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3917413007 于 2015-12-28 12:30 编辑
9 p+ F4 Z1 f' [2 w! f" p# z
2 c% R: y- f) N" `; B) p 在西湖白堤两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故“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 平方米。今园地已扩大到6000 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 A+ K- k; d. X3 c3 i$ p
- k9 u2 E& D* w2 t2 P+ l( D& v5 p f+ T% r2 b: ^
' X5 S9 N. n1 k. M& v) J0 b
/ | r. p" y" ^/ ^" ^! P; c
9 y. l, B% ]6 u; x/ R: {; _ h, C$ W0 l' B V% d
' }% }; @' @* z# a1 S0 N* ]
3 \4 e) i, V b; G4 M% C7 \# w9 v& j3 Q7 j! Q
' W3 `, q z( s! q% O
8 Q: m- \, S: K: c! d0 z! t2 J- T Y* v ^4 B L7 I& [
7 c. d p# [' I ^
6 n- {' |, _- K% a$ t! Y
: F8 I- V2 x( |
7 d4 B& L2 D. W5 b# c& [( M. U$ P( H2 D+ F: s7 n8 \
6 D( }4 y* r0 C
4 T$ ]7 q" ]: k+ V
, ^6 V* f; M: p( i0 T7 i* U$ f) x& o. G; J7 ]; F9 w
9 m9 z' r8 E5 F' X! t8 ^
- e/ j: E8 U5 }3 H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