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岁的冯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研究生。与大多数二十岁出头的时髦青年一样,冯书包里背着一本城市画报,这本介绍流行文化的杂志封面上登着《有多少性可以乱来》。冯说他喜欢刺激性的图片和文章。除此之外,每期必买的《天涯》杂志显示出冯的文学兴趣。7 T* d2 G/ w/ |
! @, l) n. @ }
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一样,冯的成长不再囿于家长和传统教育僵硬的思维,他们有自己接受新鲜资讯的渠道和能力。' l, z% _, z+ e V# R- ?. V/ Q
, A9 s4 O; X3 Y! G) g5 k& A& B
发现自己$ T; j& A* o& F/ v5 X8 C6 W& {
7 w* Z/ {) ^$ z0 }5 {冯知道自己是同性爱只有两年时间,在此之前的多年里,冯承认只对男孩子有朦胧而模糊的喜爱,没有人告诉这个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有关这种喜欢的对错问题。
" z0 ?; B' c+ J8 o6 r$ s1 ]" @4 ]# E S6 n2 J
在大学里,冯甚至主动给女孩子写过情书。直到大学毕业的2000年夏天,这种情况有了变化。“当时我在考研,没有太多时间上网,我也不知道网络聊天到底是怎样‘有趣’,我们宿舍有人整夜在网吧聊天,我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考试完了,我才有更多时间接触互联网。' o2 X: s6 H- j7 B
3 f: j+ e& R. k' V0 R: { T! l8 h' r0 W
从搜索引擎上我发现了同性爱网站。”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不到十年时间里,已使这个国家数千万人的命运发生变化,他们中包括被传统社会忽视的隐蔽的同性爱者。“就向别人喜欢红色而我喜欢绿色,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我为此感到快乐。”跟其他同性爱者不同的是,冯没有充斥同性爱网站的那种旁徨和不知所措,相反,他为知道真正懂得自己感到高兴,更清楚地选择命运方向。- X' ?) ^3 o3 p9 R# Z, b+ G
; A, G/ ?" {3 \5 I- e6 \4 y8 B
冯将自己的性指向告诉了在郑州读大学时的两个同学。“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应该把我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分享。”在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最后,冯惴惴不安地告诉这两个同性朋友有关自己的最后秘密。“我发现我好像对男孩更感兴趣。如果你不能接受,对不起,我以后不会再提及这个。”冯相信他不会因为告诉外人真相而被这个世界拒绝。很快,两位也正在读研究生的同学分别从兰州和广州回了信。
9 m3 _( I; y) [; ?2 B4 @9 ~: h K* U+ r1 h( t9 |8 P2 l. O
“我很高兴知道你自己有正确的态度。我可以接受你的选择。我有几个朋友也有这样的感觉,甚至面临同样的选择。”在广州读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给冯发来的邮件里暴露了更多的意外。“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我没有选择去做一个同志,我天生如此。”冯对采访他的记者解释说。0 Q' U: v0 q; q
7 j+ R, z9 m; p2 j“我不刻意隐瞒和欺骗自己,我想我首先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我不害怕更多人知道我是同性爱,因为我是一个优秀的男人。”这个来自豫南小城的年青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