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今天气色真好!”相信如果有人这样夸赞你一句,一定会越发觉得容光焕发,精神百倍了。气色究竟代表着什么?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还是同时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健康状态。+ I- _; L1 y/ Z0 @' @- \$ _ F6 z9 h
- u# V7 f L* G 中医认为,人的气色与脏腑气血的盛衰有关。气血是滋养皮肤、使面容保持年轻的重要条件。气使皮肤莹润光滑,血使皮肤颜色红润。若气血充足,则皮肤健美,容颜难老。而气血虚亏则会显得面容憔悴、皮肤衰老。“血为气之母”,气血不足往往与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运行失常、濡养功能减退有关。( r% O: t M6 ]" N( T) {+ l$ ]
! ~; q! t* ` y! m3 m 一般人认为,血虚是女性的“专利”,因为月经、流产、分娩,都会使女性大量失血,自然也增加了血虚发生的可能。实际上,男性也有可能发生血虚。成年男性由于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导致精神压力大,再加上生活无规律,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而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血液耗损,均可导致血虚的出现。现分述如下:) R8 K2 @& t, \; h9 K8 A5 h
2 F. r) J$ w. S) F 1.失血过多
- p1 G" e5 ^! S! e
1 j; z# a9 q" R2 B 外伤失血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淤血内阻,脉络不通,从而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 i, c, R# V( k; q4 }- j! g# m# Z7 Y+ P2 [5 q+ B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 O2 X2 o6 k) V
1 ~# A0 U9 k+ L7 ]. T$ i! k! t 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导致血虚。
5 l# g: c$ J! h7 B' U
$ E: y! H- {" _ 3.慢性消耗1 b& D4 b# N6 o. a; [( m
* T: B* U, u# e2 |" r 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5 h9 Z+ C5 b4 r
2 |6 |) _) e5 h. R3 ~) F V$ r 另外,老年人处于衰老时期,脏腑功能退化,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减弱;处于快速生长期的12—18岁的青少年,身体营养需求大,如果不注意营养,也容易发生血虚。& p0 Y7 D# } p Q" ?
3 b. w( \" H1 M& x 血虚可引发一系列病证,在中医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 }! T$ M' m4 m' Q4 H' Q- h4 | ?; \3 \: U0 z _9 A2 y
①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指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 |6 j4 b; o; s W7 S
6 T2 g1 H! e! h3 u Q) T ②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则没有了依附,因而气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1 J, T& Q) d$ \: V) |6 w5 [1 b
! T; K/ [* n2 i, C; t
那么,中医对于调理血虚有什么原则呢?
+ z6 y) o& _! r V8 o; f
' {" r ]- M3 b6 k' N2 [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在补血时注意补益脾胃,达到健脾生血。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 D/ o3 o9 x; _, l4 }- R* U
4 L: W6 g. c9 m7 ~# c/ B 2.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 i7 y9 ^& H( }3 q
( p' Q3 x% u% e$ F# u 3.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