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2347|回复: 0

广东开平碉楼览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9 16: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 S# L8 L" O: ~( p5 d$ |
6 K5 B: C1 [' P9 b
 
% ^, S8 v8 \+ r! E3 q! O  开平碉楼
* t7 E) Z8 u: k- R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2001年06月25日,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W( K1 `  p* h5 P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自明朝(1368 — 1644 年)以来,为“四不管”之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土匪横行猖獗;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加上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8 u9 G" h* E7 l* i1 J
  ; G; ]3 Q3 ?! h. x3 I, w
+ s% l( M1 I8 e6 j

- y1 h) I( a  _2 \; n' z" X" M: E: G& b0 ~; r% R; u

- V5 x" W: N/ y4 A' S  开平碉楼
0 `' F' g5 h& d% }% w# G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9 q' W9 X+ T0 }5 x* f! p8 y    H; r1 f( U" _  J4 r/ h

2 N$ Q: x6 C- F7 T% F+ m% r) H
8 h& \( r! _  X3 ~3 u- b; @! f; a/ l+ U  m) W6 v

4 _7 ], j% w& I" u8 s/ v  开平碉楼
: ]6 z% P$ z8 ?0 Z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1 F& _8 ]9 a0 ~2 `4 m% ^
  
* |; G8 q9 Q( S4 @: v
4 V6 Q/ x9 ]5 o6 G* Y" \0 K
' W+ Z& F( T, |) t3 V
! G3 U  W& b- P! o* j
+ z6 W7 H7 \* K1 s; D4 p. o. O( Q  开平碉楼9 [; Z! D- |* x6 W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 W9 i/ m2 ^. ?! l' I8 v$ r! o& M0 h( k9 P4 R
  
! @" _' T, Z" T4 p4 E
9 Q# H3 l% J2 a; G2 m6 R9 S5 t5 v6 U: L
  开平碉楼(景辉楼)3 Z. R+ I+ l7 R5 m) v5 B$ o* f
   ! _* d$ l: d, T, a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1 W1 F+ b2 h2 h  6 Z: p. q7 K' \: {4 s2 }

* r4 }" Y6 B' P2 q
" G) {! k+ y0 x( m" X! a' D( t7 W+ q% y. H& |
% R1 i/ {" u4 G: E/ u1 I7 d
  开平碉楼
2 ]! H4 ^6 l% M5 h* L  开平碉楼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9 ^  U+ a. k& n1 f/ H  
. m7 Y) h" W6 k* a
; y! X: b" V0 r7 h( x5 M
4 e+ c. P( q! L0 r' |4 H  `- x: x

7 V6 l7 z; i5 {; ?6 k% ]. ^  众楼4 \* p/ ~$ E" [' v8 K( H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 Y# @- ~& j5 w4 {( J/ s& k  
4 i% N9 C" W% N  K& I. a# E# Y
  `: L. T- m5 U2 T2 r3 U) c3 W, S& ?1 W# X; T+ X; a' r; |: m
7 c$ o  w8 H& @
  n$ Y1 }: S  ?  @8 H
  居楼1 @# h" d+ M) U, o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6 b5 W( d" L# }, t7 v1 N9 J% W
  
$ V& }; }. Q' a7 l: }" `9 Z- a. A2 U% Z2 w* u& ~
  更楼
# s/ |$ H% `. `( ]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 B/ ]/ R$ S- t3 w- x+ V  A' `6 Y2 T
  2 \/ H+ j  n/ s; S, |( S" r* p
/ E! ~$ f9 E6 ^& o. }/ {( k
9 u4 {, Z( o- ]. ]- {+ l# o
  开平碉楼1 Y  a- ^, b  y: J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根据上部造型,又可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 j! d. R8 J0 }" L& P
3 w, B& s- P0 V8 q% g  石楼,又称为“垒石楼”,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由加工规则的石材或将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d( p* r6 H& o, |+ X  夯土楼,或称为“泥楼”或“黄泥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此种碉楼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x+ Q. E1 b: l" @4 g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 W8 ~: g& [9 e. t$ t# s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 U/ w9 A+ n4 X" p# S/ t+ g- G
0 H! Z' }6 e! 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2 03:59 , Processed in 0.08481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