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781|回复: 1

寂寞天柱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0 20: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P7 X4 x/ e$ J1 G% q& \

$ L4 g% s5 U6 R  我曾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安家。他们走过的地方很多,面对着佳山佳水一时激动,说一些过头话是不奇怪的;但是,声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声言非要在那里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处不同的时代竟不谋而合地如此声言,这无论如何是罕见的。 ( p; e( d+ y: i8 @$ {1 O+ r6 s* W6 r

. H/ d3 R2 g" O  唐天宝七年,诗人李白只是在江上路过时远远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选为自己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过了些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携杨贵妃出逃蜀中,《长恨歌》《长生殿》所描写过的生生死死大事件发生在历史舞台上,那个时候李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正躲在天柱山静静地读书。唐代正在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间作艰难的选择,我们的诗人却选择了天柱山。当然,李白并没有炼成丹,最终也没有“投迹归此地”,但历史还是把他的这个真诚愿望留下了。
; G5 G! x2 M. P7 N" f8 k( v8 Q/ [8 ?: d( ]! U% ~- e
  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比李白还要强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四十岁时曾遇见过一位在天柱山长期隐居的高人,两人饮酒畅叙三日,话题总不离天柱山,苏东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颠沛流离中年方四十而华发苍苍,下决心也要拜谒天柱山来领略另一种人生风味。“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这便是他当时随口吟出的诗。后来,他在给一位叫李惟熙的友人写信时又说:“平生爱舒州风士,欲卜居为终老之计。”他这里所说的舒州便是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别称。请看,这位游遍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已明确无误地表明要把卜居天柱山作为“终老之计”了。他这是在用诚恳的的语言写信,而不是作诗,并无夸张成分。直到晚年,他的这个计划仍没有改变。老人一生最后一个官职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团练副使”,看来连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终老之计”了。他欣然写道: ) N, W2 z. ]4 X5 K) L* p4 N; O2 _
; T9 Y" r3 D( t( Y& i
  青山只在古城隅, % J0 m6 j7 t2 l- d# v  f
& Z) Z  v& [2 G) O8 d  j
  万昊归来卜筑居。把到天柱山来说成是“归来”,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但如所周知,一位在朝野都极有名望的六十余岁老人的定居处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决定的了,和李白一样,苏东坡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终老之计”。
% a% G2 ?( h9 g1 C1 R7 p  u0 O
0 j2 T  E1 T7 d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对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苏东坡痴情,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对天柱山也抱有终身性的迷恋。王安石在三十多岁时曾做过三年舒州通判,多次畅游过天柱山,后来虽然宦迹处处,却怎么也丢不下这座山,用现代语言来说,几乎是打上了一个松解不开的“情结”。不管到了哪儿,也不管多大年纪了,他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经常羞愧:
8 i0 O* ~2 |# i- Z
1 D0 P- \; G" }/ o  相看灵秃无归计, " W# P( m- [' w9 _

' {* E/ M: R/ E, b+ J$ _8 m% j  一梦东南即自羞!
2 P9 x0 V9 }% D  w* I
. s% U7 Q- [0 _, E2 M: J  这两句取自他《怀舒州山水》一诗,天柱山永远在他梦中,而自己头发秃谢了也无法回去,他只能深深“自羞”了。与苏东坡一样,他也把到天柱山说成是“归”。 / |$ \7 b4 ]! V

. ]  [, E2 a- E* E  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政治风浪多,社会地位高,但他总觉得平生有许多事情没有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这种自羞意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现于心头: ! R8 W) F5 ?& @& Z. P. C5 s1 ~/ C

3 q; A- D- [6 `4 q# [  x  看君别后行藏意, 3 u% J! a& g- O+ T3 _( B) `
& r3 W* G8 O& [0 _9 @1 o& v8 N
  回顾潜楼只自羞。 ' l7 p# B0 I, Q0 c. ?. b' P

4 _" J" C2 @; w  r! i8 s3 ?5 N5 N  只要听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总是送诗祝贺,深表羡慕。“搅辔羡君桥此路”,他多么想跟着这位朋友一起纵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毕竟是极不自由的,“宦身有吏责,觞事遇嫌猜”,他只能把生命深处那种野朴的欲求克制住。而事实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状态乃是:
4 S& _. t/ ^$ x3 x# f
5 _1 ~0 |9 F3 R! x0 s  野性堪如此,
/ K; d$ p( g; h9 n+ ~: L+ p; a' X8 Z4 V! ^6 f' u
  潜山归去来。
/ ~; G% h2 a* C9 s0 K
$ h6 c) c9 ^* E& W. D  还可以举出一些著名文学家来。例如在天柱山居住过一段时间的黄庭坚此后总是口口声声“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而实际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乡离天柱山还远得很。 5 M! j' ^/ ^5 J! `7 T* L8 A
7 c! K, R1 }5 [% @) H! d, s
  再列举下去有点“掉书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我深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 a! o7 o, \: f( D: A4 i0 G- W( g! f6 t  g) _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学过道。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
8 U1 S+ a' J, @0 f' c0 u; \2 Z4 F& x1 J" R7 z7 S8 u
  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早在公元前一零六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后来,天柱山地区出过一些让一中国人都难以记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小乔初嫁了”的二乔姐妹。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定局时曾急切询部当地百姓知道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了诱惑。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芙蓉。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罗庄:《潜山古风》) ! _7 C; v1 V2 X8 Q* W) y
# z' U$ y* f2 k2 z+ J5 B- {
  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 & X+ J2 A+ P, \  c  b* }

1 e6 i$ ~2 A! s1 v. W2 U  但是在我看来,首要条件还是它的自然风景。如果风景不好,佛道寺院不会竞相在这里筑建,出了再大的名人也不会叫人过多地留连。那么,且让人们进山。
发表于 2006-9-24 11: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一篇名山介绍文章,我真的还没有去过天柱山,读了您的文章,确实颇感兴趣,如果可能一定在适当的时机去观光一下.谢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9-28 02:59 , Processed in 0.05711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