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XXII,99
( R2 B! r5 f. m2 N a8 b/ V
& S, W" A! w2 U3 x; |无论如何,爱(ta?hā),不只是造恶业的因缘,同时也为今生与来生制造一切的不幸和痛苦;而且哪里有爱,那里就会基于爱而产生妒忌、忿怒,仇恨及很多能制造不幸和痛苦的恶业。而这些自私、肯定生命的欲望和行为,以及在今生或来生所制造的种种痛苦,甚至所有由五蕴组成的生命现象——一切终究是基于盲目和无明(avijjā)。1 K0 V5 r Y4 m6 k2 v
业第二圣谛也可以解析自然界形式上不公正的原因,它的教导是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呈现不是没有理由或原因的,那不只是我们潜在的脾性,而是我们的整个命运,即一切的幸福及痛苦,都是某个原因(业kamma)的结果,而其结果的某部分可在今生探索,另一些部分则可以从前世追究。这些原因皆为肯定生存的欲望而由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这三种业决定一切生物的性格及命运。业,正确地解释为那些好和坏的意念(kusala-akusala-cetanā)以及转世。存在或更贴切的称之为‘再生的过程’(bhava),包括了既活跃和具备因缘的‘业力过程’(kamma-bhava),及其结果,即‘转世的过程’(upapatti-bhava)。
% h0 M- H- w" ]; p9 X& [9 l在此,当我们考虑到业时,别忘了存在中无我 (anattatā)的本性。比如,暴风吹过海,并不是同一个海浪在海上推进,而是一大浪不同的水组合在起伏。同样的,我们应明白其实并没有真正自我的实质在轮回的海洋中推进,那只是生命浪潮,依据它们的本性及活动(善恶),在这里把它们显现为人,在那里则显现为动物,在其他地方显现为隐形生物。
w) Q$ h& ]9 o" N" o6 O U再一次,要在这里明确地强调,‘业’这个专门名词只是针对上述各种行为而言,并非表示或包括其结果。5 \7 D, o/ _3 N6 s1 `
什么是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呢?$ f" C7 v" ]( w' H, C" Q) \1 L
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就是:对爱的完全熄灭、不再贪欲、舍离、放弃、摆脱、无执著。% {% g, B6 M) N0 d
那些爱要在哪里抛弃呢?它又在哪里止息呢?
' |8 s+ p+ u# ]' s/ C' V9 m0 ^7 x* ^在世间上,那里有给人快感和逸乐,就在那儿把爱抛弃;爱就在那儿止息。
: W" q$ t* B5 k5 N4 Q《长部》22
+ ]+ }- w2 E/ M3 Z; }# K
* O) l" E! V5 V, Q' a% h; K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沙门或婆罗门,若他把世间上的色,看成无常、苦、无我、病痛和诸漏,他即得摆脱诸爱。+ S( ^, b b9 H
《相应部》XII,66
- C$ H( Y" {9 F$ x2 Z" _% \& v3 ?0 m- I& ~ P I
诸法的灭由于那些爱的完全熄灭,也就灭了取;由于取的灭,也就灭了有;由于有的灭,也就灭了生;由于生的灭,也就灭了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因此,也即灭了整个苦蕴。% Y x6 d9 B. g) ]/ A, U; o
《相应部》XII,430 V" V0 h# j8 O) n r
8 {! h% L/ x: }# _& P- t s
因此,色、受、想、行、识皆消灭、止息和制伏了。苦即灭尽,病也中止,老、死亦克服了。
: |! z# ~: U# M! n0 H: x《相应部》XXII,30
% r" [3 O0 G' T! T
' s( a" D1 J9 S8 U y/ E. C2 H我们称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为一个波浪。对于一个无知的目击者来说,这样的一个波浪却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是同一滩水在湖面上推进──其实这道波浪是由风所造成的,也是由风所输送的,并由储存下来的力量维持着它。如果现在风已停止了,又没有吹起新的一阵风来煽动湖中的水,那些储存下来的力量就会慢慢地被用完,因此,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将会止息。同样的,如果火得不到新的燃料,它在用完了旧的燃料之后就会熄灭。0 S6 | F" z% ^4 t
, y$ |- x- k0 {8 a7 z9 q! @/ |
五蕴的过程也是同样的,对一个无知的凡夫,这五蕴的过程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同一个永恒的自我──即这五蕴,是由那肯定存在的渴爱(ta?hā)所造成的,也是由那个渴爱所输送的,并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维持一段时期。如果现在那个燃料(upādāna)(就是对存在的渴爱和执著)被用完了,又没有新的渴爱去推动这个五蕴的过程,生命依旧会因仍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而延续。但在死亡的那一刻,由于它等的毁灭,五蕴的过程也就到了它熄灭的最后终点。. B* t e4 D# R3 }
% c$ q) F4 o i- \7 | }
因此,Nibbāna涅槃或‘寂灭’(梵文:nirvā?a;是由前缀nir加词素vā意思是停止吹,就是止息。)可视为两种定义,就是:. Z* V0 a9 V) {4 c4 [% T" b' U
& C0 P" I0 p/ {, m2 } y& z% W
①‘污染的圆寂’(kilesa-parinibbāna)。通常发生在有生之年时证得阿罗汉圣果位,在经典里称为(sa-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五蕴仍存在时证得寂灭’。
" I" |( ?2 p( h7 |6 O% |) m6 F. [1 v1 y& r
②‘五蕴过程的圆寂’(khandha-parinibbāna),这是发生在阿罗汉圣者死亡的那一刻,在经典里称为(an-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完全寂灭时,五蕴已不存在’。7 b/ ?4 Z) O% S% b7 w
0 W' q) v. n9 p涅槃这的确是安宁和最高尚的,也是诸行的止息,抛弃一切的再生,渴爱的灭尽,离嗜欲,灭,涅槃。3 o7 J$ }" ^: }; q6 y+ h, T
《增支部》III,32
; D; O7 @- ?" w8 |0 D3 \
, s" Q- M7 b: S7 J当沉溺于情欲、恶意与愚昧,心被贪、瞋、痴所制服,就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会感到痛苦和忧闷。如果断除了贪欲、恶意与愚昧,就不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不会感到痛苦和忧闷。涅槃就是当下的,可在此生见到的,欢迎来参考的,引入内心的及为智者所证知的。
4 l. x0 `/ b# |& k$ ^《增支部》III,55# v, }; ~4 _( \1 t+ q0 r
" e: U2 E! K( \ v5 ~; _, b
贪欲、恶意与愚昧的完全止息,即称为寂。) }: u- t5 [7 V( k
《相应部》XXXVIII,1
x \/ F9 \( G9 @
; B6 N9 P& H. L- w( o阿罗汉对一个证得如此解脱的比丘,他的心境一片恬静,他的任务已完成(所作皆办),再也没有任务待他去延续。就像一块不为风所吹动的大石,同样的,色、声、香、味、触及所有可意或不可意的法皆无法动摇他。他证得了解脱的心是坚定不移的。
/ D8 U( g0 e1 F, k; t《增支部》VI,55
3 m" b; n% c" d) g G4 {) ?, S/ R3 g
对已明了这世间对比差异的人,他已不为世间的一切所影响,他是已摆脱愤怒、悲伤和欲求的安宁者。他已超越了生和死。
, Z4 H9 j5 ^3 A* N$ w; J# g' [《经集》1048
% Z+ i( j$ N# [# D" i
6 b9 @# L ]' f' a5 K, W) s不变的的确是有一个境界,没有地、水、火、风,没有今生和来生,也没有日与月。: e9 p( u6 N' N* _0 I
我称这个为不是生、不是灭、不是住;不是生也不是死;那是没有立足之处,没有成长,也没有任何基地。这即是苦尽。5 n6 q2 g' }% ~7 E6 x& H
《自说经》VIII,1 {4 ^& \( U; l/ {- q2 y
1 d. }) m" y5 q5 r+ L+ c, I
那是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如果没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 a; b# {% Q4 ^6 s/ A6 L0 M' V4 W& T因为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有可能的。 |