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略本): " j6 h7 B* U6 u9 d
2 S# Z# K1 b7 N1 J5 Q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9 v5 i1 c4 V: m# P/ _
( |0 k& P0 Y: g% ~/ J% n8 @
* a0 t9 K% t! x; P. W' K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1 r3 {; v( Z' g! K/ `8 l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 F7 P# i0 W( p, I4 p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9 q# r; o+ G" s, u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 T3 ^$ v c' Y5 M4 d% _' Z" g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 M3 h0 M6 N2 Y4 D$ D* W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6 k% p% P6 ^5 \. Y5 o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r+ E& A: ?7 P% I3 Z, o( I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 o! r2 W$ _0 F& s! T! M/ W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e4 ]% _9 R0 E# A# U# y7 u
. a# P5 @* x9 O* S* f. W
5 A4 A4 T5 J( [; ~ [( T4 ^ . X& u( s$ F( k
- O7 r* m+ N' M* ^) Q8 c' H& d
“自古至今,注解《心经》者无数,然多以文字上注解,很少谈及具体修持,以致解字义者多,证果者千万人中无一人!佛学是实证的科学,忌弄文字、口舌。当年佛祖也先修六年苦行,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于菩提树下大定四十九日,超越四禅八定,证入想受灭尽定而大悟,始创世间佛教。纵观历代大成就者,无不苦修实证而得成就。我们也只有以佛祖及历代大成就者为楷模,真实地实践佛法,才能真正懂得佛法,真正地利益众生,造福社会。”
0 L* `$ }! e& m4 J . Z s# m5 }+ m
—— 水月 8 d' v2 \; D8 v
7 w4 F. X2 y5 _ 所以,关于如何修持心经请参看拜读水月 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持法》。[因故暂不提供链接]. W+ L( \4 z: h [" x
0 o6 W$ v4 B* f! E" J+ Q5 ? ( j! @& ^; ]9 R9 @) o- \, y
0 H- `- ? @; Y5 K: R
. U; k5 I8 j: i/ ~! T7 F 5 D% S! b' W$ {# s0 [
字义解释:
0 Z) ^/ |5 L. o
5 x& N% u: Q' b4 b5 r* \' T , W- A4 }* X* k- ~0 i1 B9 I/ \
般若(音波野) . ~0 R8 O* V$ {$ ^0 W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 }. M9 N0 V( o
: W8 ~- B9 `& c$ o) d4 h7 G5 n! } Y 波羅密
% X* Q: J& t! @3 W, s+ J: h 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饑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淨,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5 e0 E4 ~, p |! t" Q$ |# Z
3 n" I( m, k2 }
多
1 S/ \- t( n( q) f, i4 v 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復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
5 Y7 s: z+ t* i# v$ O6 p. d$ E ! d, n) b+ D$ x# E+ H- _6 [0 `
心 ) N2 T4 m( U- ^0 @9 p
這裡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來說,也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無在無不在,心為萬靈機,用到那兒,那兒就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那個,那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內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靈之窗」。人變老,心不變老。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見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說「人老心不老」。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用心來聽,不是用耳來聽,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體器官之一。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動心,心永遠在聽,從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聽,所以一叫就會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維的功能,記憶的功能,錄音錄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係,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係,有電,設備就能運轉,沒有電,設備就只是擺設,毫無用處。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誤入歧途,那一部經書有叫後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頂禮膜拜?更沒有說念彿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剛經」中,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後人千萬不要那樣做:「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為自知之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離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沒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須用念去降伏?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個「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
( w, F f7 T% A8 } + c Y$ Z! C( u# t1 h- B- u2 |
經
0 o3 k' q; h' n# i 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
( ^3 t- {; U. g: f n " E) X; i. I' m: [' n: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8 E, u3 h3 G' d1 D u J% C; t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1 U) \' Z7 e; y7 q% j
1 K. I" T5 W5 T5 ^: U7 C 觀自在菩薩 ; ]( t2 V" D& h1 [. G% n) i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q+ \8 }# A* x7 e# H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 Q; P5 g- ?# s+ D; w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5 x$ q' r. @$ ` X9 T6 }# t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 J: W9 |( y- |* N; M! S
& ]7 ~ M5 N; \. m4 N- N) Z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6 E' X4 O6 t3 d" b X% h8 c5 t: u+ e/ n9 _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O' h* H, {" L6 R, @3 U7 t! z
5 Q. F% S0 c" L 照見五蘊皆空 + H- R- @8 ]# y' w/ I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 ?: l) l6 S: L- U- D* ?; t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8 N( A N+ Z4 b
8 S& u- Y+ a! j8 ?) e# {0 v 度一切苦厄 - x; v, p, m; A$ }7 Z. u7 Y' p a( B7 e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 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 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妳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妳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 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 A0 t+ X5 X$ M# R+ [4 ^* d8 E' _$ j
; v Z8 C: k j8 ^" M3 z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3 r+ ]4 B" S& {3 L9 N+ D: @. R 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a* d; J }! D$ C. A
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c5 O( e) n' @- g4 b
e8 U' T0 s0 Y1 T2 f" e7 y$ C: }( o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 t7 \8 T3 H; {2 n. H e$ a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 Y$ F) Y$ r) `0 \! A ; O- y! |- |$ p6 e0 K2 s6 A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9 m- C4 k) a7 g6 a9 @8 s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R, G7 x/ d/ N% k$ |3 e- `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j# b' F# e% h; ?5 r$ i$ v
# Y3 K% _1 N( u: I4 _( @1 c x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 y5 V5 ~. S' w: T& Y 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淨﹐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1 Y' J$ M r: s$ G/ S
( I& G$ Y, U+ F& d
無眼耳鼻舌身意
2 K; l U d, I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 d4 H6 c( t$ B
" v0 G! Y' D0 B$ x 無色聲香味觸法 8 `5 ~( G: ?5 D4 o( J9 ?0 o# `& v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 ~$ w: b$ k% c* w5 l
& h6 G' r3 g- P) y) ~, |1 o" Q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 f3 q: N) C8 @$ e+ C1 z9 z0 c 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y) K& L+ U3 [3 K. g- m4 L: u
3 }; e$ y9 a+ ~+ v% C3 x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 o# U0 @5 h3 @% C+ D% h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槃境界。8 \$ R* y) I" f- ^! D: q
. o0 _! d5 L4 N! w* ~
無苦集滅道
+ Q4 W7 }+ V' i+ |! Q5 g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M7 H6 A0 h# B. P
2 Y6 k6 }1 Z2 A4 z3 i: B2 R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8 F B8 @0 z: h+ u" c4 L
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7 m4 K- s# g8 V ( |7 j* \/ B& F9 f+ N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7 i# P/ I* f1 i0 {, ?9 s( Q( \ 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 [$ l/ ~1 `9 |/ u: E5 K * D+ c, }& G. L1 K% T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 Y6 B. Y: i+ p7 ^: |: ~) X# _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佈。4 `1 [: q+ n2 V) V7 N; T7 b
/ ~' {$ }3 |" p/ E p3 R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 u( ]- ?3 d6 |# p; w, y
涅槃﹐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6 v: b* s; Z& a7 N9 x u" a; c 3 D" s0 Y' @& U' G5 k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m9 ^5 a2 T. K. M1 Y+ ]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7 I7 r$ j, J9 Q8 q/ ^
5 D- X8 k N8 x8 m4 h( e" r2 @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3 ~- K: v/ k. n( ?+ a) R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q2 P; c" h: V5 T+ z
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
; M, S* ?/ l0 _5 y
& m8 N( {7 s7 |2 M! O* D |) D 是大明咒 ' f" p( d" m! F+ {7 y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 w2 H$ J8 \" x- Z 5 o* h. V5 |; ~/ L2 V8 R: O1 ?- S
是無上咒
* [. W' _0 d* E% Z5 x: D 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L( r+ O8 K5 Q+ v0 o/ i
) b8 O7 D; E/ [( X8 b 是無等等咒
! x C$ w' d5 V6 \* C6 U6 {6 l 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台靈機﹐心是萬機之母﹐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 W, I @* p! N / P _. S' G% |! I7 U4 ?) J) ^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8 v) H* D! u8 V/ P, S; V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甚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祇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L; W) ^/ a5 O6 r
r' t9 X* J8 l [' G: E' b8 L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q+ Q, t8 n8 c) {) _" ?
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祇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
- e' N5 u6 o7 X
" [* O0 V9 ?6 v K! k2 t
" V5 z3 u* d- f( v. f) R2 C$ L & K7 e6 Z) V/ e# G ?: x
6 E9 E3 a, r. J
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 l) l9 Z5 C( L/ |# a 7 W2 c/ |' v3 [" P: U3 i6 m# W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祇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 # A1 x; k# @' u7 P- ?
, Z# b3 Z* n% b/ _$ S( l
* o& w% [6 E( e* F N, ~
/ b O# I7 E+ w0 _ 5 \; m# u6 }" {' E, i
[ 本帖最后由 春 于 2005-9-30 08:12 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