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缘果报(3)如何运用因果
t. w# M. [" W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无穷的利益。
) K" X8 w3 x+ L" K( w8 l* H; Y! M1 K: X; u1 o$ C4 T
大家学习佛法,并非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是为了求得无上智慧,或者求得解脱轮回,并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为了现生、甚至来生得到一些现实的福报、利益。仅此而已。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0 t1 D9 `, s- |* l! \. Y3 `
! ~7 j3 J. S% ]- ~9 C4 X对的,严格来说学习佛法本质就是如此,就是为了令自己更幸福、更有福报、更有智慧。虽然有人的目的有些局限,但本质是一样的。+ n, C" K P" a# P& i. z
5 g$ G+ l t3 J0 T* c
《大般涅槃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 ]% ?4 |; B( @& Q* e; [$ k8 n8 r, B6 I: x( g7 d* ]/ z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t! s! m9 u1 l) X7 `4 \
9 C N) c; c$ d. j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 C5 N! X% ]0 ^$ T4 H, \4 b; v5 f' q/ |, C& J) o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这就是目的。
9 M/ R! X; o) H0 k' d$ u5 N8 O4 r! p7 H
所以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现实中能得到什么利益而觉得忐忑不安,相反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原因。当然我们得按照佛法中叙述的来做。不能道听途说,仅靠自己从社会上听闻来的一知半解来指导自己。真正的佛法是在释迦牟尼佛讲述的经典当中。
4 N" T. z8 }$ E' U. V4 h$ s4 @# u! m1 K: p' }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 J7 D& S) ?! J3 f% B5 k d5 V4 l' \6 b
前面我们说了因果的运作就如同种子遇到了适合的土壤、水分、阳光后发芽、成长、结果一样。) Z' m/ I9 E4 P" K C) @7 R5 n
; I# j/ W( I( M) J* t2 {我们从前作的业力、曾经做过的身语意恶业,是无法消除的。已经做了的不可能让它消失。如同种子已经种下,如果不想让它发芽、成长、结果,该怎么办?$ W0 @. K* ]" r3 S0 `5 A$ E
. V+ C, C# z* k2 b, ~5 m很简单,不给它水、阳光、适合的土壤,这种子自然就不会发芽、不会成长。不会结果。
4 {* ~2 I" S& q" s5 N8 Y% R7 ]- y' k! \* l+ q% f
于是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一再宣说,如何灭除恶果:《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_# K" M" m. r+ Q8 u! x
+ ~" v3 [; Q/ ]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一切我们的各种境遇,无不是各种缘的聚合。这些缘、条件相互聚集才会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了适合的缘、条件那么自然就没有了这些果报。7 l3 |4 u1 M: k0 m, R2 V
e! Q8 f. C4 q. c所以想要没有不好的果报、消除各种灾难、贫穷、疾病等等不如意的事情。该怎么做?消除导致这些果报的条件就可以了。没有这些条件,自然就不会再有这些结果了。
4 H0 _- F$ w1 `2 J* _: T7 u r; z8 _2 B7 X" v3 x! n9 C/ A5 ~7 r
比如你现在的财富很少,这是因为你从前造作的业力、各种缘的作用,肯定是贫穷的因、贫穷的缘聚集在一起导致的,而且从前也没有多少富有的因缘。故此有这个果报。现在怎么办?断除各种贫穷的恶业,就是减少贫穷的条件、因缘。造作各种富有的因缘,这样才会改变。
) T! | ^3 G( @$ W& }5 W; U0 f% b& g9 X6 a- O" Q( b! I# u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9 i2 P; C/ l0 J+ T7 ?& |
% {! [; {0 b- w8 q) f! |, l6 U
《大般涅槃经》讲:
1 P3 |5 N! K ~6 L5 V: R2 K0 u2 [( H' k0 h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 v" H7 a" l1 k- @* l1 A5 Q
: }% c1 O9 [6 y. K2 D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 z: a! D2 n' j' n4 c/ q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B0 f I$ D" W
! h7 A: M# r+ E4 Y9 ^! ~! \7 j( X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X( I. ` O# ?+ m5 P, X6 q
( D1 A, C% E( U% a' B2 Y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 _6 R% ^8 Q/ U6 L+ m' r N5 [2 u) ]$ A
又如,一个人强壮有利,身体壮实,那么他要是落到沟壑泥潭当中可能就能生还,而瘦弱多病的人可能就会丧生了。
# V" l6 G8 M* [/ x, z T/ |$ Q7 g ~# G4 \, Z$ o0 k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R' \$ v& b( y6 H
* W8 [, H$ W( G3 q; Y* h4 U
又如,两个人都服了毒药,一个人会各种咒术,有各种药物,一个没有,那么没有的人可能马上就死了。
) X. k* W+ @* H# B0 i
' @+ U) ?/ v* H7 Z6 q1 y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4 F( W8 p) V1 h5 i" L3 ^- Z& ], \$ Z5 B
又如,两个人都饱食,一个因为年轻气盛可能就完全消化了。一个则恐怕年老体衰会因为一顿饱饭而得病。
! Q6 @4 |; @* `: S& J2 Q$ j
, L: P5 ]2 {8 A! K0 N1 L+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5 s( z2 O% U" w! s( a2 {2 x% m. w% r! d! k3 O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0 Z" W% l2 R( c$ k( S X* G
* H/ d8 J+ O& _) f# s: A6 z%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9 k9 A0 i8 G0 n9 K" z8 Z
* d( _; c+ d: J, E6 B# p1 M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C( F7 _$ @% M
% c0 ~5 f7 z0 N3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d* k- U8 O9 d! e; ?+ f
9 ~7 e% A. t, y% L! d2 v' g% r又比如:两个一起饮酒,一个吃了些东西,一个没吃多少食物,前者可能喝酒没事,后者可能胃出血。' @& f7 y. B n q1 e
2 l* x5 p5 N5 G8 {* R4 p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2 r& N. p- W% U9 n5 K+ X
5 J7 X4 I. A7 {- o) W- @又比如:两个人在战场杀敌,一个人有一副结实的铠甲,一个人一身布衣。前者可能战胜对手。后者可能被杀。: p3 u' ^3 n8 [7 I+ @6 h
" E: M4 l+ \6 p5 ^0 d0 O+ N3 o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3 t2 Y: x. T5 ^- w; L/ j
) b' A% E- z9 {- f又比如:两个人被粪便污秽了一副,一个人去清洗,一个人不去清洗,那么不清洗的则污垢会越来越多,而清洗的,衣服会十分干净。哪怕从前曾有污染。3 D. a7 _; N1 W1 H, L" @
$ Y! t1 V- o9 m
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l/ T. Y; z$ u" I9 {/ N
& W% u" q; g2 y/ E0 e
又比如:两个人都乘车,一个人乘的车有轴有轮,自然随意来往。一个则无轴无轮,根本不会移动。3 B! l4 \- X7 W* M4 T
3 N/ w8 B7 R! a0 L" @ Q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6 p o t$ J! }7 Q0 J$ _
s4 O8 r7 W& m* ^) {8 ]) a+ p又比如:两个人都履行,一个带有足够的干粮、一个则空手前往。那么前者可能遇到危险平安度过,后者恐怕无法坚持。
- h# a+ l7 d# _( c Q" M8 W6 G8 z8 J3 V* ~6 U" y) H( z" ~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1 o! n# c/ u9 x# T( p" h6 }& Y9 t7 r) s1 u; q' h7 i% L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 I0 P5 G! V* o. f0 V8 J, c9 [- t" q" C! E) f, [5 V, ]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4 ^; J/ r4 g7 w; t- {* S8 b' U( R$ N9 t! M X2 X) F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1 c: D5 W7 n7 F G2 P) Z1 S8 L
& l+ |. f: u) R/ q0 I
这么多的比喻,其实就讲了一件事,我们现在果报如何,就看我们的各种缘的作用,如果善业多,善果多,则果报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种方面好的境况,如果没有善业,只有恶业、或者恶业多,则现在的果报就有些惨了。8 w% u8 a! v4 X: a1 l! h- N
, f( u5 J* O" E2 P5 p
故此,佛法讲: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0 [! R, A% v/ O4 b
$ s4 D# l/ V# n# P) F# b这是我们改变果报的不二法门。不再造作恶业,减少恶果的缘,造作各种善业,添加善报的缘,那么我们现实生活就会逐步好转,恶果消失、善果日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