八界都空;四谛也空,无所谓苦,无所谓集,无所谓灭,无所谓道。由无明缘行、行缘色,一脉相承的十二因缘,环环皆空。因此,“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你说那我把无明空了,就完了,对吗?——不对。自以为空到了头,便算了事,那是昏了头。其实无明也没有什么尽不尽、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缘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样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为什么要了生死?了了干什么?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里去了?——还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听,别会错意,自找麻烦。
2 p: p. E+ W  ]3 _1 T' K- ^- P1 A$ ^  ^0 ]: x) Q4 r/ e. v& N0 \
. x9 v  J" i4 c) }/ ?
  观自在菩萨如此这般,细说般若观心法门,娓娓道来,无一不是为了要一切众生,真放下,真解脱,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谛法起讲,现在又归结到它。“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生老病死苦的烦恼都没有了,又须要什么智慧不智慧的法药来治疗呢?又有什么成败得失呢?“无智亦无得”,得什么?得道啊?有个道可得,那就错了。本来无所得,何必大惊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扰呢!”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当修行到这一地步,无智亦无得,便算你证得般若了,由观起修,终于照到了。但仍没有彻底解脱,还未完全明心见性。不过般若智慧已经登堂入室,因此”心无挂碍”。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碍。/ U, l' p! O* k% h
7 p- D8 Z2 \/ Z2 D# X

4 A+ S5 _& g& H! N( _6 I4 }+ B  那么,“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时于任何境界皆无惊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轮回。正因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层楼,没有任何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成就佛果。大乘菩萨的境界不是没有梦想,普度众生,觉悟有情,正是大乘修行人的梦想。你们朝暮课诵楞严咒的偈子里,有两句话:“销我亿劫颠倒想”与“希更审除微细惑”,要消除那个微细惑业可真难了。我从几十年的经验,看了老一辈子,看了年轻一代,许多都走了岔路还不自知,少有功德圆满的。这细微到极点不易检查出来的业惑,越是修到最后,越难捉摸。结果自己搞不清楚,处处怀疑,东找西找,没有了结。
3 ~- \  T# n4 Y  O/ X3 R
; }9 t1 Z& k3 ]0 _. S& t* [2 M. O, C" ]$ l
25、见性解脱 能所双泯, m1 J& ]+ w; y8 e( a2 s% A3 m
$ y, {) c) L+ K  E. w7 \# j+ B" E

4 O* h# L( W& ?7 q: P  j5 W3 R) e- u  因此,连这一丝丝、一些些虚无飘渺的惑业,也都得依般若波罗密多,彻底断除。“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观现前,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槃。这个时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观,也不是照,而是见性解脱,能所双泯,大圆满,大自在。经文前面,由观自在起到照见五蕴皆空,属有为法,即是维摩经所讲的“尽”法门;后面“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彼罗密多故,心无挂碍”到“究竟涅槃“这一段,属无为法,即是维摩经所讲的“无尽”法门。
8 \9 L" U) J& t4 o" F* M+ r* i& m) A/ u. {$ S' h7 v0 Y. s
* |- t9 q' N. |6 G% @8 Z
  接着,观自在菩萨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真正要能大彻大悟,成就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脱不可。你们惘惑,以为念个咒子可以成佛,那么“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咒语,能让一切众生证到自性光明宝藏,再也没有另一个咒子超越过它了,无有能与匹敌者。所有的咒语,一碰到般若波罗密多,还有什么戏唱呢?你们为什么不念呢?不过光嘴念还不行,你要用心眼观照,确实证到,不然你无法将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灵感的地步。般若波罗密多真能破除你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顿消三界一切烦恼痛苦,不是随便说说,闹着玩的。6 M% b4 W6 `+ Q# ?* Y6 B

& }& P- \& |, m/ C( n+ m* f. v$ q; c7 u" ]# ~8 K- d' D4 i7 M, \
  心经讲到这里,观自在菩萨知道大家喜欢神秘,喜欢弄个咒语,念念有词,于是为了满众生愿,干脆也把这个般若波罗密多的无上大咒传了:“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你们现在一起念,用闽南语或广东话比较接近原音。
4 S3 O( ]; x  M) O
* O. l& w- e' M, _9 w& _& G3 V( `# T) d/ a8 @( I$ W
26、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 S+ ^- f* |/ U0 O7 e4 Y( X: ?3 D8 O5 c) m. h3 w6 Y0 s( f

- V& T: [5 R3 u0 ^; E  至于这个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萨传你这个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担,别再自欺欺人。人贵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赖,向佛菩萨求这求那,终究不是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业障自己消。任何法门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来大光明藏。别再颠三倒四,窝窝囊囊,好好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吧!“菩提”,觉悟啊!脑子清醒啊!“萨婆诃”,快快觉悟,不要做梦,不要迷迷糊糊了。
* I  c2 a4 m9 s& y3 `2 U+ D8 t. L( @7 H* z% Y- n

9 N" C" p, d! p, H  你们看看,般若正观修行之路,多么洒脱,多么直截了当。因此今年此次寒假禅修,要大家把密法、净土等等各种修法,统统暂时搁一下。少装模作样,故作姿态,疑神疑鬼。那么你说学禅宗,这才有一点相似,懂了吗?大家昼夜二六时中,如此观照下去,必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进入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的心中心。下座。自己在座位前向佛、法、僧三宝,顶礼三拜。以无所求之心,一心一意,虔诚恭敬;敬重佛,敬重僧,自己才能得益。好了,休息。. Y  F, {: \  O( E
, i, q7 n' J9 T! v+ F2 c8 D

3 o. i; u+ {. O/ T
$ A! x( ]0 U+ y3 F' M; Y回向偈* A  m. M0 f3 q  `6 C. b, F

& J8 N5 i* f/ a0 y: e+ v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I; X* k+ d& _+ j8 t3 a6 n5 K+ d4 c

2 V! C! q' Z( u* m6 l5 O0 D( ~( s1 V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O2 ^& @" G3 I3 e! y+ }

* p! I, ^; i9 u/ g$ a6 U- |; c, g0 {, w$ F+ z. B"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11-18 15:51 , Processed in 0.06276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