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 p% \$ \1 h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D! s/ g% y: ~" n) i0 H* W. o
馆藏: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6 D* u3 j' H! e. f, |, n
系绢本,浅设色画。/ K$ b' ~6 @$ u# c
作原尺寸:纵175.0公分,横97.0公分。7 W. u' M" ~2 z/ v# q9 Q$ o
图中虽未题作者姓名,从笔墨观察,应是清代画院中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的作品。
G/ \5 m& [6 e! I描画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并不完全依据故事。《十二月令图轴》利用具有透视观念的复杂建筑,将画面空间分割出好几个不同的区域,再分别将当月可以进行的数项代表活动填入其中。这种分块处理活动的方式,整体看来并无特别明确的主题,但无论视线到哪个角落,却都有引人玩味的精致设计。" X9 j% y6 @7 b+ C+ |
$ w8 G8 l7 L: Q9 `
% w2 M6 f q* L; D
H5 V' H) `/ c1 M1 m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 3 r# p& B% ?, l( C: F, Y9 }0 b% v
“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这幅画表现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夜景。图中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赏灯饮酒,燃放焰火。儿童在灯架下嬉戏。整幅画将节日的喜庆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2 w0 b' J' q& S9 E6 o
% o5 M: J7 ?" j; Q
8 h: L3 Z. s: |6 O: |3 e6 k
6 j2 Y" f# @6 [. e& I s% R“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 s0 `( z) o+ e% b( E$ K
农历二月,万物复苏,天气又寒变暖。图中杏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嬉戏,男人们则携带着猎具,狩猎,观景。此情此景使人不由想起宋代僧人志南的一句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6 \* S& c7 D$ u5 E6 K0 l3 m1 t$ Y
j- d/ T0 ~! `, p2 Z# l/ Y; {5 [, K- @. p
, w6 Q& O* j0 D
农历三月,也称阳春三月,天气渐暖,百木转荣。画家以“上已(即农历三月初三)踏青”的民俗为主题,描绘了在阳光下,文人墨客在小河边“流觞”饮酒,豪放不羁的场面。
8 ?6 y" G/ N: j# v“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是古时上已节(魏晋时期以三月三代替)所玩的一种游戏。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通常为木制或陶制,木制的可浮于水。而陶制的杯,两侧有耳,也称“羽觞”,但由于其重于木杯,玩时须放在荷叶上,才能浮水而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刻旁,利用水流上下游间的落差,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来饮之,彼此相与为乐,举觞相庆。
0 {; @, W# S& t# W% ~' R8 Z9 ~9 M
9 X. r `# l( a& J8 G3 E , F' n! M/ m! `
' \& d9 e6 O9 c/ R, b
农历四月,正值梅子黄熟,阴雨连绵。柳宗元诗“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 M0 j# P. ^) b0 d: l8 J# ^故四月也叫梅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故四月又称余月。画中描绘了树木渐茂,百花竟放;
7 \ _9 I8 P6 X0 v人们在连绵的阴雨中执伞顶笠,赏花,消遣的景象。正像李商隐诗中描绘的那样:“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0 P- E; e, L W6 o) j
& h; `$ _9 t u- _& J+ G( _- @1 {. F L5 Q' p( _( f% J
3 T" x) L- t7 f- `7 @. i# ]
) A H: a0 |; o+ j农历五月,别称仲夏。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此时禾苗正在田中生长,离收割也还早著。农村中在极忙之后有了一段闲隙。更加上民族诗人屈原,在本月五日因国事焦忧而自沉汨罗江,几千年来打不开人们悼念的怀抱。两种原因凑合在一块,所以有龙舟竞渡的民间活动。在画家的笔下,万棹齐飞,喧颠旗鼓,紧张而热烈的竞争,引得两岸民家,凭栏观赏,在炎暑的季节,呼唤起一片热潮。园中的葵花,榴花,和点岸的苍蒲,也不甘寂莫而争奇斗胜。* j. d( R I4 }# @5 L& i
/ H9 q7 v3 t- w# Y3 g# }$ m' |
" w8 H2 W: S2 D' E. a
# T+ C0 o% W& i- }
3 E; W+ O/ Q8 k农历六月,暑气逼人。《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故六月又暑月。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0 p$ M1 g0 L& J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蓬,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又把六月称为荷月。画中一片荷塘,垂柳浓荫,画家用青蓝的调子层层叠叠的涂染,衬出万顷清凉。仕女们有的在高楼消暑;有的在池塘采莲;有的凭栏垂钓;有的放艇清游,使人感觉进入水上风来,暗香浮动的优雅生活。0 k5 u4 u( b) f; P* z. k! [
, O a/ |" I7 m- D o
) D. H- `# N' Y/ m6 P" b e
; E; s. s5 w* x7 X& a
$ O9 h! }9 m$ ^) Q4 x* `农历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故谓之新秋。秋季乃收获之季,民谚有云:“米谷豆子,秋收冬藏”之说。所以又有瓜月,兰秋,秋月之称。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所以古时闺中妇女会焚香设案,对月乞巧,祈求幸福的降临。而男人们或悠闲散步,或吹弹作乐。画家用画笔把这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 V9 ]# a- v; p' l4 Q
) C/ N8 E/ j' j3 u$ K- u/ S! g( |0 E6 U3 B' @
( O( ~2 D% f: j* a3 k; x, L- Z1 j: A
, B' ^2 r) T. l) l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天蓝月明,气温初凉。《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着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 N1 c/ Y+ f/ s' Y: R$ n/ E
2 Y% I3 J9 m. V7 K6 T9 k3 u+ ]
# C* ?4 e' T |! I1 t& f1 R # C) K" H, a, k$ u4 u
9 d( d5 X& _5 _) |8 I农历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李商隐的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3 j8 ^; Q% ^: P" {1 R
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而种菊也各有特殊的技巧。因此人们把自己的菊花,聚集到一处观摩欣赏,逐成菊花会。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 g5 Y& X! Q& `& l
. M2 y, q5 J& `9 W2 w
8 o4 k6 H1 |% z; s) ? $ B5 w! B# R: s: N$ v9 x# s4 \2 f' `$ c
+ p; R% s- ^2 H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因乡间开冬之后,收成已毕,正值农闲,初冬严霜把人们从户外驱入了室内。古器名画,巷轴□鼎,成为室内的雅玩。另外的一间屋子□,却画著一个老画师替人写照;妇女们都在内院,她们鸣弹乐器,缝织衣物,对坐下棋,也生活得非常宁恣。
9 Y+ x @1 Q. r) C9 Z: F( ^. N/ }: f0 H( s5 ?: c: ?
! x8 N7 X' ^* Q% @5 V0 H / E8 M' ]0 g+ U3 I: O. |/ B& l
% s% H8 I! O- O- h# C4 l, s《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4 H @( u' g j1 _ w
( p4 a: {9 S( W0 L. x
+ ?* r e+ v( v- {% q6 `
% P7 O, l6 J8 Z9 O
# A, h1 ~, Q9 U3 T, ?# I" @1 f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G0 f, B, a! V
画中人们有的闲立,有的取暖,儿童们有的滑冰,有的堆雪狮,有的放炮竹,玩得兴高采烈,一年的结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K, @5 b1 s9 Q# Z3 }1 e
+ ?* J- ~5 v+ ]' ^" c$ 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