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2288|回复: 18

什麼是“一心不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18: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K' `* J' v% _( N# H2 y
2 B0 x/ {1 y+ N* M) t# W  $ d! P# O* G7 D; J8 y
  【第二关:什麼是“一心不乱”?】
( P# z1 b. V4 y' c# @——《阿弥陀经大意》之三 
! a, u8 t3 Z' j+ ~5 F* ]- k, Z1 C3 X8 \9 o/ k
  《阿弥陀经》经文接下来是这样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前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麼到底怎样能够往生呢?接下来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执持名号为多善根、多福德,可是,下面还有经文,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 A. R1 v$ O: U: x1 Z; i! w( \
9 t2 {' B3 Q. j' K+ b& e4 ~$ |  那麼,关於“一心不乱”四个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一心不乱”,往往让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净土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啊!一心不乱做不到啊!”最终可能会放弃净土法门。
7 U+ C6 M% b* L! Z1 ]2 b) J' K! B1 G3 L
  虽然说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必须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话,那麼,这样的多善根多福德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困难的;如果专修念佛就是多善根,同时也能容易地达到一心不乱,那我们才没有障碍。所以,对“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要做详细的分析。 ( }& U- R+ `. N9 S7 k
$ g1 |6 i/ T& [
  一般来讲,对“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从自力修行的角度,以戒定慧三学作为六度万行的总纲,将“一心不乱”解释为——像天台宗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个是很难行的,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也可以讲,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难到不可行的地步,难行到我们不能够修行,因为这个太困难了!
* J+ n( C) F( r! _& J& J8 I2 Q: b+ a. l7 S7 Q: X
  大家都念过佛,昨天说到,有一位老菩萨修行,跑遍了全国的佛七道场,问遍了很多同修,都没有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我也遇到一个人,他说:“一心不乱有什麼不容易啊?我现在没有准备修行,等到哪一天我要修行的时候,往炕上一坐,七天就一心不乱了……”这是没有修行过的人,他就会这样讲,真到他用功来修持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很不听话,要进入凝定一心的境界(这个还不是所谓“事一心、理一心”,只是一个禅定的状况)都很不容易。   Z( r& Y, s- u. P/ F, d5 R
- P$ e% o" P6 J5 v! w
  那麼,我们净土宗怎麼解释呢?净土宗的解释就是“安心念佛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安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我们也能够做得来。
8 e5 {2 C" e4 d6 Z" b/ e. }6 T. u: B% Q" Y: n3 E
【不要用通途的教理衡量净土法门】
) w, Z5 o8 o4 c
7 a5 o1 C  g& P* K( z, O: Q0 {  为什麼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大家的观念不一样。 0 O% o+ v8 S/ N3 d

' F$ s" N: j5 [, C$ d+ q1 B% Y8 m  按圣道门的观念来说,“你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惑,你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净土宗的时候,他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倾向于原来固有的观念,说“一心不乱就是降伏烦恼,最好能够断除烦恼,这样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所以,印光大师就说:这个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这样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己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 \4 ?/ w: l5 |  x  }- T% f
' ?+ t6 f/ D9 L+ P5 `# e% R  i- f
  那麼,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 z5 \3 h1 H% Z& b, s
1 y) @' ]+ @# @# n. O# {
【净土法门的特色:易行安乐】
7 C' b3 {; R' K  l8 C$ y3 \# A$ B0 Y5 L( T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讲的易行安乐之法。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裏边就说: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是乐行,不是苦行——安乐的法门。 1 S% b0 Z$ \0 V
  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那这个就不是净土法门的特色。
7 T) o2 }  j4 P- ]4 z% Z; m2 i2 q5 L6 |& x  G0 g7 f2 |! s
  从道理来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众生讲这样的法门,不可能要求我们达到我们做不到的那个程度,如果“一心不乱”理解为禅定的功夫境界,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以,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雲化雨 于 2009-3-31 19:06 编辑
; n( N0 |6 M0 S$ z( k5 s, `8 ?6 X- `" l& H3 i# z0 s2 V, o

6 C- \" |) w6 T7 `( O% a【“一心不乱”即:一心执持名号,不动乱,不杂乱】
" L0 i/ q7 x  h# @% K& o
5 A6 \2 B. B  t9 H' r4 F. u  好,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8 L2 f# E* J9 q# l* k: a: z, z
( `6 i& S1 S1 j6 M- B  如果就《阿弥陀经》本身的经文来讲,前文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然後说“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四个字是在说明前面的“执持名号”。我在这裏用白话文来说明,就是第四页的第二大项“怎样才是‘一心不乱’?”第四、“经证”当中的第一条“闻说阿弥陀佛”之後,前面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佛的种种神通、功德、智慧、慈悲,那麼听过之後,就一心信顺不怀疑,一心执持名号,“哎呀!只有念佛法门是我的得救之道,这样就可以往生”,所以就一心一意地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什麼含义呢?“执持”就是牢牢抓住不放松。从心来讲,就是用我们的心来信顺、领受名号的功德(名号的功德是无形的,我们的心信顺它、领受它);从外表的行持来看,就是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不放弃,这叫做“执持名号”。
* [4 j( h8 b" W6 ?% |7 H# V
9 s" F0 s4 J/ X+ l8 o) g  “一心执持名号,不动乱,不杂乱。”什麼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麼能往生呢?”我们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就好像台风来了一样,动乱了。但是,我们如果真正了解净土门的真意,我们的心就不动乱了,因为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功德,有如是的弘誓愿力;什麼叫“不杂乱”呢?内心不动乱,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麼办?” * f: i. N  N! }# f* K
& Z8 I( d5 q* q# i3 c
  “怎麼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
, {$ z. i2 E; a" M3 x5 ~* x8 v; {! M0 X/ p0 ~( h
  “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诵《地藏经》。
6 t' ^5 W( G5 y" B/ e2 g' z* q7 u& Y% W% }% q, t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後诵《金刚经》,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後往生怎麼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 T  {6 _7 X3 ~: `" D) A7 W( v' R7 V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没有第三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 A9 f" ~0 N$ x+ I* U3 q) R2 i: {5 m
$ Z7 v7 ^& R7 _& \' J
  在《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的翻译本当中,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翻译为“系念不乱”,就是我们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容易。
* C7 E: i0 w; `( m
& P% z/ S: z  }. \- W+ t【诸佛菩萨所宣说的往生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
  \% I% a/ S% d" `$ p/ H' g& K1 s2 I5 R3 ~
  同时,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当中——这个有必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 t. s3 P/ j8 O4 I8 y$ L' w/ H% q  x. b
  (释迦牟尼佛。) * A' O4 c3 a: |

: d! H! G  p! F) j) [& I  哎,讲对了!你说:“是师父告诉我们的。”师父告诉你的,也对!但是从本质来讲,在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告诉我们的。 8 ~. a  Z. L$ n) a- v2 m

% u2 u; G; g+ J) t5 L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方法,会不会不一样?
% I- b: S6 @. L8 I( @# y& v+ y
6 i- L1 P  {3 j) S, @3 ?& S# z  (不会!) 3 g5 p4 N2 u& A* F- [1 f9 }9 v. M

$ q9 o3 ?: Z6 L3 I# _& h, y0 R" K  不会不一样对不对?阿弥陀佛说“你这样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那样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往生方法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往生方法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3 S. \) \" O1 k) O/ ~/ _
& P6 @4 {2 @' l$ f
  那麼,我们就以阿弥陀佛的誓愿所选定的方法做为标准。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有没有我们往生的方法呢?有,最重要的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这一条愿叫做“念佛往生愿”,不管是释迦牟尼佛也好,弥勒菩萨也好,文殊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雲化雨 于 2009-3-31 19:07 编辑 ) y; d& i: V. c- i  |8 U
9 C% R: V" n/ Z5 r7 }( b7 l, h
! k) V! O% t! E
【往生的方法:乃至十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念】
2 Z* f/ O4 K5 R7 V. W0 d" g8 ~6 {: O! f$ w; p2 w, w; s. Y
  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怎麼规定的呢?第十八愿的愿文有三十六个字,其中说到往生的方法只有四个字,就是“乃至十念”,所以,也有人把这条愿叫做“十念必生愿”,那是反映它必生:即使这麼少的修行,这麼少的念佛也必然往生。经文说: 4 F  n7 L+ ^5 [* b. f7 v% v8 q+ w. h

# V* b: y5 A, Q1 t( e: y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 s2 |% Z( E, J9 p/ p0 c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 j% G; H  g) X! t4 a  }8 c2 e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 q! r7 a& X; P1 l0 Q  l& S! r/ T# Y6 C
  这个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0 K* {( Y( ^; M3 y. g, |! C$ e, }/ v& x% O, M
  “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说:“如果我要成佛的话……”;第二句就是“十方众生”,“我要救度十方的众生”,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无论出家、在家,无论你是有皈依三宝、没有皈依三宝,这个,阿弥陀佛都不论,十方众生通通包括,甚至不管你是佛教徒还是外教徒,通通不论;但是後面有三句,“至心信乐”,“至心”是真实心,真心信受弥陀的救度;“信乐”信而有乐,你如果怀疑,就苦恼了,“哎啊!佛果然能救我吗?”而信顺阿弥陀佛,心中就有欢喜,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你要来生我的净土”,那麼,“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定的目标,释迦牟尼佛的话语就是“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转过来讲,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叫我们“愿生彼国”,是因为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欲生”,“你要来往生”,释迦牟尼佛就说:“哎!你要去往生。”那麼目标有了,“欲生我国”的目标,阿弥陀佛为我们确定的;那方法呢?(“阿弥陀佛,你叫我往生你的国土,我愿意去啊,怎麼去?”)底下四个字:“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是非常容易、非常简单的,哪怕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句佛——“乃至”是一种包含、包容的意谓,乃至你是出家人念佛,乃至在家人念佛,乃至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长久,念十年,乃至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很短,临终在医院急救病房才闻到,就像《观经》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这个法门之後,很快就断气了,他只念了十句佛,这个叫做“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是“下至十声”,念十声;那麼,只是这麼少的修行,阿弥陀佛保证说:“你如果这样信顺我,愿生我的净土,而乃至十念地念佛,如果不能往生的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阿弥陀佛是用他成佛的果报来赌誓我们的往生,来给我们的往生做保证。所以,这个“乃至十念”是很简单的。
0 u  [1 }' A- [2 D
$ Q' z' a6 g. l% J, [1 R' j% O  释迦牟尼佛对“乃至十念”的解释,就是“一向专念”。在《无量寿经》的下卷〈三辈往生文〉当中就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乃至十念”就解释为“一向专念”。 0 `; a) p9 \2 [( \8 x
5 D2 L. i8 `/ Q" S* o- T! K9 R/ ]1 v7 O
  善导大师对“乃至十念”的解释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把“乃至”解释成“下至”。“下”是与“上”相比较的,也就是说:你没有时间——没有更多的生命,只能念十句佛,那就念十句佛;或者念不到十句佛,只能三句,只能一句,那就念一句佛,下至十声,下至五声,下至一声,决定往生;那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比如说我们在座各位听到这个法门,我们不是只念十句佛这样子,我们还能活一天、活七天、活一年、活十年,这样,自然就尽形寿,一辈子地念佛不改变,这就是专修念佛。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句佛、三句佛、一句佛,这些通通是“乃至十念”。那麼,这样的众生,决定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雲化雨 于 2009-3-31 19:04 编辑
: ?' U' C* X4 W+ U2 \4 u; J# Z# F( D. J( `

) F& a% I3 }: M5 M) C. b2 P* S+ f【搭桥喻: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 3 |/ K# n8 p4 z. ^6 f

, u$ L  t2 b, z' X6 ]  h  我们净土宗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印光大师说得很清楚: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那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阿弥陀佛所规定我们往生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很简单,不复杂。
3 L6 T& v1 ^$ [0 L  T
; e) [2 I9 M$ I2 |7 y/ _  各位老菩萨,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往生的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5 j" d. x, v' [

# y# J9 p# K7 h3 a0 V+ U$ Y7 f3 Z  (容易的好!) ( u; g/ F1 a5 o$ Z4 o+ w! s

2 @2 [' G7 f" d" p" G& K) |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有的人嫌它太容易了,“哎啊!这麼容易就能往生啊?哪有这麼回事情,太简单了”)!那一定会选简单的方法,不会选复杂的。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他的智慧、慈悲是要为我们选择最容易的方法,才叫“安乐道”。 ; V- S% ~! f3 [* [2 c

9 a; @0 Y* _- d7 t5 B! m6 x  比如说,我们这裏有一条河,这条河很宽,两岸的人互相之间交往都非常不容易。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要让两岸的人来往方便。既然发了这个慈悲心,他会故意弄一个很难的方法吗?他一定是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搭一座桥,哎,所有的人就可以在桥上来来往往。 2 H8 ]' Q, J: c9 n& X( n# f; M

. t) n: |( _" c" g, z  现在假设:他虽然想让对岸的人过来,搭了一座桥,但是弄了一个很高的门槛,要登这座桥很不容易,爬几层楼才能上这座桥,很麻烦还不能过去,这个就有问题了!你的车开过来,开不上去,必须用起重机吊上去再过桥——天底下找不到这样的桥。那一定是你的车开到桥头,很自然就上得去;上去了,自然就能通过。 & D! i! }: R* ~' q8 w

5 t6 U  v3 i9 w' F% j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这麼一座桥梁。我们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所以,我们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5 y/ R& m, ~3 S9 u% g. q0 l2 j# C5 t* l# ]$ Y2 K
  往生西方的道路和方法,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有了明确的规定,那麼,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裏告诉我们的往生方法,即专念弥陀名号这个法门,不可能违背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的本愿。是不是? 4 V  n! o! l' h" a+ I* S" C8 ^
4 l  t& T( @7 l% H
  (是。)
" E1 V( O, l; q' ^& B   " D; C( g. ]; f3 O: r
  我们想一想,如果在座各位已经成佛了,现在要去度众生,你会不会说:“哎啊!众生很懒,很懈怠,我非要搞一个很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苦得要死,不然的话,我就不度他”?会不会这样?
+ B1 V4 l% g3 x9 w3 x, _: p
6 M7 f2 e& _+ R) Z% V' t$ s  (不会。)
0 g; y$ g9 p" |+ ?% d
' o% ^, W2 d' @0 P3 ^  你会说:“哎啊!众生很懒,很懈怠,罪恶很重,很愚痴无明,我要想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能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 Z1 x& c# q* r# n$ g/ E
' f5 G( [1 i5 f
  那麼,天底下,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 x7 ]2 V/ H0 g7 y6 h1 J, d
% D' ^1 Q* b) T/ y3 k( d0 e
  所以,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誓愿,这个“一心不乱”也一定不是很难的,也就是“一心专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8 s" R* b% c: W! ~【《观经》下下品众生五逆重罪,临终慌乱念佛,庄严往生】 ' u+ G; I, x2 ]

7 f' q$ Z4 f/ f4 j" p$ t9 M9 a  何况,在《观经》当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是净土的三部正依经典),《观经》的下辈三品,都是造罪的人,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就很庄严地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都是经上明文所记载的。若论罪过,《观经》下辈三品的人是十恶罪人,造作十恶不赦的罪人;还有破戒罪人,一切戒律都破坏了;还有五逆罪人,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这样的众生,他一生没有行过一件善事,没有进过一次寺院,没有拜过一次佛,没有点过一炷香,他直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念佛法门,念了一声佛,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他有什麼清净心呢?他有什麼一心不乱的功夫呢?他有什麼“事一心”、“理一心”呢?如果我们跟他讲:“哎,某某人哪!你一辈子造罪,现在快要死了,地狱的景象都现前了,你现在要好好念佛啊,要达到一心不乱哪,不然的话,你这麼重的罪,怎麼能往生西方啊?”那他可能吓都被你吓死了!“我怎麼能做得到?”尤其是《观经》下下品这种众生。 $ \* A& Y# ?3 `) }# d

' m# Q9 r8 T8 I0 e5 b9 E4 S7 F  那我们看这段经文(我们看第四页讲义中间的黑体字),《观经》下下品众生这一段: . n0 i; L2 R/ q* y7 _$ K
2 E- u$ R9 r% \0 ~/ c* ~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 t; a$ [/ W  @4 ?) t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 Z! J! a( z" J$ S( f. k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 k3 y" Z  Y, l0 C( j8 @( N- F& d; p
  下面就说他往生了——念了十句。 ) J3 R. j  s; |$ U

4 T0 x" x+ Y0 E* g8 ^  《观经》下下品是怎麼样的状况呢?这个人,他造作十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五逆重罪,他现在快死了,恶报现前,地狱的火都熊熊燃烧起来。这个时候四大分离,慌乱、恐怖,惊吓得不得了,所以叫“彼人苦逼”,很苦恼,被种种的苦恼所逼迫。遇到善知识跟他说:“某某人哪!你念佛吧!”那麼他怎麼样呢?“不遑念佛”,他心中一片混乱,要他心中忆念佛,一句一句清清爽爽地念佛,他做不到!就是“不遑”,来不及了,做不到了,没有能力做到,“不遑念佛”。这麼一个人,你说他这个时候的心,有清净心吗?有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A: q& t- A. B7 ^, C  x2 T
9 y7 E8 ~1 S: q- k3 m" r【《观经》下下品众生五逆重罪,临终慌乱念佛,庄严往生】 * V# M# F0 P8 i0 Y/ ^8 b
+ Q4 E. d4 P5 a- i
  何况,在《观经》当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是净土的三部正依经典),《观经》的下辈三品,都是造罪的人,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就很庄严地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都是经上明文所记载的。若论罪过,《观经》下辈三品的人是十恶罪人,造作十恶不赦的罪人;还有破戒罪人,一切戒律都破坏了;还有五逆罪人,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这样的众生,他一生没有行过一件善事,没有进过一次寺院,没有拜过一次佛,没有点过一炷香,他直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念佛法门,念了一声佛,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他有什麼清净心呢?他有什麼一心不乱的功夫呢?他有什麼“事一心”、“理一心”呢?如果我们跟他讲:“哎,某某人哪!你一辈子造罪,现在快要死了,地狱的景象都现前了,你现在要好好念佛啊,要达到一心不乱哪,不然的话,你这麼重的罪,怎麼能往生西方啊?”那他可能吓都被你吓死了!“我怎麼能做得到?”尤其是《观经》下下品这种众生。
- U' u# v) e, m5 w/ U' W" Y; N' I# _& i
  那我们看这段经文(我们看第四页讲义中间的黑体字),《观经》下下品众生这一段:
& O; P! m& I. F3 p% O# I; K7 M
# @# ~: ~: L3 e* c$ n9 U( Q: l7 D3 K" _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4 o, m9 G: X+ N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 o3 o; K" ]2 a/ S& g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 l) ^6 D$ H5 J* E; Y3 a  X) I5 v  A" w+ [
  下面就说他往生了——念了十句。 6 D$ p. Z7 b/ r" H+ T
% k( R  g0 W5 S0 Q" Q/ A" R' }
  《观经》下下品是怎麼样的状况呢?这个人,他造作十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五逆重罪,他现在快死了,恶报现前,地狱的火都熊熊燃烧起来。这个时候四大分离,慌乱、恐怖,惊吓得不得了,所以叫“彼人苦逼”,很苦恼,被种种的苦恼所逼迫。遇到善知识跟他说:“某某人哪!你念佛吧!”那麼他怎麼样呢?“不遑念佛”,他心中一片混乱,要他心中忆念佛,一句一句清清爽爽地念佛,他做不到!就是“不遑”,来不及了,做不到了,没有能力做到,“不遑念佛”。这麼一个人,你说他这个时候的心,有清净心吗?有没有?
3 r1 S8 ]5 `& Z  (没有。)
& j7 [% ?% E( c# t1 _" z& ]8 S% c6 G/ K2 C: G$ H0 Z; ?. A: \
  没有啊!我们各位如果发一个高烧,四十度,你马上就觉得没有劲了;他都快死了,地狱的火都现前了,哪里有清净心呢?恐怖心!
' R0 D. ]6 h! Y& S+ z6 x& |) \
" D  f  U9 b9 n. x  i. @  所以,善知识一看,“唉?他心中不能明明朗朗地念佛”,就跟他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你如果心中不能清清爽爽一句佛号、一句佛号这样地念,那你就怎麼样?”“应称无量寿佛”,“称”就是用嘴巴口称,“你就张嘴来喊,你张口喊出来!心中怎麼乱都不用管,只要你张口念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够往生!” / i; \- c% R9 i/ \: W! o
* B" ~* `3 I7 s  m1 I# W9 g2 ?
  这个要死的人,地狱的火都烧来了,一听,“啊!这样就好啊!”他当下心裏面安稳了,所以叫“如是至心”,这个心当下就落实了,就一心归投、求救,“哎呀!这样就能得救!”他就“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虽然心中慌乱无比,但是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K. q+ P' b# L; E+ x4 \8 Q! Y! m
3 ^1 J# h2 J5 e% l3 q7 ^# V0 x
  比如说我们在大海裏游泳的时候,风浪来了,呛了水,我们马上就要淹死了,那个时候我们念佛,一定是心裏乱得不得了,但嘴上在念:“阿弥陀佛救命啊!阿弥陀佛!”就是那个心情,心裏没有什麼一心不乱——哪有那个功夫啊!到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有那个功夫。
, o0 p6 |* v% x' o
8 V3 V7 O0 C1 F5 j1 I5 w: B3 F  唉!这样的众生,“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每一念,每一念,每一声,每一声,除灭八十亿劫!一声佛号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生死轮回的罪业通通扫除乾净,非常庄严地看到了像一轮太阳一样光明灿烂的一大朵金色的莲花,“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你们想不想见?
5 p' t6 m6 P  k
! |' T+ i  m- z  G  (想。)
# i/ y5 t; [1 _/ i) W6 h$ C. W9 e& K, X$ p  ^& R7 _5 H' ~
  想见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啊!见金色的莲花,像一轮光明灿烂的太阳一样,“迎现其前”,来到面前迎接他,“於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1 q: i; Q& i  d5 m
# x- ]" u" l% n* ^  《观经》的下辈三品其实很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和回味。《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可以讲是必堕地狱的人——十恶不赦的罪业、破戒的罪业、五逆的重罪,必然堕入地狱。这样的人,诸佛净土不可能往生。但是,让不能往生的人往生,让必堕地狱的人必生极乐,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誓愿。 & r2 R% A1 O: @+ C

3 @* m& k( j- g- N, b  何况我们各位,那跟他比强多啦!如果说我们念佛的功夫浅,他只念十句佛,在座各位念的总不止十句佛吧?不止吧!请大家合掌跟我一道念:
+ I4 L; ^( p0 c* s+ V# w! G4 v: f6 g-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H1 s. K2 T, t+ U+ p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p+ ]1 d2 G* [* Y& V9 {. M; f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5 z% P' U+ O8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7 C+ E: I6 x, x9 ^: F9 t# K; X0 E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9 u$ \' ^6 ~8 r8 {+ E4 O
   南无阿弥陀佛。
8 _. M+ P( a5 y8 ?: @
) j6 s9 `0 C6 G4 w' m9 R  E% {# G  Q' C  看到金莲花没有(我们念了十一句)?如果说我们念佛修行功夫浅,他念十句,我们天天念佛,早就超过他了;如果说我们罪业重、善根少,他这个人是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我们虽然罪过重,还不至於五逆重罪,还不至於十恶不赦;虽然我们善根浅,多少到寺院来拜过佛、来供过佛,多少行善积德,这一切他通通都没有;如果说我们的心不清净,他比我们更不清净,是不是;如果说我们的心慌乱,他比我们更慌乱!他都能往生,他都能被佛救,我们难道不能被佛救吗?
' R( |$ C8 ]- I- t
1 B7 A& @8 j+ |: S4 s; b+ f  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关键在他这个人没有退路,他知道:“我一定要下地狱了,除了名号,没有人救我,所以就‘南无阿弥陀佛’喊出来。” : Z, ~! Y5 g3 J1 P& e# P
' ?# y0 g0 r& I! }% ?; d7 v
  我们可能觉得:“哎!我可以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修来修去,在那裏东晃西晃,好像自己有退路一样,这样就反而不如他了。
4 a/ m! ~* ~: t+ {9 t9 ~  R2 t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也没有退路,我们也是造罪的凡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Y$ ]3 ^5 \% N$ B1 [5 I, E1 U, ]/ p1 C8 j+ c, q
【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突出一个字:“专”】 . k  }) G* L9 j- x8 q/ g, M0 k+ e
. q7 s  z4 w2 t/ H
  对於“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当中,有九个地方解释《阿弥陀经》的这段经文。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他的解释都很简短,但是很明了,不含糊。那我们来看讲义的第五点:“祖证”。
3 ]" @0 d* e/ \4 u$ L
: W! @2 E) N8 G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法事赞》是一部著作,我们昨天学过了)裏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
7 O) y& z9 @- V( O  _# k   教念弥陀专复专。 7 {7 {, F, b( M$ [/ h
4 T6 l; H# R& Z* V- Q& U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在《阿弥陀经》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你要专念,你要执持名号”,怎麼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麼“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第一个“专”是专心,第二个“专”,是专行——心要专,行要专。心专了,行自然专。总之,“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专修念佛,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就是一个“专”字。
8 G* j! Y" J5 w$ ~& S
4 j  I$ m& n7 m4 o5 J" u1 c3 N& ~2 C  i  在《玄义分》(《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叫玄义分,在《善导大师全集》的48页)裏,善导大师以四个字来说明“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 f4 M- O7 n2 J+ f) C
: \% `( ]  G, y1 \9 h
  在《散善义》,就是在《善导大师全集》的250页,用四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叫“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1 y- {- S% l. u- x, T: ?# s5 X; W% U& y. D; s0 u
  (不难。) 4 m8 k7 k3 b$ Z/ A# Z7 \0 ?
7 f0 C% @2 T4 `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7 S! [: a& k% U4 i
3 c8 |3 ^( ^% @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我就发现很多人,他就是不喜欢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你说专念一句名号有什麼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麼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 H7 R8 {: I: s8 `$ G9 d
: `& E. Q0 p( R# u
  在《观念法门》当中,善导大师同样用四个字来解释它,“一心专念”,也是一个“专”。
, s. N' ?$ a2 n- \" A+ R. d( r9 N3 ~7 {! L* X4 c
  在《往生礼赞》当中,善导大师用六个字来说明,“一心称佛不乱”,就是你一心来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不动乱。 / I# ?, j* m& r4 I$ Z3 H
7 e. ?# r, }. ~* f) G3 K# u+ l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裏所说的“一向专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4 y! j6 Z( m( u2 ?; \/ p& N
2 }: ]; R8 l5 h5 `
【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 " e; s& t9 X3 P# t8 ~2 ]
6 t) ^& g2 }/ H/ c$ O
  这样,我们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就贯穿一体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完全一致: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做为核心贯串起来。
' D2 S5 v! _7 T8 U5 p+ j5 p; ?0 k# J
7 R6 W4 w. O+ ]8 g) B6 Z# L" r8 W/ O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裏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裏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这样,就不一致了。 ( B+ U' o: P3 v& S1 O
; P, L1 b" q' f4 e' k/ U1 |. W* X- a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裏边所说的“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的念佛。 7 P+ G1 w8 W9 k6 g4 Z& U

. [3 y/ H( q) @! G" ^. j- B【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言: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 L+ Q9 O- T. F7 o$ D& X; y$ }! A$ ]- y8 S9 e" S) B4 y
  蕅益大师有一部《弥陀要解》,是很著名的,蕅益大师在著述《弥陀要解》的时候,多数是引用天台宗的教理架构,所以,他也顾及到天台宗的解释方法。对“一心不乱”,蕅益大师有两种解释方法,他有最著名的两句话: 5 B  i* ~1 b1 S* P% O0 m& u
+ S6 o9 _* l+ L! ]
   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 `( i. r, Y% c$ Q1 U+ }+ J; B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M" U7 W* f3 `% |3 w, F( G8 }

8 ^# y. a- m. B5 j/ z/ ]8 n5 R  这两句话要解释一下。“往生与否”,“你能不能往生,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我们一般的人就以为说“你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达不到不能往生”(这裏是指禅定的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否定了,他说:你能往生不能往生,跟你有没有一心不乱没有关系,就看你是不是有信愿。“全由信愿之有无”,“信”是信顺,“愿”是愿意,相信念佛能往生,愿意念佛去往生,这叫“信愿”(“我相信念佛一定可以到净土,弥陀一定救我”,这叫信;虽然信了,你不愿意念佛,不愿意去,也没用啊!愿意往生,愿意让弥陀救,愿意念佛,这个叫“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那怕临死念一句,都决定往生;你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
6 z8 r8 y" G* I/ s/ r8 K- U8 a/ R( r) Q% P, q# |0 @
  接下来讲功夫,念佛的功夫深浅,蕅益大师说:这个决定你往生之後的品位。当然,这是蕅益大师的解释。 ! ?: Y& x3 q5 `0 }3 o1 V

$ m, C& Q1 Q$ W$ d6 q  依善导大师,他不做这样的解释。善导大师也讲到往生的品位,但他不从功夫深浅来讲,他从念佛多少来讲。在《观念法门》裏边,善导大师说:你念佛每天三万遍,上品上生。他不讲功夫,只要念三万遍就好!
( n4 R) {  x, J. n% u& _  这个是善导大师的一种解释方法。同时,在《观经疏》裏边,善导大师说:“五乘齐入报土。”在《法事赞》裏边说:“善恶齐登不退。”所以,往生之後平等证入不退的地位。
0 L1 w! Z% s$ ?  o( {) s$ l
% t! M  }, J7 C& Z, Q  这些都是教理上比较陌生的名词,我们未必要搞那麼清楚。我想,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只要能往生就好,对不对? 1 C& h: K1 s% |! A, ?
* C% K, \  @& N
  (对。) + U5 Y8 Y2 U: z7 l) c% m  j# B

1 K+ P7 W& x" }# g, k  品位的问题,到那裏再说,到极乐世界,干个九品芝麻官也不错!能往生极乐,第九品也很好啊!印光大师就这样讲:“只要能够往生西方,那怕是下品下生,我也就千足万足了。”我们也一样,所以,暂时撇开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
- o# m* g; c4 _8 C% v' X% D! d/ }9 p5 o: Y$ w" G& l
  还有一个办法,既然搞不清楚,你就赶紧念佛,多念佛,到极乐世界仔细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品位问题——在这个世界搞不清楚。
) n' B0 S5 o! g- O0 L
4 t, |0 K7 q/ `# ?6 i9 N+ o* m/ H7 I  所以,蕅益大师对於“一心”的解释,可以说有两种解释方法,一个就是“信愿一心”,一心相信,一心愿生,那麼,这样的解释就和善导大师的解释是一模一样的,“一心愿生”、“一心信顺”,这叫“信愿一心”;第二个解释就是“事一心、理一心”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顺遂天台宗的解释方法。那麼,第一种解释是按照蕅益大师本心的净土宗的解释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O7 e" w( R& L' M4 ]! I; y0 V

. b4 n; J  P' s【施面包给饿人喻:如何安心?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 - f) ^; e# }0 N
0 t( o5 y. Y1 P) \. F. f, i' ]3 D0 ?
  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就是“安心”,安心念佛——你心能安。 1 t, n: J; x; ^; M3 n0 o9 l, x

' N  l1 T9 ?) O- d! d( j# `: ]/ K# R  各位,大家念佛安心不安心? 5 ~" K* v% W1 c
9 d: k* b2 R# F- a3 _) A
  (安心。) / m0 H$ ^' Y' \9 c5 W6 P

% }) s; [2 T. M! z/ d6 D/ ^6 N  太好啦!念佛安心就对了。那麼,还有很多人不安心是不是?你们遇到的人,念佛都安心吗?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哎呀!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麼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6 k9 ?# e& Q" j( h7 ~$ G

# @" U) O& v. f. ^  能安心,不容易。
" ^' @+ l# Z. S- D8 Q; y" z3 s
' Q+ ?, Z  K5 w# N. ]  请问各位,我们是靠什麼安心呢? ! T$ ?" Y( W9 V2 I

: \; R) Q1 o& ]  T# @/ z% {" W  (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 5 u* f+ i' t- K. p

' `) |, p4 r! g  j% k& K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9 X: J. x  p, Q& o  ^
1 P& i( S. g) F, S$ Z& D8 R' S3 O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只苹果,不给他一个面包,他能安心吗?你说:“哎,某某人你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对不对? ( I& n6 P6 ?- `, A2 q" ]  g6 u  M6 L
+ d/ F% v: C' _
  那我们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方法,或者说是两种观念:
: x& X  X# x6 t9 E0 g2 F; v* w( K6 z( ?/ `" W. F
  有的人说:“哎呀!你看我念佛还没达到什麼功夫,等我到了这个功夫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原来以为差不多,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後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後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成了害怕的心。 ) A+ ~! [& r9 `6 _
, h1 G2 o8 `7 C
  那麼,怎麼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 y6 G& x" Z3 d: x! J- U2 \
8 F& I1 J, p" ~
  那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 U4 ^! q; m* o. j% W; H7 P- ?) t
  “万一不能往生,我负责!” + v* Q6 s4 Y' Z# C% e
. ]: s8 A1 a9 o% Y
  “你怎麼负责?” 7 [2 K# Q9 e5 j0 v' M
$ m. K; s5 q. _  X* W, q- ^
  “我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 R8 Y; U8 @6 C/ i7 p" }) A4 y& W( c2 g0 g# ~; j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往生,他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0 T$ P$ D9 B+ c+ C5 ?/ c) I
; ^- V$ u4 f& [% m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 _* |2 e8 T" C" d4 C

8 o  Y4 |' k7 @1 [7 X【印光大师呵斥:念佛,什麼叫念好?】
# q. e% Z3 h2 v# i, x# ?& L$ ^- Y- s2 v/ D- R) s2 G, a, s4 N  |
  历代的祖师对於念佛,都不是说得那麼难才能往生,都说很简单。印光大师也有一段公案(印光大师大家知道吗?听说过没有?听说过!印光大师是近代的净土宗的一位祖师,他的道场在苏州的灵岩山,印光大师是民国时代的人,当然现在已经圆寂了)。 . m/ q: o* u% c! D+ r
; U, Y, Q9 Z3 X4 m  _" C- b( s+ m
  有这麼一则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麼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因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他来跟印光大师讲。$ z3 l% R2 t2 C" l7 D* h
4 G  P* c% V/ B1 `" [. n* f
  印光大师听他讲到这裏,当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如做此念,西方去不得也。”当下就批评他、呵斥他说:“念佛,什麼叫念好?什麼叫没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
& o: b1 c4 C5 [  {6 V6 O6 X3 E- J4 W8 [; L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麼叫念好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裏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什麼叫念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9 M( T2 F9 [! ^# p- Z
8 {' ?* `# g" F. W& H. Y3 o$ j
【使劲坐板凳喻:念佛要自然】
  V5 C* |" v) O8 _9 Z0 s
7 B" ^+ t! r  \( j4 b/ {  比如说我们要到鼓浪屿去,坐在船上,什麼叫坐好了?你坐在船上老老实实不要动,这个就是坐好了;你坐在船上,放心这条船,这个就是坐好了。不是说你坐在凳子上,另外加功运道使力气。 7 P$ A4 [& f: E$ ?1 ]- Y1 c: H! c5 v
" k& o3 t6 z" x8 ~1 N* i  N7 }
  我们很多人做了无用功。我们大家现在坐著凳子——各位老菩萨,你们是不是很自然地坐在那裏?
2 @" }3 J! k! s: z5 A" e$ N4 ]. e+ _9 U$ X. L6 a
  (是!)
8 l7 X' e. Q( @8 z% m( ^! z% e9 O* g+ z2 I
  会不会使劲地向凳子上施加力气?会不会? 2 _8 `( U# Z8 k  A4 ]' k6 ]
$ s% p: I+ j) Y' k/ u& Q- x
  (不会!)
5 V' y8 u1 U& [9 g/ ^  C
- ]( z8 K' t! f$ R# O" A3 I  不会。那我们乘坐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像我们坐凳子一样,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我们坐上去就自然地坐在那裏,我们就很自然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如果我们一定有个概念说要达到什麼程度才叫念好了,就好像我们坐在板凳上,自然地坐在那裏我们不满意,我们认为说“要使劲地坐,这叫坐好了”——这个是不自然的。
: p, b" j3 _: t% W& A. U5 o9 w% o! I9 d% ^1 d7 Z* Y6 m
【念佛很简单,“一心不乱”很容易做到,就是专修念佛】 7 c4 P1 B( Z' ^) G- @7 j
1 l5 F% U  t7 ^4 ^. j2 b0 |# G2 [
  念佛很简单,随著我们的根性,随著我们每个人做得来的,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清净心,就以清净心念佛,如果当下没有清净心,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心念佛,同样往生! - Z& Q. b2 O7 `  i! O
; X* z$ V6 z. S0 S& r+ i2 u" h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麼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麼叫念好?什麼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麼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5 f9 v3 w( V0 T1 X8 y" a8 I4 k1 [
" r0 u2 R( c. |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 n5 C. Q3 N( [( J+ P  _( V
7 w$ B: M. J6 _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 E( @) ?2 R- e! j3 C( i- }5 y6 C
& D7 s# F8 N, t! ]  大家能听明白了吗?
, q, g' Z/ \! z# g; V6 f
4 K. E' C- p: p9 Y  (明白!)   [/ A  {/ L5 A1 P+ n- E/ d* G) e
9 p1 L! C8 K" _0 o9 P7 j3 W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6 _0 c6 Z- Q0 O$ V% O- }
. h! F, b, a$ @( d( q
  (不怕!)
) Y2 x: t; }7 A& X% M+ K$ V; D5 A
5 f. i" p; r; T# `, Y6 R, G1 M* K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裏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後来不可收拾了。
! o5 A5 h7 G$ j+ c) A" t* [" T2 `6 a7 j4 K/ @* M3 y) `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8-7 02:00 , Processed in 0.0972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