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識宗&瑜伽行派' B* G% W8 p" m) R8 o
唯識宗 → 唐朝玄奘大師創宗立派。
; k* Q" v; [; t; I; @3 ` 瑜伽行派 → 印度中期大乘佛教彌勒、無著、世親所建立。
4 v0 h9 @7 M9 S# e& U ↓
4 f! Y8 c7 R/ f' s相應=二種性質相容的法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瞬間合和不離
7 z# A' j6 ~. w3 Z在唯識學的系統中,特別指的是和止觀相應(能修止觀的人和所修的止觀法門)。( W6 s1 `* [; ]3 A) u
↓
: v+ Q. P5 C4 K+ \4 s 從止觀相應的內觀世界中發展出「萬法唯識」的思想
8 E) G* }2 i: v! d
5 _7 D6 Y9 A# q9 h7 J4 s$ ]7 q ※瑜伽行派的其他名稱:
$ B5 S# X( U8 {" J& \ 1.唯識宗--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3 e$ p0 {' {; o3 r+ N
2.法相宗--擅長以名相分析諸法。
^5 Q' c e$ V) _
: I& G ?% y2 k3 N6 z7 }& B◎唯識思想的產生0 V1 R' P. O% J8 f6 r) T
1.時間:西元三、四世紀6 _& O3 D2 _; l5 `+ K3 V. _
2.人物:無著&世親
3 U! Q. t5 }: N0 Z M' A# U! p" L 3.原因:修正北印度對龍樹「緣起性空」的錯誤理解
" e' n* p4 v6 n" \1 ^ 4.方式:從「假有」的立場重新詮釋「性空」的真諦# m8 z& n- \5 ?4 }* I, N0 [" k
↓ E" N% S- |1 {: N/ B
(1)因為緣生緣滅而不斷處在變的狀態當中的一種「有」。) w' ]3 E) N1 W2 B F8 i
(2)在空性的立場上建立起來的「有」。
" ?- K/ g' Z; {# j$ ]5 v (3)與世間世俗所執著的「實有」截然不同。
P$ i5 t* R! q- R! l4 E
; m4 y$ P& K0 N- C7 g◎唯識宗的祖師大德
. W( \1 F. J0 z1 n# d 印度部分
3 l9 R, i7 u# R0 f 1.彌勒(慈氏)--(1)《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記載彌勒問佛大乘止觀的修習方法。
' U0 x7 X6 f3 j* ]7 n& K: Z (2)《大正藏‧史傳部》記載彌勒於中印度阿踰陀國爲無著講說《瑜伽師地論》。
/ E% V* d5 w( [: s6 U (3)《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等,在西藏大藏經中,還加上《現觀莊嚴論》、《法法性分別論》、《大乘究竟要義論》。
+ L# a6 ~- A$ y. L( Q 2.無著--《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摩論集》、《攝大乘論》。
3 o9 l1 B3 }& Q, T! s( |4 c$ K 3.世親--千部論主$ d" i6 `( x0 O! A( |1 x2 I
《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百法明門論》 n& P3 G- i' C6 l: o9 r' U
1 e% j9 r( s4 c# q6 o8 m1 J※彌勒無著與世親的比較--
4 Q+ u9 v. O( K7 z! F$ B b 彌勒:風格樸實、理論性較少
! U0 j% n+ y: {/ C' ^1 } 無著、世親:注重邏輯分析和義理論證. |4 e7 \7 l# j5 z* L$ Q+ V* b
※無著與世親的比較--' D+ ?, p1 a* v* _( \( l
無著:擅長理論、著作較少。
6 m0 g8 L! [) ~1 m9 j) R2 g& p 世親:擅長批判、千部論主。: V4 e1 O- d$ ]# x5 T( [ T9 ~% r
5 J& X: l; S1 N s, Z% Z0 }) X& L4.十大論師--(1)備出於無著、世親之後的二百年間。* O: L4 r. L2 p4 I' C0 P1 i0 ^( ^( Y
(2)諸論師中,又以安慧、護法為主--+ e: J) q4 T; v( I' l. ?( v3 [
a.安慧:(a)西元六世紀。
. T. K; Z& C; o/ g+ Q3 \% R (b)學風保守、著作主要傳入西藏。2 Z* X& q* U; W% a' p( u( A7 a
(c)著作--《唯識三十頌釋》(梵文)、《辯中邊論釋》(梵文)、
) s! G5 w4 A+ f 《大乘莊嚴經論釋》(西藏譯)、《大乘廣五蘊論》$ t1 l2 {8 P9 c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1 _2 B/ f% f0 v, j! n3 |
b.護法(西元六世紀)--著作傳入中國。
8 Q# c7 C, I5 D+ w$ d. n c.戒賢(西元七世紀)玄奘大師的老師。' p. @1 k T% [. H# c
+ z$ j8 C0 i, `! D
小結:唯識思想在印度發展中的主要人物:& p4 }$ o/ S& o! l5 v& o0 A
彌勒→無著、世親→十大論師(安慧、護法)8 D% Q W7 E, T: D E$ z0 j
) P: l! b. x8 t0 G4 K- s( P
中國部分
: Q* M+ X, @1 ?5 C0 b, x 1.魏晉南北朝--開始翻譯唯識典籍,主要的有:: L/ L( m R0 M
(1)《攝大乘論》--真諦‧譯→形成「攝論宗」(南方) c/ n5 A+ N% h+ T) q# i! R
(2)《十地經論》--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譯→形成「地論宗」(北方)( ?$ x3 p# v- y' o7 U7 z7 ^
2.唐朝--唯識思想創宗立派、大放異彩
( A1 M9 Y/ H% l) _(1)玄奘:譯出多部重要唯識典籍,譬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大乘五蘊論》、《大乘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頌》。除譯著外,還雜柔《唯識三十頌》諸印度註解成《成唯識論》十卷。: D2 y* d$ T W) }+ ]; ~
7 i: t+ P6 N$ A' [ ※玄門四神足--神方、嘉尚、普光、窺基1 F& M3 S% _% X) n0 x9 X
* p- {& c4 W# G. ~& @& Z; W(2)窺基:三車和尚、百本疏主、百部論師。# R+ {. b& B6 a \" G
著有:《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篆》、《百法明門解》、《攝大乘論鈔》、《因明入正理論疏》等將近一百部的論疏,其中尤其以《成唯識論述記》最為重要。
+ a ]! i9 q$ I3 Z6 q8 l3 Y$ V9 w9 u5 D1 v8 n( w6 W1 R; S/ y
※ 五性宗法--即五性各別,乃將一切衆生分爲聲聞種姓、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和無種性等五大類,並認爲每種人會成爲什麽樣子,或是透過修行可以修到什麽程度,都是由他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決定,「種子」非此生才有,乃與生俱來,所以勢力強大,牢不可破。故並非人人都能成佛,要看其阿賴耶識中,有沒有成佛種子才能決定,但即使具備了成佛種子,能不能夠遇到相應的因緣讓種子現行,又是一個問題。! U9 o% L) [; O: e
6 X% l( D ?+ r( |! ?(3)窺基之後→傳給慧沼→智周→智風(新羅)、玄昉(日本)等。
O6 C" a* c% z3 w- `; N7 `- o9 u* F4 M( w
◎唯識學的復興/ J' e) f) l0 y6 L
1.唐武宗毀佛後,唯識典籍焚毀殆盡。
( w1 W* d; a, P7 D! O 2.清朝末年,楊仁山先生--2 h: @; Z9 j9 k& I) i2 W0 a
(1)創立「金陵刻經處」:重新刻印唯識典籍。
' @' m! C3 P. P+ Q; W7 ?(2)成立「祇洹精舍」:改革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成爲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的佛教教育學堂。4 U! d5 c" z$ i2 i& f! N9 H* W. `
(3)成立佛學研究會:對各宗各派做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更培養了許多現代唯識學大家,像太虛大師、章太炎、梅光羲、歐陽竟無等。
7 c( t7 T2 W# M; ^1 N# w" V3. 楊仁山先生之後--6 ^5 Q& Y- V9 \9 `8 |
(1)南方:歐陽竟無創辦「支那內學院」,培養唯識人才,像呂澂、湯用彤、梁漱溟、王恩洋、熊十力、黃懺華等。
" g) c- J: S" h(2)北方:韓清淨在北京成立「三時學會」,和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南北對峙,成爲當時研究唯識的主要團體,時人稱「南歐北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