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w* t2 t$ W# l8 l5 @
' Q7 M7 J4 S. j. H$ }用一个词来评价本山大叔今年的小品《捐款》——牵强。' G! E4 o' r9 B* ~( q) ]
当然,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对他老人家的期望和要求太高,所以难免过多的注意瑕疵。作为他一个铁杆的粉丝及家乡人,不能不说,今年春晚本山大叔的小品,是个“不完美”的“成功作品。”
+ t* j! b9 y/ T6 `第一:国窖1573的广告,是个硬伤,记得朱军鸡年春晚和冯巩的“啤酒广告”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谴责,本山大叔这么聪明,且是个“不差钱”的主,这“广告”实是个败笔。( e' X6 g* o7 F) e! m9 n5 ^
第二:如果说本山大叔步朱军的后尘是商业因素的原因,那么既然央视审过了,后话自留给人民来评论。单单从小品《捐款》的质量上来说,同样不足为新颖,一是有前几天章子怡“诈捐门”的影响,会让人不自主的联想到。大众就是这样,一旦他知道并懂得了联想,就会做相应的比较。
- F9 o1 W: W7 l: e+ {) b8 l当然,这还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小品的情节太俗烂化了,东北人都知道,他今年的那些搞笑点无非就是农村老百姓的家常嗑,且并不见得有多逗。5 u* g$ p1 u$ ~5 J8 p& ^. R) f4 z
而且明显的用捐款引带出和一个女人的纠结太三流了,小品中唯一的女角色总让人觉得是剧情黔驴技穷时一点小伎俩,这个只要稍稍懂得创作的人,都能编造出。6 Q3 a: t/ z. |, s% ~* G; b* T& c
第三:小沈阳的出演,是最大的一个败笔,完全有“捧”和“社会效应”的嫌疑。其实,这个小品之所以会用小沈阳,无非还是因为“沈阳”现在的名头,这是一个拉观众的噱头。, m6 l: q% v0 T7 o8 q. s
本山大叔这个抉择欠妥,尤其在要力捧“王小利”的前提下。当然,作为一个沈阳人,一个热爱东北二人转的人,我觉得“王小利”的演出,完全没有正常发挥出来。他和唐鉴军的表演比小品中要优秀得多,甚至基本功胜过“沈阳”。
$ h$ _7 O+ r# l C. T" R' J第四:缺乏流行词语,不似去年的《不差钱》,有那么多经典的话,这是一个关键。仔细想来,《捐款》今年的流行词,不会太看好,无非就是前浪更比后浪(长),诸如此类,没创意。: U. q/ B% h: J1 \% e9 I; Z
没有受人追捧热点的小品,必定不被人记忆多久。可以说,这部作品差劲得和卖拐那两年的狗尾续貂一样不成功。
' o% ^( b7 H8 r9 H第五:人物角色的诠释失败,自从去年“沈阳”红了之后,东北二人转备受关注,所以网上也一直流行这样的段子,可以说,很多人对其中的情节早已耳熟能详,套路太明显,就不具备悬念,没有悬念当然难免失望。一件事,几个人去演绎,有龙套衬托固然可以,也是必要的,但五个人的小品,四个龙套,就难免牵强,归根结底,看点至聚焦在本上大叔一个人身上,主次难分。尤其退场时,总感觉没有演完,不是意犹未尽,是完整度的缺乏,最起码比起“来时的火车票给报喽”,要逊色得多。
0 {! m3 z: E1 H* M/ ]0 P/ W ; ]' @- i4 g9 W2 \1 T# @/ Z S
我一直认为,本上大叔的演绎水平很难再超越《昨天今天明天》,那是他的一个巅峰,极限,就算《不差钱》牛年取得了相对的成功,但功劳不会是本山大叔的,顶多也就是本山大叔隐退前的铺路,而沈阳今年再上,最多原因还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结果,所以才硬挤出这么个角色出来。 G+ q: f$ q% m" H, o
我断言,今年的王小利和那年火炬手中的“刘大脑袋”同出一辙。“火”不太大。
; `' h6 E; [6 t, D1 c1 [$ Q
5 z! N- S( o" y; _- m最后,无论怎样还是要感谢本上大叔这么多年来的精彩演绎,有时候看春晚,无非也就是在等他一个人。仿佛只要他能出现,哪怕什么都不说,自己就会笑出声。他有那样的魅力,我崇拜他的娱乐和在娱乐上的奉献精神。如果他百年后,会当之不归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不可否认的。$ Z7 E, _0 I# I/ `' Y( p
& V; Q- H$ H' C- b: M至于今年小品《捐款》的硬伤,我只当它是一个完美中的不足,最起码我再看时,还是在不停的笑,这就足够了。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