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 s T( t4 m6 w3 m( M
外婆力挺同性恋外孙视频开头,一位慈祥的老人家手拿“反歧视,争权益”的硬纸板坐在藤椅上,缓缓地开始叙述。: ` R3 i- V( E0 ?9 z: x0 a
, r. b; R0 U3 S: ]5 t2 v3 [1 r# w1 v
“我今年90岁了,我的外孙@木头宅是同志。他很孝顺,也很懂事,我很疼他。希望他找一个男朋友,过幸福的生活。”视频中,外婆用福州话,将对外孙满满的祝福,传达给每一个看视频的人。/ ?6 e; K7 H( K% M' |% `8 E: U$ w
5 O8 I# g. h- e% m; V) i, T. F: N- U6 y g1 ^老人的外孙阿木是福州一名28岁的工程师。“外婆通过视频表达对我的支持,让我更有勇气放手去爱。”阿木说视频是自己母亲在上周末拍摄的,“我2012年对父母坦白性向,刚开始他们不接受。”让他意外的是,自己的外婆竟然在听到消息后全力支持他,“她甚至试着劝说我父母接受我的性向。”8 T! k- a" ^' F, T2 V8 X, r0 T ^ ^
1 M! O5 F0 t6 G' _0 f而外婆愿意拍视频公开支持自己,更是让阿木感叹,“她比父母更加懂我!”阿木说,拍摄这个视频意味着外婆要接受来自亲友的压力,以及许多陌生人的质疑,可是外婆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他,这让阿木在微博上写道,“我已经得到了太多太多,还有什么事值得悲观?”/ i: P7 C: n+ O4 ~ P: d! E+ o
% ?3 a! A. }; s& t3 t0 `视频发出之后,受到的反响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有点担心外婆会因为露脸受到伤害。”阿木说,外婆的支持让他能积极面对生活,也希望一些反对同性恋的人不要言语伤害外婆。" r. ^5 m$ k. b
+ g' {7 c. O1 u) m! x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区别6 F6 u# H: ^3 @$ x1 u1 _
. l4 W9 v" Y; F& [' f一位昔日的朋友来访,羞于启齿地谈起一件事:他的13岁儿子与邻居家同龄男孩自小在一块玩耍,从幼儿园到小学一起上学,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但近来他感觉到两个孩子常背着人躲在一起,关系似乎有些反常。细心的父亲终于发现两个孩子在一起干着“下流的勾当”,如互相玩弄对方的外生殖器等等。' A: v4 h$ \, d" @! [4 C% C
7 f B$ _; T* x2 @+ l; R( t
对此,他既着急,又惊慌,怀疑两个孩子是不是产生了同性恋。7 H" w1 W" m; c* ]/ p
* [$ _* T7 E" N" F/ h& i9 O2 ?笔者还遇见一位读高中的女生。近一个月来,她心情悲伤忧郁,甚至闪现轻生厌世的念头。经过询问,原来这种忧虑情绪是因为失掉“挚友”而产生的。她原与一位女同学感情甚密,两人曾海誓山盟,一辈子绝不与其他第三者发生兴趣和交往,将毕生的情感都奉献给对方。可是这种特殊的关系维持了两年,那位女同学又情感他移,与另一位女生好上了。这使她既悲伤又嫉妒,恨不得一死了之。几经开导,发现这位女生自幼便形成一种惧怕、讨厌男人的心理。原来,小时候在她家附近曾发生一例少女被强奸致死的恶性案件。案发后,她父母异常紧张,每当她一人外出,都千叮咛万嘱咐,要躲避生人,谨防被人诱拐强奸。父亲还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天天接送她上学放学,直到读中学才停止。8 I' K1 X% W! K. ~$ Z: ^
2 r) q0 F+ Q' H
这两个事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会发生同性恋吗?; h, ?! I, O; n- n
+ H4 _; |* |' B* b6 X1 y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长谈,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0 D. \2 T; b; I4 O
6 K+ w* C' A, S/ Y$ m同性恋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
5 n3 N2 r% P4 o0 x: h& o% _
" V% p3 r0 h& X3 H0 V m目前,已在近300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现有同性性行为。这一发现也使人想到,同性恋可能来自遗传。
7 h( K" J9 b( w! R
5 u2 z% J6 [) h. q1990年,美国神经科学家利维在权威刊物《科学》上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另一证据。他检视了41具遗体的大脑,包括19名死于AIDS(艾滋病)或其并发症的同性恋男子,16名异性恋男子(其中有6人死于AIDS),以及6名推测为异性恋的女子,观察发现脑部与性取向有关的细胞。; c4 J% @+ r5 [% u2 s
9 H2 s& q. @' N0 d/ R2 `
1993年,哈麦等人宣布某种类型的男同性恋是偏向于由母系来传递,且其基因遗传部位就在X染色体长臂的顶端的Xq28上。
$ v8 F0 M# y+ I9 p3 t; O1 s- u! f: s, [
当然,所有这些研究,并不足以达成一个公认可靠的结论,因为分别存在着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或样本太小,或缺乏可重复性等方法学上的问题。可以看出的是:同性恋的生物学本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证。" C4 y6 y. n+ T7 i
. J* U. R. r# ^7 P; a" b: T# C+ E对同性恋的成因,也有种种的非生物学解说。例如社会学习论,认为同性恋是习得的行为形态;家庭决定论,有人认为不慈祥、不和蔼的父亲有碍儿子的男性化和女儿的女性化的发展;心理分析论,主张同性恋起源于早期的不良亲子关系,也有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恋情结所致;社会决定论,断言同性恋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交互论或多重模式,认为同性恋乃由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今看来,这些非生物学的解说,即便能找到某些例证,实际上也会是一些相对同性恋者或境遇性同性恋者,并不是讨论真正的同性恋者,即绝对同性恋者。 & u2 [5 V2 n! P' z$ K
1 u* W' d# i9 {! `9 m7 O) _
[威哥-收转]9 D; z0 m. X$ S/ [2 D/ x) ^
! q+ f: h O2 N$ r7 ^7 s
/ U9 }& ^. h# D" j'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