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 z# Z" V2 O* h0 x& z4 J2 q0 `( @8 E' Q4 `, H' \4 d
' Y2 c) o4 W1 b+ |$ ~* o) Y6 H
* V* ]6 \5 d, j4 H: V- c1 a0 P6 _0 c9 W) e( {3 F. H% z, A4 X, e, U
' f: @* U, I1 O8 v" H 《心经抉隐》正文 # r5 A3 S) A& d5 R
) G: D0 k, E, X& N/ u4 Q6 T1 T
甲、绪 说
5 z$ c: G& A' E% H. v* b
5 o' Y, y' s0 ?. Y# g8 n/ l 今天,刚好是观世音菩萨圣诞之期,有不少同志邀我讲一讲《心经》的大意,这确是一个无上的胜缘。在未讲《心经》之前,先说一说《心经》的来龙去脉,《心经》里所含的精义和佛法、佛经的真谛所在,让大家先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再细细地演讲经文,就容易明白《心经》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亲证本来面目。5 K2 c6 m s9 j3 _
! Z, z) O+ m& ^" c一、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V6 }: @7 W' `& W
# y2 z" _( t# K& z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众生的病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的药也不应该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 V8 [3 _- t9 W: B 1. 华严时# H3 Z3 z. a; n7 ^' Z' \
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就象我们所说的须弥山。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讲说的大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度大菩萨。《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虽然牛奶是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 @& Y' l8 v! ^/ |# }$ C 2. 阿含时: R3 ~, a/ {9 h2 }1 |2 w
第二时说法是阿含时。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射到比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阿含”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比”,是“无可比拟”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也比不上佛法。为什么呢?世上任何宝贝只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法是无上之宝。众生听到、受持后,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是无上的大宝贝。教下菩萨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 B1 `8 [; x4 e" j+ `: M1 b 3. 方等时
, x* V. S. o( J; D# x+ P; i t 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方”就是方便、方正、广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说:佛说法不是有实法与人,而是应病与药,是方便的。所以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就象我们中国的青藏高原一样。这时说法,就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这个酥比量为“生酥”,味道还不太好。1 N" y; N( Q% b
4. 般若时
; B. \- J3 H$ m8 m, w1 _( r 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语。它的意思很丰富,我们中国没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广义的词语来代替它,所以用音译。字是汉字,音是梵音。在翻译经文的时候,玄奘法师定有五种不翻之规,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译。( 1)秘密不翻。如“陀罗尼”,即咒语,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摄无量无边的意义。所以,一切咒语都不翻。( 2)多义不翻。如“薄伽梵”,薄伽梵有六义,我们通常就晓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无不翻。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词。如“阎浮提”、“迦陵频伽”。迦陵频伽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种鸟,它的叫声非常好听。( 4)顺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习惯语。( 5)尊重不翻。无上庄重之意,如“阿罗汉”、“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 q: q" |# i5 D+ U' r3 l8 H “般若”意义很广,单把它讲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意思并没有包括净尽,表达得并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就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文字虽然很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摄尽无遗,全都收摄、概括在里面了。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精华。0 {1 P& p# V' e6 Y1 b, F% C
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者,乃善巧方便。两种权巧:一种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说教。“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说的。
0 P _$ c6 d2 [- b i) D. v 5. 法华涅槃时) H! N) N5 ^3 Z9 M, r' F9 t* k
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法运将要圆满,就象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不说别的法,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不管在会人的根性如何,不问他们能否接受,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真实说法,佛法才能圆满。
: O& `0 X7 y1 l8 D8 A5 P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哎呀,怎么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我们小乘圣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证得个阿罗汉果。众生既未证到菩萨,更未证到佛,怎么会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所以不相信。当下就有五千人退席了。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