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9 0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关于夜色
: z1 f5 G% |( h0 }3 E: I* h7 ?6 a
, k, a/ v" |* T$ Y 创作灵感- n7 A0 P6 }4 J
我是个穆斯林,很多亲友逝去后都葬在城郊的回民公墓。从三岁多起,每年我要去公墓十几次,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或许是所有的活动都很肃穆,那时年龄又小,我从未感到害怕。
6 }1 o# G. S, i" T: A/ n 公墓对面,隔着一个小山坡,就是城市的殡仪馆,高耸的烟囱十分醒目。偶尔听到大人说,那儿就是火葬场,烟囱上飘出的白烟就是在火化死人。当时对那一切,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k+ U+ I; X; H8 X% p
大概四岁的时候,我刚记事儿不久,邻居的一个叔叔给我讲了一个通过火烧后的尸骨破案的故事。他讲得活灵活现,令我毛骨悚然。长大后才知道他讲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的那一段,但正是那个晚上,他讲述的一切在我的心底刻下了磨灭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后来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尸体,唯独对火烧后的尸骸心存畏惧。那种畏惧更多地是存在于想象中,和幼时的心理阴影紧密相连。- M$ g* C$ N$ g7 E
因此在那之后,每当我去公墓时,对火葬场都会唯恐避之不及。事实上,直至今天,我也从没有进过火葬场。
- B7 W# G; l/ f" X* D0 {; @) ~4 t 上初中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刑事案件,其中的一起恰好就与火葬场有关。因为怕引发市民恐慌,这个案件至今仍被严密封锁。坊间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但官方却从未证实。在那个流行公判大会的年代,对凶手也没有公开宣判。
0 f. Y3 o5 v! u 因为家庭的渊源,我得以了解那个案件的很多细节。其实案件并不复杂,只是凶手的手段过于残忍。两个火葬场的职工,深夜劫持单身女子,**后扔进焚尸炉火化,判决中确认的有六个受害者。虽然直接证据不多,但一个凶手很快招供了,案件最终得以定案。
: W7 n* l1 x' U0 C1 [( o 在许多个不眠之夜,我的脑海充斥着对细节的想象,我再次体验到幼时的毛骨悚然。当时我就想,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个案件写出来。
5 K9 E; _% o Q) _. i% ]& _: Y 但是我一直没有动笔。一是案情本身并不复杂,单纯写案情未免有些单薄,况且案件的侦破过程和证据的取得这些亮点又不能过多涉及,以免有泄密之嫌;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为,所有的案件本质上都与人性相关,无论丑恶,如果不能挖掘出案件背后的人性,那还不如不写。所以尽管脑子里一直有这样的念头,但是一直耽搁至今。( p# j, V1 g) ^
很多巧合凑在一起,终于有了现在的这篇文字。《逆风而行》临近终结,我几近崩溃。虽然我用最平实的语言做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但其实我倾注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在那些日子里,为了排解自己,一有空闲我就上网聊天。有一天和一个哥们私聊,他问我接下去会写什么,我灵机一动,说干脆写你们吧。4 |, `8 _' u _+ _8 k. o
当时这哥们和他的朋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年,我经常开玩笑说,你们烦不烦啊,多没劲啊,他们总是口是心非。听说我要写他们,他们也来了兴趣,问写什么啊,我说当然写你们的感情了。当年朋友一直追他,我说在小说里就要反过来,让你尝尝追别人的痛苦。于是他们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字:CC和小颖,这是这篇文字创作的开端。2 h$ b7 f$ L. x2 H+ q' T
我就开始构思情节,这个过程很难,因为我不想落入俗套。恰好当时另一朋友疯狂喜欢上一前MB,唯恐他重操旧业,遂委托我进行一些调查,我对这些人群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在群里聊天时,我说干脆你们去当MB吧,他们嘻哈哈地竟未反对,于是他们的身份也确定了下来:会所经理和直男MB。
& X5 o7 T# [1 C, \. k( i 如何让这段感情充满波折和痛苦,这令我苦苦思索。我先是引进了他们之间的障碍老黑,但我嫌仍不够劲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案件,如果把小颖置于那样一个危险的境地,故事会有更大的冲突性。于是,残暴的凶手“Q”、刑警王立伟、破案的线索医生陆续被构思出来。8 V6 r' ]( V8 W% P
这些正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至此故事的梗概也确定下来。事实上,在故事的前几段,这些人物全部都出现过。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常在群里和朋友们讨论情节,于是又有一些人物和情节陆续被确定,其中的一些就比照着朋友的名义来写。
2 W$ D4 |3 {3 R/ @3 {$ m( [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篇文字。4 s# d, D6 v5 U" Y- b4 |$ G
; k6 U* z- N" f& Z, v+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