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7-24 2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大学简介
6 m' Y/ f/ Z' ?% l* h# I( E ' @5 o0 c6 D5 ?

0 q4 B" {9 d' @& l/ ` X: b $ r. I7 g1 T9 b( G$ x
8 I( ~- \% c! \) o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一百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老舍、梁实秋,科学家王淦昌、童第周、潘承洞、邓从豪、刘先志,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国家财政部长项怀诚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山东大学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2000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大学,曾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原山东工业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山东重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也是山东省属院校中惟一一所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标志着山东大学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 u, F: o- W' d1 e' [1 J( U 今天的山东大学,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正昌研究员兼任党委书记;著名青年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展涛教授任校长。& @* |+ J. a. X& F a. R5 d
校本部坐落在风光秀美的泉城济南市,南依千佛山、北临黄河,与灵动的大明湖、趵突泉等风景名胜相伴,有东校区、西校区、南校区、老校、齐鲁软件园和南外环新区六个校园,并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山东威海市设有分校。学校总占地面积5400多亩,现有教职工1万余人,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等其它各类在校生近5万人。学校有30个学院、教学部,3所附属医院和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点199个,并拥有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本科生的专业有103个。
( R# @3 s4 `$ i+ |1 r* k 山东大学办学实力雄厚,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2001年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拥有敬业博学的优秀师资队伍,在3154名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933人,两院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452人,外聘博士生导师99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9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5人。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拥有120多个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基建面积14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400多万册。学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呈现出良好势头。学校每年在研科研课题1400余项,年度鉴定科技成果100多项,申请专利近100项,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大于60%,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5项,其中国家攀登计划12项,国家“863”、“973”计划6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6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96项,被SCI收录学术论文2269篇,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等重要学术指标均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 W% ^& V+ }( M \' }- _2 u
山东大学传承保持着淳朴敦厚的学风,积淀形成了“山之韵、海之魂”的山大文化。新的历史时期,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的校风,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加竞争力,即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育。实行按学院和学科类别招生,并允许在校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再造,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鼓励教授和名师上讲台授课,50%以上的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实行了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公共外语分级教学、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2 X, K2 \6 O4 G, o: s6 D, U6 I& g
山东大学以“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为使命,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一片生机盎然。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进行学术、人才资源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学校推动校地合作,除了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外,还与济南、青岛、威海、临沂、日照等地方政府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鲁能集团、浪潮集团、将军集团、鲁南制药等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产学研工作得到拓展。推进校校合作,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本科生“访学”协议,启动了包括本科生互换培养、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内容的交流项目,校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得到加强,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议关系,与10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近三年聘请国外长期专家127人次、短期专家400人次,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发展到近千名。
$ y: f) {- _* b" `/ h 2001年10月15日是山东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XXX同志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山东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山东大学的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新世纪、新山大、新机遇、新发展,深厚的历史积淀融于开放而富于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将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我们坚信,经过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山东大学将成为我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 [$ x f6 U2 a4 {- J/ `1 \5 a* X$ `; l x/ B- b
! Z0 m* h: s3 u9 N; ~
历史沿革 山大首页
6 j1 V! T2 ~: [. z
$ f& O# [3 h! w( r# |! z v* z/ M 7 X. w/ d8 r. U8 }7 j! t( \3 q
5 j! r" ]8 @4 L+ c
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 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 院校。她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
0 ?8 A1 ^- U) [) j# s! `* E2 r1 `9 S6 ~* r- F% _
; B8 a8 D! W1 l; {" }$ i: Y
( v* H5 h6 Q& P" K, R0 M0 t. d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清光绪二十七年)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1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首任 校长是政界闻人唐绍仪(时称管理总办)。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 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 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周学熙、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 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 1914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四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 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 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 u! K, p. H! C! n+ p v- @0 L0 C# p
0 E" D# H, U) f& b
8 Q4 G6 r: x& c% h& v
1906在年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1906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 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传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 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山东公立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 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 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 1926年,六所专门学校再行合并,组建成为省立山东大学。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6 [& C$ C' ^ c- V6 [8 s
) a5 E% K2 m9 W0 A9 d a4 p ' G; Q) l: q3 @! E% X( i2 i
2 U/ Z0 b0 m# Y3 W, D+ }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 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有附属 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 人,其中教授给20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 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1924年8月正式创立私立青岛大学,高恩洪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 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 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 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 `2 T) L: N9 w: |3 q
& q4 b; w1 c2 V " m( E5 ]% b0 U7 g4 E! V
! i& m' u# L4 U& I" c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将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 1928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 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5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初设文、 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八个系。1932 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 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 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 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在宥、 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学校发展较快,声誉日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崭露头角。 1931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 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营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 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此时期由于外部环境 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 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 1938 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 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 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 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水15个系,医学院不会 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 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型。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 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 、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 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 8 X, M( E, \& p$ g2 o2 w# @% v' m
, g% N7 y8 N0 m - Q- m1 e9 {/ p" a Q8 U
$ l3 [' m; l) y- x; s3 d6 g# z3 R
1945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首届招生。同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芳、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 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 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 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 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 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 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 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 1949年5月, 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 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 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 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 z: }1 G! n1 t7 t, F/ I0 z" [' |2 g3 ^" s
& }+ ^* d8 `& j0 q9 d, a# S8 V, O4 D
, x4 \0 f0 ?% @
1951年3月, 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名 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 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 1952年夏,进行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根据中央教委部关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方案,调 整出去的院系有: (一)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二)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 为上海戏剧学院。 (三)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9 W' i2 m1 w6 e
1 D2 H8 O7 M5 I3 I3 l(四)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 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江测绘学院,现为武汉测绘科学大学。 (五)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现为 山东工业大学。 (六)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 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 (七)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 (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 (九)1954年教育部拟改变高等学校的布局,指令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 由山东大学支援师资,即现今的郑州大学。 (十)在迁校济南时,留在青岛的系科,独立建院后,发展成为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 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 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 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 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 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 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 洋学院)。 这期间根据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于1959年秋恢复了外文系,1960年重设政治系, 建成原子能系和电子系,学校由迁济时的6个系10个专业, 增至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学、原子能(后学生并入复旦大学,该系撤销)、电子10个系。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美国文学、中国古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论)、磁学、晶体、微生物九个校属研究室。 有八个专业接受培养研究生。设有三个专业业余大学,六个专业函授班,并招收函授研究生,在校业余和函授生达到4000人。同时,恢复了外国留学生培养工作。 学校迁济后,从1959年开始兴建新校舍,到1966年“文革”前七年,共建成文史、化学两栋 教学校,6栋学生宿舍楼,三个食堂,13 栋教工宿舍楼和部分辅助用房,总面积五万平方米。全校 九个系分住两地,校部机关和外文、物理、电子、生物四系仍住原处,称老校;政治、中文、历史、 数学、化学五系迁新校舍,称新校。 1961年学校复归中央教育部领导,学校在文史见长的优势中,向社会科学领域开拓;在理科的扬 长避短中,突出数学、磁学、晶体、微生物的六十年代新特色,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月殃及山东大学校园, 全校机构随之瘫痪。1967年后,校内山东 头林立,学校的一派组织夺权后,把校名改为“鲁迅大学”,直到1970年才又恢复了山东大学校名。 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 阜师范学院合并,改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奉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 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得悉这一情况,立即签署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的指示,1974年初山东大学 恢复原建制,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即行撤销。1971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审定”的招生办法,开始招收工农兵学生入学。到1976年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生(学制二、三年), 总计毕业3267人。
2 @3 @: G+ A& t0 r& }& X) j; a9 B! V# t4 {. X% Y1 F" w
1978年由吴富恒出任校长,孙汉卿任校党委书记。 1984年调整领导班子,校长吴富恒退居二线,邓从豪出任校长,戈平主持校党委的工作。这时期,经原教育部批准。 1984年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1987年,校长邓从豪退居二线,由潘承洞任校长。1986年徐豫龙出任校党委书记。1988年,陈之安任党委书记。1996年,曾繁仁教授出任校党委书记。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各项事业有长足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在注重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了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由1978年24个专业,发展到1997年14个学院,45个系(教 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57个硕士点,17个博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 室。1个国家科委技术推广中心,3个山东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设有出版社,建成了综合档案馆和博物馆,设立了附属中小学和校医院。有教职工4500 人,校园占地面积3000多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220万册,出版有《文史哲》、 《山东大学学报》等八种刊物。 % L2 o o' A3 A1 z/ \. T# u1 k" o
* @8 u( R% i* I7 `+ o7 f
- j7 F/ h( G3 H; o0 N% v. b + @7 z; Q- j4 l0 F
) T$ e: Z1 _: f/ d2 |' b9 y$ R. e& a

6 R2 j9 m6 k* C" ^5 ^, k! P6 ?# O0 X' H% S1 U
4 ~3 I' |6 ?" p* d1 p L* w3 Y
2 f3 Q7 X6 W, G6 P" A# H/ r
! x# {' N/ m& C* z' P) m. l
' C* i# k# m. K
% m1 D6 T* t' i2 K g1 n前进中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R1 p8 s+ |3 L) R) X
$ f. W3 o1 e6 B- o2 c
3 V" k" Q* q; F6 Q3 O( z4 w: g! D4 [! X# x+ n, L! T2 h# c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是山东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于1984年由山东大学和威海市政府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8 [. `! B3 v/ O n, f6 t
# y+ A5 |) a: y- o2 ` 建校20年以来,威海分校先后经历了应时创建、探索前进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学校乘着新山东大学成立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东风,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的品牌、学科、人才优势,威海的地域优势和分校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跨越发展。目前,学校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韩国学院、海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9个学院及应用数学系、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32个本科专业,24个研究生专业,跨文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截止2004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2,000人,教职工达到860余人,外聘教师100多人。5 e8 O( j: J+ W. s# f
- O0 V( H9 |, N: F; ~2 @0 M 威海分校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她承载了百年山大的传统和深厚底蕴,在较高的起点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是百年山大呈现勃勃生机的重要象征。: A+ Y. V! L% p% l! G1 B7 Z
2 g6 F: b2 d9 ~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学资金投入,大力引进人才,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优秀率等多项可比指标均大幅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平均水平。
4 K9 q9 S _ R8 w( r
* |8 R2 P& a$ ~+ s$ F& H, i) S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的先导作用。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7 L! j: I; P/ b# m3 a1 W3 I( Y" m f/ S
& t- m4 R& s5 O4 q! Q- n: P5 d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和特色。目前已与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与韩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深入开展了教师、留学生的互派交流及科研合作。/ X1 w( R" B% D
1 `% k( Q7 \' Q5 v3 r 现在,威海分校已步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学术水平为重心的新的发展阶段,确定了“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建设特色,夯实基础”的新思路,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即:在山东大学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坚持特色发展,注重应用性学科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把威海分校建成山东大学本科教育的基地,山东大学对外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基地,为地方尤其是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地,对东北亚尤其是韩国教育、交流、研究的基地,为山东大学创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贡献。
2 T4 q: w( m! o" @: i& d8 ?
. c' E2 w6 X1 [4 J( ?& @$ R[ 本帖最后由 shine169 于 2005-7-24 10:03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