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30 09: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zifeng 于 2010-1-30 09:01 编辑 8 i9 k, n. Y( D% q J' V
) x( W" J+ s- f* _9 _( N
姓氏的历史:5000年前最早使用 来历分二十二种; M" J Y1 J) |5 x2 J& t% s* h+ y
2 `9 K9 E7 {. g3 J/ R, E" i
古代“姓”和“氏”严格区别* r( z0 V1 Z- y) c
# E& b' Y6 o% ? N/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 X, k1 |2 [6 x3 ~ k3 H. q/ L t9 p0 s/ D
如前文所说,“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v. s/ N0 y5 G4 X/ S( }7 m* W- O! O# s4 D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K6 n+ w8 Y% ]- K( X( c, ~
8 s% Z' \3 k; f% r+ B' x* L+ J$ Z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 D4 B i* i" y+ w$ N- @* v$ w- q- ~/ A) V2 u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 ~2 D1 i& B( @$ T" o5 Q
; v+ [6 y, L1 v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 H# _* C+ [: D; H
1 T! j2 p; z6 Z5 S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7 s2 Z! Q' x/ f6 U
) s: n! C8 h. t) ?9 D4 I! p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2 a0 h" _" L! h! z" y; @
0 b% u& o1 c8 f9 y' L: i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T/ a% K5 B" ^# ?2 P
4 ]1 x$ d. G* i, S5 K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 e- ^7 B7 v0 ^; ~
! K2 k8 @* o8 T4 q2 G: | U3 b" I姓的来历约有二十二种* S. m& y( ^, d/ c) x" q. ~+ w
9 z! A3 O0 M1 r. F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
' T4 m3 J1 J+ j
; u9 R# w. ?5 i; o/ K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J' p4 x+ f( _& u% p5 s. O$ U7 e% ~
' @: d( f) T( E. u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 j. G @: _+ D) @
: t4 e% p: _1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6 \0 U$ @$ T) e3 n3 {! T$ z
) }# d& r# m" F4 p2 u" V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 {- Z5 C& M( o, E
0 y! E# Y- y9 S. D, N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8 m% S2 o6 B0 ]* |
/ H) b* d' n# t5 m$ ]# C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s% J/ o2 {. D4 |0 H; o, ~% j: @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 E. t$ M& P b. i, k8 @
+ h \% @0 f" x R$ V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 E$ L4 @# I- q6 d1 E& w: M( l/ I/ k7 S0 ?( x/ F/ H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3 P0 g2 g) }3 P! ~3 J4 c& H/ ]( x
9 |2 D) l9 n, {( a0 ~/ y6 f( Q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5 X0 h' ^! o }( O; z1 M
7 g9 _1 W, i7 ~' V& [( ?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 U: f( I0 \) t2 ]$ T% J
' V+ F2 O" b; ]" h6 u*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e, z4 `9 I7 w" d- [4 y
% I" _! V) i. P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8 s0 T5 f+ h; r2 d
: w" v3 @7 K" h. R- c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 e, G6 Y1 j5 ^) l5 Y& }; P4 F: A1 G5 R* ]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 V$ ?7 ~6 z2 j( r( W9 T" D. B( n1 J6 H9 p% I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 Z3 @+ D2 R! x; V1 L' k# x1 _4 {5 y3 D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 i0 K( @. q+ A; |
% q3 c p( C& o0 B. j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 w% ~! v- u+ `9 s
: }+ f+ v$ m+ G) z5 J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 z9 I1 ?$ ?- { L6 p. E2 p8 o7 V6 I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6 K" }, N! J/ G% }, [
# y4 t% T9 x9 y8 Y- f+ e7 w4 m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Q# s u( k* ^" n
+ {$ `0 y# `$ H- y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 ?- w. I4 `0 F7 W- Y6 p: C7 c0 U+ c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