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羊中,大约6~8%的公羊是“同性爱”,即对发情母羊毫无兴趣,却会试图与公羊交配。这使得公羊成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机制的绝好实验材料。许多项研究表明,在胎儿发育时,性激素能让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化学功能发生永久的变化,从而决定了成年后的性取向。例如,同性爱公羊大脑杏仁核中雌激素受体的数量明显少于异性恋公羊, z- r' v o6 F& w" h: y
而与母羊的相当。因为大脑杏仁核与嗅觉有关,这意味着同性爱公羊对与性刺激有关的嗅觉信息的处理可能与异性恋公羊不同。异性恋公羊下丘脑视前核显著大于母羊和同性爱公羊,大约是它们的两倍。 0 k7 n; U, x5 U9 N3 ]; H 在人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早在1991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利维(Simon LeVay)在解剖了异性恋与同性爱男子的尸体后,发现在下丘脑前端一个被称为INAH-3的区域,同性爱男子显著小于异性恋男子,而与女子的相当。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人类的同性爱现象是不是由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设想的那样,是生长环境导致或个人选择的结果? - k6 m; r# p. i# D' q- L" i% Z 更多的精彩内容 + |/ \3 d% P# X! b% @2 G! [$ h 同性爱在追求什么?' s$ n. q1 D; N4 W' j" E7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