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23 03: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21.毕加索的蓝色时代
7 P$ m3 E( V- ` 7 O* L' {- T: d8 a
% T: a. }; ^6 r
在蓝色时代,帕布罗·毕加索纵情于深浅不同的蓝色,创作绘画作品,无论是影子还是阳光的渐变都被披上一件蓝衣。如果一切都用错误的颜色加以呈现,我们又如何分辨人、沙和灰蒙蒙的天空呢?哈佛医学院的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表示,虽然毕加索使用蓝色,但他同时也对画作中的亮度关系进行巧妙处理,使其在光照条件下形成对比,进而让人们通过亮度变化欣赏他的作品。在右侧的灰度图中,亮度关系显得更为明显,我们很容易对画中的人与物进行分辨。这也就是为什么色盲人群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缺陷。
3 |7 X9 f, z n3 O) D# I0 K
# l) M1 S k- C) i, \0 t 22.埃舍尔的《巴别塔》, {0 w$ O D% T6 h5 W4 n; P7 k* Q
) n$ O _' r% e3 p/ M( B' F
, B% ?: H# K, X; s2 @ 利文斯通及其哈佛医学院的同事大卫·胡伯尔将埃舍尔的木版画《巴别塔》(左图)中的白色区域填充浅蓝色(中图)。这个时候,我们仍可以看到巴别塔的身影,因为亮度关系仍保持完整。但如果用亮度与蓝色区域(之前的白色区域)相同的绿色填充黑色区域(右图),巴别塔就变得一团糟。我们的视觉系统无法只根据获取的颜色信息,辨别体积、形态与距离,要做到这些,还必须获得亮度信息。0 T- w& o! l7 K: e& D1 ^
/ ]3 [2 V" r8 y d) k D8 p, F; A
23.马蒂斯的多色脸6 t. d3 t. N& n- u5 ?* `

5 v, R# v3 j( h1 U' x; K- e- d4 p6 {- o+ j$ w* z% K
20世纪,以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莱恩为首的一群欧洲画家使用生动而不同寻常的色彩创作他们的绘画作品。当时的一名评论家将这些作品戏称为“les Fauves”(意为野兽)。这种绘画风格也就是所谓的“野兽派”。德莱恩1905年创作的马蒂斯肖像就是属于这种风格。通过这幅作品的灰度版,利文斯通展示了怪异的色彩如何借助合理的亮度表现画中内容。
9 l% K: d9 c4 j4 v! }7 v/ ~% m0 B: Z, d! ]/ B
24.毕加索的颜色扩散( m7 T: R, @) }

6 A# o( L: ~+ q% g( }) B7 e6 Q4 L$ Z: v# F% g$ L
毕加索的这幅作品说明在线条内上色没有必要。利文斯通指出,我们的大脑会将颜色分配给恰当的形状,即便对使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的形状也是如此。7 Q5 a: e+ h. ^
, [7 N6 ^1 E6 W$ l 25.混乱的色彩8 l5 A8 K5 O5 ]2 B% M% t8 I+ ~

* B; ]; V% F/ ]; A0 E1 J8 m+ `/ @: X3 S) O/ x' j, O
这是一幅大名鼎鼎的视觉错觉图,让欣赏者大脑内的语法与符号处理系统爆发一场冲突。一个接一个地浏览这些单词,中间不停顿或者减慢速度,同时大声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是单词本身,你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吗?毫无疑问,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你会受到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这种效应以心理学家约翰·瑞德雷·斯特鲁的名字命名。即使尝试不去读这些单词,你也无法避免单词代表的含义与它们的颜色爆发冲突。$ i8 L: U& l( A9 I
1 j1 t8 Y$ p0 H+ Z8 q3 k% P#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