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6-6-4 22: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
(41) . u, h) G0 p8 R3 b
自盘古开天地起,世间始分阴阳两极、清浊两气。 M4 s% F3 L0 v1 \ u, p
清为天,浊为地。
4 l4 d, I0 D% o- D, W r9 |* D阳为正,阴为邪。
7 h* M- ?1 f! I0 G A$ w天地从此正邪两分,黑白分立天下;清浊调和,阴阳相克。 1 D" h' B$ N, \6 K1 _
若彼时清浊势均,则天下太平。
+ e% w: z- w. F. u# b若一方力强,则衡平失、灾祸起──称为“阴阳破”。
7 e9 k8 A/ s( [- D) i) d* X5 x# j$ ]/ \( @' w; D3 f& n! \
那麽阴阳曾有过失衡否?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 V: j7 T9 I# ?$ Q7 P
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所谓阴阳破,最厉害的一次,却是世人已当作神话的故事“ 女娲补天”。
9 r% w! X7 H% r5 \* D# @
- n- ^0 E+ U4 m% c传说两万七千年前,也就是天地刚刚有了人类不久後,世界就经历了从创古以来最可怕的一次阴阳破。 6 G4 @: a1 I3 F' v" F) b
“地”之阴气笼罩了天地,不断集聚上升,居然渐渐接近了作为“天”的清气,而且把天空一角的清气弱化,慢慢稀薄,竟在最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天破了。
& _2 ^. @- V5 c5 X, {. E* {3 Q洪大的水流从天的破洞中涌了出来,刚刚出生的人们白骨露野,千里饿殍,女娲痛心疾首,却苦於不知道补救之法,只能眼睁睁的看著生灵涂炭。
8 f+ a3 Y: d5 E: _2 ^+ a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巨大的火鸟从漏了的天空中飞到凡间。女娲乍见此鸟,见它神色绝非凡品,便一路寻其足迹而去。谁知那鸟却从落下,几天几夜直往北飞过去。 + b Z: h1 Z Z
终於在第九天的子时,它降落了,可落脚的地方却是一块黑色巨石。
9 d8 q, A! F$ q! F: Q随後赶来的女娲一接近这块巨石,立时觉得周身阴冷,细细观察,就连那只火鸟身上的七彩火焰也弱了许多。
4 W, n1 f7 z" y5 ~: x女娲心知这石头一定有古怪,再仔细算过方位时间,这才惊觉──这石头竟然生在“地”之至阴至寒处,且从天地将分时便生於此地,可算是天下浊气精华所在。 ) b6 a3 M* @; D
1 c4 ?+ B% L/ l- a& H# H想到这里,女娲明白了火鸟引她来的隐因──火鸟是要她用此石补天啊!
2 }* z! \4 u6 _5 T若天是至清,那麽这黑石就是至浊。
4 q7 p( A. R" s0 } S8 r; ~- X月盈则缺,否极泰来。 - Q8 a9 q" F- Y+ H& g
天下事物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绝对,那麽至浊至阴,是不是也可以化为至清至阳呢? ( o/ j4 D' g8 @# L* `, a$ H8 N& h
" y+ H0 {; g4 B# \女娲显然信了。 # c" d, o5 @9 I+ j, |
也正是他信了,这才有了後来众人皆知的“女娲采石补天”。 $ W$ x! v5 I5 y) s; q1 u" F/ e. F
女娲不眠不休,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练成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补天的五彩石,在火鸟的帮助下,终於把缺漏的天补回了原位。
* u% s7 E. r A; k) g+ W可也从此留下了永久的隐患。 $ ^0 p6 H, R3 u1 q/ S [' w
5 a! M* S! l1 s" }4 f因为那黑石仍然留下了一块,并且,已经有了灵性,魂魄脱出石体,进入了人道轮回。 . {; l; u( I" E& t: [; G! }8 v
而那些补天的黑石,虽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浊气,可仍容易引起魔邪之气,从此天下再没有了以前的太平,而是杀戮不断,战祸连连。可那麽远的事情,女娲已经没有办法顾及了,她为补天耗去了所有的元气,在天空完整的那一刻,她也倒下了,永远失去了知觉。
% w. X# c! W- F [$ W8 _0 k1 {却不知道,那只火鸟的魂魄也堕入了轮回,随黑石而去。 5 t+ J' `" O) N/ v% Q$ X
" r# m3 k1 Z5 }9 \ P当然了,我讲的只是一个传说,信不信大可以由你。 4 k7 A! m5 }3 I# x% r D
不过我要说的是,你不知道,并不代表别人不知道;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个人,他是知道的,这个人就是──空鉴大师。
, |$ u9 Y+ N3 p+ g% I+ l2 A$ R& u. t8 s( H) C6 V5 D
对了对了,就是你,你不要躲,我说的就是你,你这是什麽表情? 7 ?# s5 a# V7 s* L! u! L
我又没有说过空鉴大师死了,只不过是我一直没来得及讲到他而已。
# I. Q+ D" u. P* o" O! G
$ w: l. l0 T1 ~叹口气,其实也不怪你,就连慕容涤尘原来也以为这位大师已经仙去好久了。 5 W: w' ?6 V. {1 h4 }4 ?* Y
直到,他亲眼见到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
9 ~5 w K! J) N. y
; E3 v. R8 d2 B5 C9 I其实这件事要从头说起。 . ?+ j9 I7 i9 }' ?( R
终於得到父亲允许昏过去的慕容涤尘,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不断的呕血。因为不久前极端的做法,慕容涤尘险些经脉尽断,阴阳逆流,若是平常人,非得在床上修养上半年,再图循序渐进。
/ t0 u$ s* A9 J6 L/ @4 ^ P8 i可短短的三天,慕容涤尘硬是站了起来,虽不说完全恢复,可体力竟然也已经转好了七八成,看得众人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8 `+ v- f2 E& C9 ~% E8 a究竟是什麽样的感情,竟能使得人如此呢? % d# L! m8 z, r8 H6 q# G
5 m# w, ?/ {! O2 t无奈之下,慕容兴德只得遵循承诺,交给慕容二公子“立神之法”。
- e2 y7 Y2 @* u, A+ k* {7 ^1 u可,却不是由他自己来教。 - B4 o) E7 Z$ D) ]/ m
这个到是自然,因为就连慕容兴德自己也是只学了“立身之法”。不过他教给慕容涤尘的,却是一个慕容家当家人之间世代相传的秘密──风雪不动,天上长白。' p9 Q# j$ L6 A: ]
( D# o( ?% J8 t. R/ E' S% ?; s
2 B3 |8 L" }) g1 E% `- @- }
+ a6 r! C1 c, e/ f1 s% [3 q# ~2 a5 f3 `(42)
' K) @, p/ l' \/ s2 Y, M. ?8 T+ j- V- C/ U
白雪皑皑,万树银花,霰雪纷纷,浩浩荡荡自天宇落下。 5 I" `# V5 d+ [1 ]
一匹毛色如霜的骏马自千丈坡疾冲往下,却猛然间被勒住马首,骤然间前蹄蹬起,马踏原地,高声嘶鸣,激起千堆白雪。
% Q" i: U( N ^) }! D马上的骑者大约十七八年纪,着一身藏青长衫黑色披风,腰悬长剑,盼顾间神采飞扬,一张玉面如堆霜雪,却是半点情绪也无。此地本已是无人绝境,北方深山地区又是酷寒,就是专猎熊豹的猎户也不常到。可他在这深山中却好似自若非常,放马奔驰,打马狠疾,到像是有什么急事。
) I& M ?8 U: p3 [在这浓白密林中奔了半日有余,他忽然勒马在一处巨石前停了下来。 1 @7 {' k8 ?& g! ~, G8 w y
抬头望去,这却不是平成普通的石块,竟是一方圆柱型的通天石柱。这石柱高似顶天,从下望去只觉得它直插入云霄,方圆近三里。石壁陡峭,接近垂直,其上光滑平整,不肖一般岩壁的粗糙,却似有人打磨过。不过也只是似乎罢了,又有谁能有通天的法术,去磨这通天柱。 4 J/ j4 N$ F( a
而且最奇怪的是,在这山的半腰处,却有题词,每个字宽方九丈,龙飞凤舞,笔力苍劲,写的赫然是——
2 g' o: M9 @0 S+ K/ O% u9 B: ^- x9 k# R/ G- }
白
3 K4 b. n8 |6 U9 V' M发 0 d/ ^9 ?' b4 P" \ d8 U! |" K
三 9 Y% N% x# W+ f; G ~
千 " [+ N8 Y/ {* Y9 P
丈
. R9 Q7 d* F* ^8 @& h, |" @+ v/ P# A+ J* O* P
骑者,也就是慕容涤尘仰头望向看来遥不可及的山顶。
6 R6 r" Z) H+ z4 G: o$ Y看来就是这里。 4 U2 ?# x# a: p3 ?. y
慕容涤尘微微舒口气——“白发三千丈”,正应了“长白”二字,那么“天上”又是什么呢?
/ `6 \0 i1 U4 t' d8 P稍微摔摔头,慕容涤尘双手松开缰绳,一脚轻点马背,凌空飞起来五丈,正当力尽之时,又重新在石壁上借力一点,向上飞身上去。
: B+ m4 z0 E; P
0 B- n. J0 G! }& h H以慕容涤尘现在的武功而论,已经是当代武林少有的高手,虽然目前还比不得那时凤若兮的绝世武功,可也是罕逢敌手,加之他近日来不眠不休的苦练,内力更是增进不少。可在这巨大的石柱上攀登,却是半点也分不得心。 ' z$ f/ s7 f' `. @
要知道,上面所谓的“三千丈”就是实指的高度,而且这山上没有半点可以着力的地方。平常人,若是稍稍望向自己脚下,看这凌空的高低恐怕心下就怯了,活着气力不济,都有可能掉下去摔个尸骨无存。
. q& u; a: A5 O+ H, k( C可幸好慕容涤尘心思坚定,纪悟言又不在他身边,没什么可分心的东西,他反倒顺利得紧,不出三个时辰,竟已来到了顶端。慕容涤尘一跃而上,却呆住了…… 4 t* C4 D" c6 ~0 Y, s. K
4 C8 e2 [$ I$ B2 e2 T% T& y# F此时他已经身在云端,周围氤氲袅绕,脚下仍是晶莹凝雪,可眼前却是一片梅林。
, T. N3 ]7 E: E! d; o' v$ O* x白雪红梅,丝丝红瓣坠在雪地上; 而鼻端又有暗香,风声小小,到真有所谓“听香”的妙处。
: R4 @; ], w: J. L8 M" ^慕容涤尘抑住惊讶朝梅林深处走去,不久便发觉这山顶原来是圆形的平地,而梅林在其最外围,再朝里便是平广如镜的圆湖。最为神奇的是,虽然地上白雪覆盖,可湖中却没有结上冰,映着蓝天碧云,仿佛和天连成一体。 2 c+ D: M+ `% M2 |
“天池……”慕容涤尘喃喃自语着,却听湖中心传来一个苍老却宏亮的声音。
& f W7 v5 z/ o, u
) U6 H s$ \ @ z% {3 c- \“圆陀陀地,活泼泼地。”
) K. G0 r" a" z" u6 J. G声音乍起,慕容涤尘只觉得有人在耳边颂念着。可聚神细听,再凝目看去——原来这湖的中央,有一块大小形状如同莲花座的石头,而有一个身着白色的僧衣盘坐其上,却没有剃度,长长的如霜须发垂如湖中,眼睛却是闭合的,仿佛看不见东西。 + m, |, E: `1 A+ q
虽还看不清眉目,可慕容涤尘知道刚才说话的人就是那个老者。
& u, K0 |; y, E5 ^' x
5 k1 K. ?; s: H+ s6 r/ w慕容涤尘也明白老者刚刚说的是禅机。
: o- d. }' x" ^' _6 F所谓“圆陀陀地”,是谓圆融无碍而言; 1 O3 z1 t+ U: p
所谓“活泼泼地”,是谓活泼律动的生命而言。
, W' r3 W0 y5 e, a) W7 k
$ U# T/ T# y( I# m) o+ `看来是禅宗。
1 E: x, b) q1 Z% \# z6 R慕容涤尘心下明白怕是要打禅机了,也就只等老者出题。 " H9 q$ u$ Y" ^
- n" n, S, p+ g9 P/ @& }5 t
果然老者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 T, m( F6 f4 Q! j慕容涤尘想也不想道,“厅前柏树子。”
, @! U! q+ H4 F$ n老者微微一愕,又道,“如何是凤凰境?” & k; I# n2 U* A. {
慕容涤尘道,“雪夜观明月。” 6 j Q0 @/ b* ?
闻言老者沉吟片刻,道,“如何是定山境?” # U' F6 C+ x5 W4 b7 b
慕容涤尘挑眉道,“清风满院。” $ T/ a! m: T* y# U
这时老者越问越快,“如何是重云境?”
; L8 U# W( V7 ]! |, I* u- d6 g( `; k慕容涤尘也答得更快,“四时花簇簇,三冬异草青。”
D9 J6 ?& v/ a- y+ n! k8 g“如何是佛意大法?
4 s0 `' \$ t4 ^5 [# U w5 x“蒲花柳絮。” * y+ Y$ i; f: D! K. A' ~! P7 K+ v* C9 ]
“如何是佛意大法? " C; w1 w" n/ Q* ]
“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出百花香。” . y$ i* D$ d* P+ g! \+ l
“如何是佛意大法?
3 Z5 B9 J4 L! j# l; p' A“不得不知。” ) [/ H5 G7 D: U( i/ s5 F/ u3 O& f6 u4 Z
“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 J4 s; U0 L) Z9 t4 G. _“长空不碍白云飞。” 1 `- E- |+ T6 z
' D& S9 X* J! C老者终于笑起来,他知道这个少年正是自己等的人。
# q- d3 y, {/ [% [" ]8 r佛意大法自然不可能在蒲花柳絮中,而是说应该回到平常世界本身,不着一念,不挂一丝,这才是“大悟” 3 P K: y3 p; B$ w' f: z
这才是“赎”所要的——我心无一物,我心怀天下。
8 }+ l$ }; \' K( ?6 i# I( Z1 w2 `2 M' x1 ~/ j7 e2 N+ p W
于是老者轻轻开口,“孩子,上来吧。我便是空鉴,我已经等了你将近十八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