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趵突泉公园 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3 A7 q9 i7 [+ B" H' H O 趵突泉 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号称是"天下第一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之前,趵突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近据专家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迄今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历城县志》中对的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 一"。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 最大涌量达到24万平方米/日,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 ,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Z" }8 X+ l# X' @; c
" f" W( [, I# D' m3 c! g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 游胜地。! \* f( b( ?4 \7 r4 S
; a" v* w6 o B- V
周边揽胜+ ~" C0 F: {; w; L" d
) m% N$ p, v$ U1 \5 t# X7 }% i
【观 澜 亭】 * v/ k7 }1 C/ r
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官至寺丞)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明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槛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韵0 v% R. E9 `0 `; p
[宋]苏辙 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v+ M. g9 n0 ?1 N1 R* [6 _; ~
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
8 \: M( Y$ ]0 E J (《栾城集》) 【柳絮泉】3 f. S* p1 ~( _ V; D

% @ Y; G- Z, I( Q' H6 b. ^ 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该泉现泉池系於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长方形,长3·5m,宽2·3米,深1·5米,池于1980年题写。泉边柳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长流不竭。水中游鱼可数。夏日乘凉观景,可谓佳境。5 `" S1 P: w+ Y
8 t; L# H* U5 g% {! v1 O E 【金线泉】
( a" w! Y% M) {5 t' A+ l7 t8 A0 S9 Q2 G' r$ ]; z0 e
老金线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 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 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
5 Y* `0 {4 l( [6 {
, k- s A' d8 H5 f; P5 S 金线泉,泉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大理石砌成。 【漱玉泉】( b3 R; a& `, e! L) a3 @1 {

4 i+ `4 W! u' m. v 金代《 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 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 x, P7 W6 [/ {/ x. L7 C$ C3 Z
; i% Z ?" e+ v 【趵突胜景坊】
' t9 N1 D( w$ h' ], b4 X
/ \+ P/ Y6 _+ M& D/ b% a/ `; Q2 G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门口,其高7·5米,,柱间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蒋维崧题书。
, l( K4 n: k2 x' E, J2 T" ^3 ?. ?. h# D1 L; |8 Z6 Y
【龟 石】
% O* Z: I* U6 H) g+ A( z& b) b7 J* t7 N E# F
离开马跑泉及其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拒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风、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四座灵石现在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邹、瘦、透、漏"的特点。! S' Y% T8 x9 W! S0 r' x1 x
9 B% m, M w2 V/ U2 s6 @
【尚 志 堂】/ @0 I9 u* N4 K- j% ]
" l) F* }! k1 y; `$ | 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徂徕来先生集》、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9 o+ S3 e7 s/ o, f1 ?* V6 }# z$ v8 ^
, J* H6 P8 i1 ]3 U! b9 R 【来鹤桥】 7 B+ y9 U! t3 k' w% }# m
8 P9 L/ a' v2 E& M, T 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竹园白云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该石高4.2米,宽1.8米,厚1.5米。盖石体态高大浑厚,石身纹理交错,窍孔通透,与泉溪、亭桥、翠竹、丛林浑然相融。7 O0 N" G6 n9 N% q: {+ x
1 W) }% c! a; W6 }- \
7 f' E% T0 `+ o6 G+ t0 l* h 【泺 源 堂】 c- g8 n) [9 K R$ |" s
4 Y& J* G& g& _; T) |6 r8 j* ]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英祠。这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 "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_# M- |. z: `# C3 J3 f$ J( A7 c. j 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r
5 Y; K" F1 |/ F, Z! B. z* n( ? 云雾润蒸华不住,
, J$ M4 `# H+ ^4 ] 波涛声震大明湖。
8 q5 M9 h+ G G6 R9 z
; E& c; F2 M4 H0 G1 J; k' t 这当然是从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此联为济南回族书法家金棻近年所写。\r+ ?; \! O, f, R+ @
: i8 z8 o9 b5 }( Q* M0 d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 Z8 F# v) w! m1 K/ @ 【三 圣 殿】 9 J# {& D! m* f) e
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明代建筑。8 R( e, {3 E( s9 c
/ N( K/ ^2 [) y0 j6 Z {, b3 J
【来 鹤 桥】 " G$ x: B; c& O
6 F. A* G& z% c7 B
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蓬山旧迹坊】 5 G- w6 x6 r, n0 P
/ U3 j; ^2 ~$ M/ P& b
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莱旧迹"匾额。 & a5 r8 _7 [$ J9 j
9 Z+ r! L) P9 J; i 【观 澜 桥】 . T, L- d* U N0 o- w
% C# g. ]1 A2 w1 `( L! [ |3 B 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D; W, j8 w8 G
) q4 y/ o# N6 w
【广 会 桥】
/ {( D& A* `* i' f) P0 f5 H
* M- P' w$ Z" |5 h5 S, |; c) Q 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7 e6 M0 R' B) g- Q/ f& _, r0 m$ Y" j
0 A& [# e: s& j l5 K
* p0 z% i. s7 j5 B" V2 l 【胜 概 楼】
O2 E4 n) D, Z9 [. f; t |! A5 D! o9 z/ z4 {( I- @
据元代于欽《齊乘》记载:"概胜楼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楼,亦壮丽。近亦为水所坏。"
* [7 `9 g* r1 p2 P. p5 O7 e& n3 @7 j; ?& T' \/ v% p" D: _/ e# l
胜概搂诗
/ r- |, g, Q( }; T$ d4 M [元]赵夢頫\r
& l& c. X" l; m" L/ H; |2 v- H 楼下寒泉雪浪惊,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 \7 t; S- X2 Y
簷外白云来讬寄,梁间紫燕语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
. K m8 B7 i! H; Z 《松 雪集》
2 Y* ^: g# S$ E1 l7 |" M ]0 P
: q1 g- b8 M9 k: L9 d0 d* U
) s6 w% T' w/ y. o$ g/ i7 `+ A5 t ' Q# K. i7 E6 Y7 y( G; ~2 a
【槛 泉 坊】 1 C& x$ R$ O! S! C6 S8 m
0 p: j( @# H5 j [' j 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官至寺丞)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后 。明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y4 G5 P8 G- t
4 k; s i$ _8 n4 x' u2 B. I5 i+ r
【吕 祖 庙】 0 C. r2 a8 }! i8 S! E: s' }
9 `# R! M$ Q8 h+ X8 a% @2 m- Z
在趵突泉北岸。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为"吕公祠"。清顺治观察何启图改历山堂为阁,上层祀文昌,下层祀钟离,同时将阁后李公祠改祀斗母,称"斗母宫"。后来三殿统称吕祖庙。
9 y. P4 A! n$ T* z
1 x+ x! Y* O/ y" s 吕公祠2 \$ i! d/ e$ q y$ w! b
[明]王象春
' L9 [& ~8 t2 m9 q4 v4 f: f% u 回老犹能恋此乡,远时相约近时忘,* y% q" j8 L/ S, W
黄梁未熟人生醒,可是泉香是米香。: Z2 @ v' C M$ D3 @
6 v. Y9 y( Y& U' ]/ n 金元遗山在太原,有道人尝邀同食。且曰:"吾家在济南趵突泉上,甚可乐也。子能从吾游乎?"元曰:"有待。"数年后,遗山过济,已忘前约矣。游泉上,倦卧泺源堂,忽梦前道 人揖之曰:"久约不相忆耶?何咫尺不相顾?"醒而始悟,因起过北岸入祠中,俨然座上矣。因为重建此祠 。
7 t" R1 k; C6 Y(《齐音》) 1 m$ |" [3 V) f r
; f6 V7 R" I: D9 k f1 Y3 r
【白 雪 楼】
& K0 [& R$ d# \8 W. H* m: [5 W& X0 a- j* s0 @# N* u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 Y. q. a r& a( L" ]3 I0 C% S3 r' x7 G
泺源白雪楼
& ~3 p( w# h) V/ _1 p6 _白雪楼旧有二处,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于第一泉畔另起杰阁。要之,非实。(《齐音》)9 [/ c; Z3 o0 d- J) S) B
! L/ R0 Y0 y2 g8 H 趵突泉白雪楼0 e$ c2 H ~# H* q9 B3 ^
[明]光庐7 [8 C; [3 ?/ G; N( f
人去楼空济水头,栏杆倚遍忆风流。白云黄鹤杳何处,山色溪声共一楼。
( t" k0 B* h0 v( d' n* N 长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岭南大雅关同调,春鸟喂喂自可来。 7 B. V: M( Y- ^3 n5 H) n5 C
: A; }' `' t2 O( t& P4 y4 x[ 本帖最后由 隐形的翅膀 于 2006-10-26 19:48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