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南人心里,这本是一种最熟悉的食物。从小到大也不止一次有所尝到,无非就是在三餐之一当中,但印象里却已经不记得有觉得“好吃”的时候。相反,倒是有几次觉得腻味了。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重看周星驰在16年前拍的贺岁片《逃学威龙3——龙鸡拜年》中一句招待客人时的台词“你们坐哦,我去拿年糕出来给你们吃!”才知道:原来年糕还可以当零食吃的吗?
& _" ]3 ?" J7 q" c0 x
9 Z! p, _% z1 a* d2 ^; L( r 后来才知道原来年糕有许多种,我们江南人常吃的只是其中之一的“水磨年糕”(现多用机器轧制),除此之外还有。江南人多用其作为主食,一般为糖年糕(甜)、汤年糕(咸)、炒年糕等。
- n- g+ Z( U+ {1 Z5 r B
$ C' Z' _' ?# b5 ~8 e 我小时候吃的最多就是糖年糕当早点了,不过这个糖年糕是放在水里煮的。和着糖水,刚吃是很甜,久了就有些腻了。于是,经常出现慢吞吞地咽下去一片片年糕,最后又紧赶慢赶地去上学的情景。时间一长,便对年糕敬而远之了。
5 @+ d) d, ?0 p4 \, m/ a) }' U) k
后来重新对年糕产生兴趣,是因为“排骨年糕”的重新兴起。一开始看到这么大块年糕,还以为是店家粗制滥造的结果。经人介绍才知道,这里的年糕本身就这样的品种。制作排骨年糕最忌的就是酱料放太多,以至于口味偏咸。但由于肉和年糕的吸收程度不同,要把握好这个火候很不容易。原本上海最出名的“排骨年糕”当推“鲜得来”,可和其他许多老字号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标准化的师承导致了走型,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对“鲜得来”的反馈甚至达到了难以下咽的地步。# p; h# X' N" c
7 C+ `1 a0 B$ h. \& B3 a 不过,因着排骨年糕的思路,后来流行起一种更为简便的小食:茄汁年糕,并在许多路边摊和时尚一条街中的小吃铺里广受欢迎着:
% w* h' ^! _3 I D9 a. R" p% v4 X6 }9 P; i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最想吃的竟然是素未谋面的朝鲜年糕。确切地说,应该叫“朝鲜打糕”。可能是由于看到制作过程的新奇,也可能是由于那晶莹剔透的颜色,总之就想着能够尝试一下,甚至自己亲手做。
4 [6 h5 z9 c# l9 h6 e( J: S" d Q% l% O' {* k3 B0 o
要说这东西的制作工艺倒并不复杂,只需要把糯米煮熟了(有条件可以用椰汁煮,这样会更香),然后放在工作台上(下垫保鲜膜)不停地捶打40分钟左右,边打边视干湿情况加水,直到看不到米粒为止。最后,再切成小块用炒熟的黄豆粉拌白糖(也可以用其他粉,视个人口味)滚几下便可以吃了。, E( ?6 d& S5 t. k- W
+ z$ l. {' b% w( G2 k
只是,这一道零食最考验的还是重复性劳动的毅力吧,虽然有了文化知识以后便视这种机械性操作为不屑,可转念想想人类的起源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为了图方便,还模仿即食面做出了用水一泡便可以吃的方便年糕。成为女孩子的最爱,可是这真的还能吃出年糕的味道吗?或者只是借着“年糕”的名字又多了一种只有热量和一堆防腐剂的垃圾食品呢?/ s3 h p4 c% c" \2 K: @9 Q5 e1 U
* \1 I. o0 h: ~, ?0 ?
有机会,倒还想认真去尝一遍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的红龟糕行等等风味,毕竟现在能够让自己认认真真静心去尝的东西实在是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