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l+ }/ \* U# q. ^* H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同志?同志的身份会改变吗?(例如,非同志的人因为某些事件导致其变成了同志,或者同志过短时间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同志)5 X5 t& c4 M# X, [8 a- R C2 I
/ U9 s4 i# k0 f/ g2 ^; P; x6 g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谈几个基本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混淆,导致很多人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倾向。
# L+ p* a0 O% w- o1 |; X) c( G' e4 n( [" y7 g# R! J3 ?
一、为什么我们在科学讨论时,坚持使用“性倾向”,而不用“gay”或“同志”这些词?
3 a6 E+ b, ^* j5 A7 X9 ]6 }# |6 K" w" V1 _. y
性倾向,是sexual orientation的翻译,是指内在的,自己不可控制、不可被改变的性倾向(这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定义)。同志是gay的对应翻译,严格地讲,是指同性倾向并且自已意识到,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健康地接受、面对的人。1 ~* R2 y8 N! s- o
) o) E5 I4 H" o1 A# f# g “同性爱”、“同性爱”这些词,严格地讲是不科学的。因为“恋”“爱”,都包括一定的主观意愿,而且会让人误以为必须“恋”过,“爱”过才算是同性倾向。实际上,一个同性倾向的人,即使一生从未与同性别的人有性接触、自己也未意思到,依然是同性倾向。
& e( G% l4 m7 Q; B: p+ g( [. f( G* r
这个区别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性倾向的具体成因虽然还未被发现,但近年来的众多科学研究结果,大多指向是先天形成,至迟也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定型的。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都会在同一你年龄意识到自己的同性倾向。性倾向虽然是不可控的,但人们对同性倾向的接受,受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区别。7 e$ ~& [/ c% A1 |
1 L# t+ i! z2 s! W( m
最近几年的科学研究显示,在没有外界偏见干扰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在7-10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被哪个性别所吸引,当然这个时候,一般是不会从理论上理解性倾向是什么意义。在文化相对闭塞保守文化里,则有很多人很晚甚至终身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他们其中一些由于内在的性倾向与外在的社会角色的不协调,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会表现出严重的恐同倾向。世界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曾经严酷迫害同性倾向的人的案列,作俑者自己就是同性倾向。
0 r8 ?7 b0 s4 Z$ M7 U8 Z
8 l( s' G- k& n二、为什么中国近年来同志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5 [- s( v- Y4 \2 H$ J U' g
* J9 I: A# b6 S) C7 A: x7 ]* z 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共识是,各个性倾向(异性、同性、双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不受文化、历史、地域、人种等因素影响。所谓近年来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实际上只是中国社会逐渐开放的必然产物。在目前的中国,虽然也有些人是在7-10岁时就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但也有很多人到成年甚至40、50岁,才意识到的。
7 ~6 q( f8 T$ z3 M
: _) ?0 i: R! ?2 w8 W; @ 科学界现在的共识是,人口中的同性倾向者占总数的3-5%,所以即使保守计算,中国也有4,000万同性倾向的人,但显然中国现在没有4,000万的“同志”,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让自己接受自己的同性倾向。4 @: C3 T# Z9 y/ Q: B
" U5 b- l" o( y) Z三、性行为不等于性倾向
' x1 T) ^2 l$ q0 |* m4 ^
" ]4 q6 c0 Z( u, P$ b 很多人心目中,把性行为等同于性倾向的标志。认为如果一个人与同性别的人有性接触,或者介入某些性行为,就说明他/她是同性倾向。实际上,这是将性倾向、性行为、社会性角色混淆了。 h4 H' i1 p9 T: M' F
; c: C& [! i& m. }1 ? 人类的性行为,并非只为了生育或愉悦,也是社会行为。健康的人,不论是同性和异性倾向,大多都能与两性完成性行为。实际上,很多调查显示,很多异性倾向的人,在青春期前后曾介入过同性行为。在特定环境里,比如军队、监狱、寺庙里,也有很多异性倾向的人,为了满足性欲网,介入同性行为。有些人称这些人为“假性同性爱”,这实际上是科学上不存在的一个概念。这些人,从来不是同性倾向,未来也不是,他们只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同性行为来得到性满足。参与同性行为本身,并不能作为判断性倾向的标准。
/ s) s, h p9 V9 t' q, t' q/ o3 M9 a+ i+ A
有些人觉得能把“直人”掰弯,实际上,这类情况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你令一个本来就是同性倾向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真正性倾向;另一个是你让一个异性倾向的人,用你做为性发泄的渠道。6 n9 J$ s4 C% R: |1 Y% r
. p- \; }; u* r
顺便说一下,很多人以为某些性交方式,比如肛交,是同性倾向独有的,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异性倾向的人中,也有人享受肛交。异性倾向的男性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人喜欢被插入,喜欢肛门刺激。这与他们的性倾向是无关的,很多人是通过异性伴侣使用性玩具的方式来得到这种满足的。反过来讲,没有任何性交方式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同性倾向的人中,也有一些不喜欢肛交,不能从肛交得到快感。由于偏见的存在,有些年轻人因为自己不喜欢肛交而疑惑自己的性倾向,所以提一下。9 b H9 m* N" `& w
, C. y' F6 v1 V2 o
四、判断自己的性倾向只有靠自己
* d, t1 M( u# l6 ]5 C# t: j
. |; T7 J- y8 \ }3 i1 y 首先要说,没有任何所谓“测试”是科学、可靠的。网上流传的很多测试,不外乎是把偏见与迷信包装而已。" }8 H/ ]6 R6 w8 P( u
% V) X: ] |5 {/ S, ^8 c/ v: U. b
性倾向的判断,首先,只有靠自己,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主要根据两个因素来判断:一个是性欲望,也就是对哪个性别的个体有性吸引、性冲动;另一个是感情欲望,也就是对哪个性别的个体,有强烈的、愿意与其建立亲密感情关系的欲望。
0 c1 _, z% I5 K5 b6 U, v! C3 j+ a: R. v/ j% B5 v6 W5 ?
这里,又要澄清很多模糊或错误理念。几乎每周有人来信对我说,我现在喜欢男性,但中学时冥想喜欢过女性,这是不是说明我性倾向改变,或者被人“带坏”了?
$ r2 I% G4 \# G2 j+ u* h
n$ K* A, @" R2 D. h- g “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喜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包括上面所提到的两个因素,那么对于判断性倾向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同性倾向的人,并不是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会厌恶或排斥异性。
( e! {, L* F" z& C3 r7 m- R+ q! h. `/ R8 K$ c% G
还有人说,我只喜欢一个同性的人,别人不喜欢,所谓“只是我喜欢的人恰好是同性而已”的论调。这其实是很可笑的概念,不论哪个性倾向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泛喜欢”的。也就是说,假定你是异性倾向,你不会喜欢世界上每个异性,同性倾向当然也不会喜欢世界上每个同性。! k' j, T7 o; S/ `0 Y1 W% f$ A% f2 h
5 r. N, n5 |. F1 {' W 与此相关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异性倾向的人,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比如室友是同性倾向,就惶惶不可终日,自以为会被“喜欢”、被骚扰,其实这是自做多情。, @) f8 d5 l: P$ |
5 E4 F" p9 a* \' H 另外有些人,觉得判断性倾向,必须要通过尝试,这也是一种误解。有人说,虽然我现在喜欢同性,但我从未与异性做过爱,怎么知道不会喜欢异性呢?这是十分可笑的。不妨反问:无数的异性倾向的人没有尝试过同性,又怎么知道不会喜欢同性呢? {# M' C; E6 y5 h/ U: i% F1 U. M
/ S1 _" E- {4 o
五、谈谈双性恋
0 \' t3 ^: b" a
2 h- ?5 O( ?2 `) Z0 e 最后,要谈一下关于双性倾向的问题,因为这也是一个充满了误解、偏见与歧视的现象。
7 V) z8 m9 Q4 N7 W- b; D2 q- b- O% a% q% Z0 f9 T
首先,双性倾向在总人口中的科学统计,是会令很多人吃惊的。多个社会学、心理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三个性倾向中,双性倾向的比例是最低的,大约在1-2%之间。但在有些文化中,比如中国的网络调查里,自称是双性倾先的人,竟高达40%左右。与此相关的另外两个谬论,一个是所谓“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双性倾恋”,另一个是“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双性恋”。! C; l& g* K' M7 @- A
- C$ S; L; ]0 b+ j( G3 K
这些偏见与误解来自于什么呢?仍然是因为从概念上,就把性倾向与性行为混淆了。很多人以为如果与两性都能发生性关系,就说明是双性倾向。如果以这个标准计算,那比例就远不是40%了。 中国直到近代,几乎每个人都要结婚生子的,少数的无法与异性完成性关系的人,被称为“天阉”,清末就有几个名人如此。(本来行文至此,因为无关宏旨,本来提到就可以了,但凌绝顶站长读过后,希望我细谈八卦,就在文章末端加一小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9 C3 n9 J/ _' B
, Q. D; M: V; w7 T0 ]0 P8 N) i 很多人说由于我是双性倾向,所以我必须同时拥有两性,结婚后,理直气壮地在婚外与同性发展关系。实际上,真正的双性倾向,并不是指可以与两性发生关系,而是指可以被两性中任何一个所满足。所以,现实中的真正双性倾向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依然是会与一个同性或者一个异性建立一对一的稳固关系的。
% t% ?( q& s4 }2 O4 ~7 [/ y) O; |, |' x7 M$ Q: e
在亚洲国家,由于传统性别分工所导致的很多偏见依旧根深蒂固,所以也导致很多人“相信”、声称自己是双性倾向。比如很多人觉得同性倾向的男人不是“真男人”,或者是半男半女。有这样的思维,就觉得双性倾向至少不令自己“无可救药”。也就是说,自我描述是双性倾向的人里面,很多实际上是不能面对、无法接收自己是同性倾向的人。
2 Y* W; ]# P: [* U
0 x! C2 P8 {8 Q6 T- V4 Z 几年前在纽约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测试,给一百多个自称是双倾向的男性看异性和同性的色情影像,同时用仪器检测他们的阴茎,结果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只是对同性影响有反应。虽然这个测试还未被其他科学家复制,取样也很小,但至少从侧面说明这种自我描述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1 x5 c' n$ }. a
0 e, y% S8 \+ `3 U6 o 反过来,也应该谈一下同志群体中所存在的对双性倾向人的歧视,很多人坚信所有的双性恋都是装的。还有人错误地以为,双性倾向的标准之一是必须对两性有同等的性兴趣。这些同样是基于不科学的偏见和迷信。4 T4 T( ?' {* A. K! [+ G. q
4 _( D- [% ~7 Z' E1 i4 f六、三个性倾向,都是人类性的正常表达
# b7 W; D d. X5 S) ]/ _; G& W/ o( D7 J! d) i. T' `! r
在文明宽容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的本质而生活的权利。虽然我们谈到性倾向极大地可能是先天的,但即使是一种抉择,也是应该受到宽容和接受的。作为被歧视的同志群体成员,请不要反过来去歧视他人。
& O9 a" _. F, H' p: k7 w+ B# b
D+ B# a1 w( u+ ?$ f8 C附:关于清末名人“天阉”
) }9 p& o" A3 T w' P% f清人笔记中,提到过不少位著名显宦文人是“天阉”,其中包括曾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做到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后被慈禧放逐的翁同龢,刑部尚书,著名收藏家潘祖荫,这两人都过继侄子为子以传香烟。" x- _$ |5 b2 O# r1 ~
最有趣的是文廷式、于式枚和梁鼎芬三人。这三人都是名士,曾一起在广州将军府读书,后来进京同朝为官。三人中,只有文廷式(光绪珍妃的老师)可以与异性完成性行为,其他两个也是所谓“天阉”。但三人关系亲密到可以同室嫖妓,实际上是文一人嫖妓,其他两位参与,四个人一起干什么,大家可以想象了。
0 n2 B U9 c7 U" s7 e7 B S虽然三人都结婚,但梁鼎芬在因为弹劾李鸿章,引动慈禧大怒,被迫离朝回老家广东时,竟然将妻子“托付”给文廷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